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型冷温水机,它由冷水或温水及冷却水或热源水配管共用的至少二台冷温水机构成,每个冷温水机都由压缩机(45)、蒸发器(44)、冷凝器(46)以及节流机构(47)构成,每个冷温水机的蒸发器(44)都与入口连接管(1)、出口连接管(8)相连,入口连接管(1)与冷、温水或载冷剂泵(2)相连,冷(温)水或载冷剂泵(2)又与返回集管(12)相连,返回集管(12)又与负荷容量控制阀(16)、负荷容量控制阀(17)、负荷热交换器(14)、负荷热交换器(15)相连,负荷热交换器(14)、负荷热交换器(15)与进入集管(11)连接,进入集管(11)与出口连接管(8)连接,进入集管(11)与返回集管(12)之间设有集管旁通阀(13),每个冷温水机的冷凝器(46)都与入口连接管(10)、出口连接管(9)相连,入口连接管(10)连接冷却水或热源水泵(18),冷却水或热源水泵(18)连接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2)、冷却水或热源水槽(19)、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4)、冷却水或热源水源(20),冷却水或热源水槽(19)与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3)、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5)、冷却水或热源返回槽(21)连接,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3)与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5)与出口连接管(9)相连,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冷温水机的冷水或温水及冷却水或热源水的入口或出口处都分别设有通水阀和控制装置。(*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温水机,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型冷温水机。
技术介绍
,目前已有的连接型冷温水机(参见图4,以模块式5台连接型冷温水机),它包括冷温水机3、冷温水机4、冷温水机5、冷温水机6、冷温水机7,每个冷温水机都由压缩机45、蒸发器44、冷凝器46以及节流机构47构成,每个冷温水机的蒸发器44都与入口连接管1、出口连接管8相连,入口连接管1与冷(温)水或载冷剂泵2相连,冷(温)水或载冷剂泵2又与返回集管12相连,返回集管12又与负荷容量控制阀16、负荷容量控制阀17、负荷热交换器14、负荷热交换器15相连,负荷热交换器14、负荷热交换器15与进入集管11连接,进入集管11与出口连接管8连接,进入集管11与返回集管12之间设有集管旁通阀13,每个冷温水机的冷凝器46都与入口连接管10、出口连接管9相连,入口连接管10连接冷却水或热源水泵18,冷却水或热源水泵18连接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2、冷却水或热源水槽19、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4、冷却水或热源水源20,冷却水或热源水槽19与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3、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5、冷却水或热源返回槽21连接,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3与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5与出口连接管9相连,在此设备中,冷(温)水或载冷剂被冷(温)水或载冷剂泵2压送,由返回集管12进入冷温水机3、冷温水机4、冷温水机5、冷温水机6、冷温水机7冷却或加热,将出口连接管8处混合后的出口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图4表示的运转状态是冷却冷水或载冷剂的运转状态,在这种运转状态下,若冷却负荷下降,则通过台数控制运算减少冷温水机的运转台数,这时,如果冷温水机6、7停止,被其余的冷温水机3、4、5冷却的冷水或载冷剂,与以入口温度毫无变化地通过停止中冷温水机6、7的冷水或载冷剂在出口连接管8处混合,混合后冷水或载冷剂的温度与全部冷温水机运转时相比会升高,为了得到与全部冷温水机运转时相同的混合温度,就需要降低冷温水机3、4、5的入口或出口温度。但冷温水机入口或出口温度降低,会导致COP(制冷系数)降低,过量消耗能源。负荷减少时,多余的冷(温)水或载冷剂被负荷容量阀16、17节流,流向集管旁通阀,造成输送动力的浪费。制造冷水时的冷却水系或制造温水时(热泵运转)的热源水系,在轻负荷台数控制时,也产生输送动力的浪费,同时还存在污染停止中冷温水机传热管的问题。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得到与全部冷温水机运转时的出口温度相同的温度,除需要检测出口温度,并将各冷温水机的冷水或温水的入口或出口温度目标温度的控制在一定范围的装置外,还需要另外的改变各冷温水机冷水或温水的入口或出口温度目标温度的控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改进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在部分冷温水机停止运转时,不改变冷水或温水的入口或出口温度,仍能以目标温度向负荷侧提供冷温水,可根据负荷提供冷水或温水、冷却水或热源水的适当流量,消除输送动力的浪费,冷温水机传热管污染少的连接型冷温水机。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一种连接型冷温水机,它由冷水或温水及冷却水或热源水配管共用的至少二台冷温水机构成,每个冷温水机都由压缩机45、蒸发器44、冷凝器46以及节流机构47构成,每个冷温水机的蒸发器44都与入口连接管1、出口连接管8相连,入口连接管1与冷(温)水或载冷剂泵2相连,冷(温)水或载冷剂泵2又与返回集管12相连,返回集管12又与负荷容量控制阀16、负荷容量控制阀17、负荷热交换器14、负荷热交换器15相连,负荷热交换器14、负荷热交换器15与进入集管11连接,进入集管11与出口连接管8连接,进入集管11与返回集管12之间设有集管旁通阀13,每个冷温水机的冷凝器46都与入口连接管10、出口连接管9相连,入口连接管10连接冷却水或热源水泵18,冷却水或热源水泵18连接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2、冷却水或热源水槽19、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4、冷却水或热源水源20,冷却水或热源水槽19与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3、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5、冷却水或热源返回槽21连接,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3与循环式一过式转换阀25与出口连接管9相连,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冷温水机的冷水或温水及冷却水或热源水的入口或出口处都分别设有通水阀和控制装置。为了进一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所述的控制装置为冷(温)水或载冷剂泵2连接一冷(温)水或载冷剂泵可变速装置38,冷(温)水或载冷剂泵可变速装置38连接一压力调节器37,压力调节器37与冷(温)水或载冷剂泵出口压力检出器36连接,冷(温)水或载冷剂泵出口压力检出器36与入口连接管1连接,压力调节器37又与操作盘48相连,冷却水或热源水泵18连接一冷却水或热源水泵可变速装置41,冷却水或热源水泵可变速装置41连接一压力调节器40,压力调节器40与冷却水或热源水泵出口压力检出器39连接,冷却水或热源水泵出口压力检出器39与入口连接管10连接。为了进一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所述的控制装置为输出集管11与返回集管12之间设有集管压差检出器36’,冷(温)水或载冷剂泵2连接一冷(温)水或载冷剂泵2’,冷(温)水或载冷剂泵2、冷(温)水或载冷剂泵2’与压差调节器37’,压差调节器37’与集管压差检出器36’连接,压差调节器37’又与操作盘相连,入口连接管10与出口连接管9设有冷却水压差信号输出装置39’,冷却水或热源水泵18连接一冷却水或热源水泵18’,冷却水或热源水泵18、冷却水或热源水泵18’与压差调节器40’连接,压差调节器40’与冷却水压差信号输出装置39’连接。本技术在冷温水机上安装了控制机构,即在由冷水或温水配管共用的数台冷温水机构成的上述冷温水机上,设置将冷水或温水的入口或出口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的装置,同时冷水或温水出口或入口配管处设置通水阀,通过安装在该各冷温水机其中一台上的控制盘或其它控制盘,控制上述各冷温水机的台数和通水阀,因此同已有技术相比即使部分冷温水机停止,也不需要降低冷水或温水的入口或出口温度,因此不会产生COP降低,能够以目标温度向负荷侧提供冷温水,且对于冷却或加热负荷,能够提供冷水或温水、冷却水或热源水的的适当流量,消除了输送动力的浪费,能源消耗少,运转中能够避免停止中冷温水机传热管不必要的污染。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及其负荷侧设备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及其负荷侧设备的整体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所使用的单台冷温水机的整体结构图;图4为已有连接型冷温水机及其负荷侧设备的整体结构图。(五)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连接型冷温水机(以模块式5台连接型冷温水机为例,参见图1、图3),它由冷水或温水及冷却水或热源水配管共用的5台冷温水机构成,它包括冷温水机3、冷温水机4、冷温水机5、冷温水机6、冷温水机7,每个冷温水机都由压缩机45、蒸发器44、冷凝器46以及节流机构47构成,每个冷温水机的蒸发器44的冷(温)水或载冷剂入口和出口都分别与与入口连接管1、出口连接管8相连,冷温水机3、冷温水机4、冷温水机5、冷温水机6、冷温水机7的冷(温)水或载冷剂出口上分别设有冷水或温水通水阀26、冷水或温水通水阀27、冷水或温水通水阀28、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本正和,罗存敏,孙强,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荏原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