一种便于堆叠的支架式引擎托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8535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于堆叠的支架式引擎托盘,其包括支架底座,所述支架底座由若干支撑长杆和支撑短杆正交连接而成,所述支撑长杆成对设置有若干组,各组所述支撑长杆上沿长度方向排列分布有若干转动式支架,所述转动式支架包括沿平行于支撑短杆排列的一级支架和二级支架,所述一级支架和二级支架靠近支架底座的一端与支座底架之间铰接,所述一级支架和二级支架相对翻转且转动角度为0至90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使得各引擎托盘之间便于堆叠以减少占用空间的效果。

A support type engine tray for easy stack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堆叠的支架式引擎托盘
本技术涉及物流引擎托盘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堆叠的支架式引擎托盘。
技术介绍
近年,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以及国内外物流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物流行业的变革已经迫在眉睫,作为物流运输的重要载具,托盘也必须随着行业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托盘除了本身作为载具所必须的运输功能外,还必须致力于实现企业运输效率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204236899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物流托盘,涉及物流器械设备
中用于物流的托盘,其目的在于提供物流托盘,采用较小力即可将左托盘和右托盘进行分离,使得设备能够较为方便地从托盘上卸下。其技术方案为:包括左托盘体和右托盘体,所述左托盘体上设有横截面为梯形的左插指,所述右托盘体上设有横截面为倒梯形的右插指,左托盘体、右托盘体和左插指下方均设有凸块;左托盘体、右托盘体上方对应凸块处设有凹槽;左托盘体、右托盘体装配时,左插指、右插指依次相互插接,且在相邻两凸块之间形成叉车插孔。本技术适用于物流用的托盘。上述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引擎运输的过程中,为了使得引擎部件在托盘上有效定位,一般会在托盘表面设置若干竖立的支架,从而使得引擎部件的端面在托盘表面贴合设置,且引擎部件的轴体等部件架设在支架上,由于引擎部件的尺寸较大,为提供足够的空间,竖立支架的长度一般较长,故在引擎运输完成后引擎托盘处于空载的状态时,过长的竖立支架对引擎托盘之间的堆叠存放造成了困难,从而使得引擎托盘在存放时需要占用过大的占地面积。技术内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堆叠的支架式引擎托盘,具有使得各引擎托盘之间便于堆叠以减少占用空间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于堆叠的支架式引擎托盘,包括支架底座,所述支架底座由若干支撑长杆和支撑短杆正交连接而成,所述支撑长杆成对设置有若干组,各组所述支撑长杆上沿长度方向排列分布有若干转动式支架,所述转动式支架包括沿平行于支撑短杆排列的一级支架和二级支架,所述一级支架和二级支架靠近支架底座的一端与支座底架之间铰接,所述一级支架和二级支架相对翻转且转动角度为0至90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级支架和二级支架与支架底座之间铰接,在引擎托盘需要装运引擎货物时,将一级支架和二级支架旋转至与支架底座垂直的位置,随后即可实现对引擎的支撑。当引擎卸下后,即可将一级支架和二级支架旋转至与支架底座平行的位置,从而有效减少了引擎托盘在垂直空间上的空间占用,从而使得引擎托盘之间得以相互堆叠放置,有效减少了引擎托盘堆放时的空间占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一级支架包括沿支撑长杆设置的一级支杆和二级支杆,所述一级支杆和二级支杆之间连接设置有一级支板,所述二级支架包括三级支杆和四级支杆,所述三级支杆和四级支杆之间连接设置有二级支板,各所述支撑短杆设置于一级支杆和三级支杆、二级支杆和四级支杆之间,所述一级支板远离支架底座的一端开设有弧形的一级架设口,所述二级支板远离支架底座的一端开设有弧形的二级架设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级支板和二级支板用于实现对引擎上突出零部件部分的支撑,一级架设口和二级架设口可以使得引擎的放置更加平稳,减少引擎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移动和错位的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设所述一级支杆与二级支杆间沿支撑长杆方向的最短距离为距离A,设所述三级支杆与四级支杆间沿支撑长杆方向的最长距离为距离B,所述距离A大于或等于距离B。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距离A和距离B的设置可以减少一级支杆和三级支杆在折叠时相互之间发生阻碍的可能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设位于同一所述转动式支架内的两个支撑短杆之间沿支撑长杆方向的最远距离为距离C,最短距离为距离D,所述距离A和距离B的长度介于距离D和距离C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一级支杆和三级支杆在折叠时受到支撑短杆的支撑作用而停止过度转动,使得一级支杆和三级支杆折叠后的结构更加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长杆远离地面的表面贴合设置有一级缓冲垫,所述支撑短杆远离地面的表面贴合设置有二级缓冲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级缓冲垫主要用于提高一级支架和二级支架处于直立状态时的减震性能,二级缓冲但主要用于提高一级支架和二级支架在处于折叠状态时的减震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位于同一支撑长杆上的一级支板之间连接设置有一级连杆,位于同一支撑长杆上的二级支板之间连接设置有二级连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级连杆的设置可以使得工作人员同时驱动多个相连的一级支架转动,二级连杆的设置可以使得工作人员同时驱动多个相连的二级支架转动,有效提高了工作人员操作的简便程度,同时也提高了单个一级支架和二级支架自身的结构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架底座的四个顶角处分别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远离支架底座的顶端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沿支撑短杆的方向开设且两端贯通,所述支架底座靠近地面的端面的两个相对的边沿处设置有一级容置杆,所述一级容置杆与容置槽之间的位置形状相互适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立柱的设置可以提高下层引擎托盘在堆叠时对上层引擎托盘的承载能力,同时一级容置杆和容置槽的设置可以便于工作人员对各层引擎托盘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减少引擎托盘堆叠后产生的重心偏移,有效提高引擎托盘堆叠后整体的结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架底座靠近地面的端面上设置有若干二级容置杆,所述二级容置杆位于两个一级容置杆之间,所述立柱的顶端之间固定连接有堆叠支撑杆,所述堆叠支撑杆与支撑长杆平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二级容置杆和堆叠支撑杆之间相互配合,可以使得堆叠时上层引擎托盘的重量分散到各堆叠支撑杆上,从而有效提高下层引擎托盘对于上层引擎托盘的承载能力。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转动式支架的设置,能够起到减少单个引擎托盘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各引擎托盘之间便于堆叠的效果;2.通过容置槽、一级容置杆、二级容置杆和堆叠支撑杆的设置,能够起到提高引擎托盘堆叠时稳定性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中一种便于堆叠的支架式引擎托盘处于载货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图1中E部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中一种便于堆叠的支架式引擎托盘处于堆叠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F部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支架底座;11、支撑长杆;111、一级缓冲垫;12、支撑短杆;121、二级缓冲垫;13、立柱;131、容置槽;14、一级容置杆;15、二级容置杆;16、堆叠支撑杆;2、转动式支架;21、一级支架;211、一级支杆;212、二级支杆;213、一级支板;214、一级架设口;22、二级支架;221、三级支杆;222、四级支杆;223、二级支板;224、二级架设口;23、一级连杆;24、二级连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堆叠的支架式引擎托盘,包括支架底座(1),所述支架底座(1)由若干支撑长杆(11)和支撑短杆(12)正交连接而成,所述支撑长杆(11)成对设置有若干组,其特征在于:各组所述支撑长杆(11)上沿长度方向排列分布有若干转动式支架(2),所述转动式支架(2)包括沿平行于支撑短杆(12)排列的一级支架(21)和二级支架(22),所述一级支架(21)和二级支架(22)靠近支架底座(1)的一端与支座底架之间铰接,所述一级支架(21)和二级支架(22)相对翻转且转动角度为0至90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堆叠的支架式引擎托盘,包括支架底座(1),所述支架底座(1)由若干支撑长杆(11)和支撑短杆(12)正交连接而成,所述支撑长杆(11)成对设置有若干组,其特征在于:各组所述支撑长杆(11)上沿长度方向排列分布有若干转动式支架(2),所述转动式支架(2)包括沿平行于支撑短杆(12)排列的一级支架(21)和二级支架(22),所述一级支架(21)和二级支架(22)靠近支架底座(1)的一端与支座底架之间铰接,所述一级支架(21)和二级支架(22)相对翻转且转动角度为0至90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堆叠的支架式引擎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支架(21)包括沿支撑长杆(11)设置的一级支杆(211)和二级支杆(212),所述一级支杆(211)和二级支杆(212)之间连接设置有一级支板(213),所述二级支架(22)包括三级支杆(221)和四级支杆(222),所述三级支杆(221)和四级支杆(222)之间连接设置有二级支板(223),各所述支撑短杆(12)设置于一级支杆(211)和三级支杆(221)、二级支杆(212)和四级支杆(222)之间,所述一级支板(213)远离支架底座(1)的一端开设有弧形的一级架设口(214),所述二级支板(223)远离支架底座(1)的一端开设有弧形的二级架设口(2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堆叠的支架式引擎托盘,其特征在于:设所述一级支杆(211)与二级支杆(212)间沿支撑长杆(11)方向的最短距离为距离A,设所述三级支杆(221)与四级支杆(222)间沿支撑长杆(11)方向的最长距离为距离B,所述距离A大于或等于距离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啸刘广震於奕菲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真木震洋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