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长复用光纤跳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8022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7: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将两个波长信号通过双纤准直器的两根光纤传入,经过滤片、反射片和透镜耦合到陶瓷插芯的光纤中的波长复用光纤跳线。该波长复用光纤跳线包括陶瓷插芯、第一透镜、第一玻璃管、滤片、双纤准直器、反射片、基板、外层套管;利用滤片的滤波作用、反射片的反射作用、对光路进行滤波、反射处理,把两根光纤传输的两路光耦合复用到1根光纤中。采用该波长复用光纤跳线结构简单、体积超小、插入损耗低、偏振相关损耗低。

Wavelength multiplexing fiber jump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波长复用光纤跳线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纤通讯
,尤其是一种波长复用光纤跳线。
技术介绍
公知的:光纤跳线是一种常用的光纤通讯器件,它是传输光信号的载体。目前常规的跳线只能做到传输光波长信号的作用,并不能对光波长信号进行复用,通常是传输1个波长需要1根跳线,传输多个波长使用多根跳线(如图1),这样造成传输容量低,跳线使用数量多,不利于空间压缩,也不利于网络搭建向集成化、小型化方向发展。而能够对光波长进行复用的波分复用器件,通常是公共端COM与反射段R端在同一端,透射端在另外一端,使用时,通常需要对反射端进行弯折(如图2),对信号的传输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尺寸也不能做到小型化。并且这种波分复用器件需要整合到模块里面才能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将两个波长信号通过双纤准直器的两根光纤传入,经过滤片、反射片和透镜耦合到陶瓷插芯的光纤中的波长复用光纤跳线。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波长复用光纤跳线,包括外层套管;所述外层套管内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基板;所述外层套管的一端设置有双纤准直器;所述外层套管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玻璃管;所述第一玻璃管一端设置有陶瓷插芯,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透镜;所述陶瓷插芯内设置有贯穿陶瓷插芯的第一光纤;所述第一光纤的一端位于第一透镜的焦点处;所述基板的中心线上设置有滤片;所述基板位于中心线的上方设置有反射片;所述双纤准直器包括第二玻璃管;所述第二玻璃管一端设置有第二透镜,另一端设置有双纤光纤头;所述双纤光纤头的一端设置有两根光纤,分别为第二光纤和第三光纤;所述双纤光纤头另一端内的光纤位于第二透镜的焦点处;所述反射片接收滤片的反射光波,并且将反射光波反射到第二透镜上,或者使得反射光波反向传输;所述滤片上具有与水平夹角为θ的反射斜面;所述反射片上的反射面与滤片上的斜面平行。进一步的,所述基板采用直角板;所述直角板包括竖向基板以及水平基板;所述滤片安装在水平基板上;所述反射片安装在竖向基板上。进一步的,所述波长复用光纤跳线,还包括基板固定玻璃管;所述基板固定玻璃管安装在外层套管内;所述基板安装在基板固定玻璃管内。进一步的,所述波长复用光纤跳线设置为LC接头。具体的,所述基板通过胶水固定在基板固定玻璃管内;具体的,所述陶瓷插芯以及第一透镜均通过胶水固定在第一玻璃管上。具体的,所述反射片以及滤片通过胶水固定在基板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波长复用光纤跳线,能够将2根光纤传输的2个波长信号复用到1根光纤中传输,减少光纤的使用数量。两个波长信号通过双纤准直器的两根光纤传入,1个波长信号经过滤片和透镜耦合到陶瓷插芯的光纤中。双纤准直器的另外一根光纤进来的光经过反射片反射到滤片上,再经过滤片反射到透镜上,再经过透镜耦合到陶瓷插芯的光纤中。利用滤片的滤波作用、反射片的反射作用、对光路进行滤波、反射处理,把2路光耦合复用到1路中。在实现对2路光波长复用到1路时,不需要弯折光纤,提高了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系统的稳定性。其次,可以外部使用跳线连接即可实现对波长的复用,不需要像普通常规波分复用器那样嵌入模块中使用;简单方便实用。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波长复用光纤跳线采用滤片和反射片对光的滤波、反射的作用,实现微型波长复用光纤跳线,具有结构简单、体积超小、插入损耗低、偏振相关损耗低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普通常规光纤跳线传输信号示意图;图2普通常规波分复用器传输信号示意图;图3波长复用光纤跳线传输信号示意图;图4陶瓷插芯与第一透镜的光路传输示意图;图5陶瓷插芯被第一玻璃管固定的示意图;图6光波长为λ1的光路传输示意图;图7光波在滤片的斜面反射传输示意图;图8光波在反射片的表面反射传输示意图;图9准直光经过滤片和反射片的反射后进入到双纤准直器的示意图;图10光波长为λ2的光路传输示意简图;图11波长复用光纤跳线对波长λ1、λ2的复用传输示意简图;图12基板固定滤片和反射片的示意图;图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波长复用光纤跳线内光波长为λ1的光路传输示意图;图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波长复用光纤跳线内光波长为λ2的光路传输示意图;图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波长复用光纤跳线对波长λ1、λ2的复用传输示意图;图中标示:1-陶瓷插芯,2-第一透镜,3-第一玻璃管,4-滤片,5-双纤准直器,6-反射片,7-基板,8-外层套管,9-基板固定玻璃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3至图15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波长复用光纤跳线,包括外层套管8;所述外层套管8内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基板7;所述外层套管8的一端设置有双纤准直器5;所述外层套管8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玻璃管3;所述第一玻璃管3一端设置有陶瓷插芯1,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透镜2;所述陶瓷插芯1内设置有贯穿陶瓷插芯1的第一光纤11;所述第一光纤11的一端位于第一透镜2的焦点处;所述基板7的中心线上设置有滤片4;所述基板7位于中心线的上方设置有反射片6;所述双纤准直器5包括第二玻璃管;所述第二玻璃管一端设置有第二透镜51,另一端设置有双纤光纤头52;所述双纤光纤头52的一端设置有两根光纤,分别为第二光纤53和第三光纤54;所述双纤光纤头52另一端内的光纤位于第二透镜51的焦点处;所述反射片6接收滤片4的反射光波,并且将反射光波反射到第二透镜51上;或者使得光波反向传输;所述滤片4上具有与水平夹角为θ的反射斜面;所述反射片6上的反射面与滤片4上的斜面平行;在应用过程中,具体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波长复用光纤跳线,包括陶瓷插芯1、第一透镜2、第一玻璃管3、滤片4、双纤准直器5、反射片6、基板7、外层套管8;如图4所示:从陶瓷插芯1内的第一光纤11的一端进来的光经过第一透镜2准直成准直平行光。调试光路时需使陶瓷插芯的第一光纤11的另一端正好在透镜的焦点处。调试好后用第一玻璃管3用胶水固定陶瓷插芯1和透镜2(如图5)。如图6所示:从陶瓷插芯1内的第一光纤11的一端进来的光,经过第一透镜2后,变成准直平行光,波长为λ1的光能透过滤片4,传输到双纤准直器5的第二透镜51上,再经过双纤准直器5内部光路耦合到准直器的第二光纤53上。双纤准直器5也是由透镜51和双纤光纤头52,两根光纤53,54组成,再外部加第二玻璃管固定。其光路原理也是把平行光会聚到光纤里面传输,或者把光纤传输的非准直光变成平行准直光,经过透镜平行输出。此时,光波长为λ1的光已经顺利从陶瓷插芯1的第一光纤11的一端传输到双纤准直器5的第二光纤53上。如图7所示,由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r等于入射角∠i,即∠r=∠i,由于法线与滤片4的斜面垂直,所以∠d=90°-∠i,∠c=90°-∠r,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波长复用光纤跳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套管(8);所述外层套管(8)内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基板(7);/n所述外层套管(8)的一端设置有双纤准直器(5);所述外层套管(8)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玻璃管(3);所述第一玻璃管(3)一端设置有陶瓷插芯(1),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透镜(2);所述陶瓷插芯(1)内设置有贯穿陶瓷插芯(1)的第一光纤(11);所述第一光纤(11)的一端位于第一透镜(2)的焦点处;/n所述基板(7)的中心线上设置有滤片(4);所述基板(7)位于中心线上方设置有反射片(6);所述双纤准直器(5)包括第二玻璃管;所述第二玻璃管一端设置有第二透镜(51),另一端设置有双纤光纤头(52);所述双纤光纤头(52)的一端设置有两根光纤,分别为第二光纤(53)和第三光纤(54);/n所述双纤光纤头(52)另一端内的光纤位于第二透镜(51)的焦点处;所述反射片(6)接收滤片(4)的反射光波,并且将反射光波反射到第二透镜(51)上;或者使得反射光波反向传输;/n所述滤片(4)上具有与水平夹角为θ的反射斜面;所述反射片(6)上的反射面与滤片(4)上的反射斜面平行。/n

【技术特征摘要】
1.波长复用光纤跳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层套管(8);所述外层套管(8)内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基板(7);
所述外层套管(8)的一端设置有双纤准直器(5);所述外层套管(8)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玻璃管(3);所述第一玻璃管(3)一端设置有陶瓷插芯(1),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透镜(2);所述陶瓷插芯(1)内设置有贯穿陶瓷插芯(1)的第一光纤(11);所述第一光纤(11)的一端位于第一透镜(2)的焦点处;
所述基板(7)的中心线上设置有滤片(4);所述基板(7)位于中心线上方设置有反射片(6);所述双纤准直器(5)包括第二玻璃管;所述第二玻璃管一端设置有第二透镜(51),另一端设置有双纤光纤头(52);所述双纤光纤头(52)的一端设置有两根光纤,分别为第二光纤(53)和第三光纤(54);
所述双纤光纤头(52)另一端内的光纤位于第二透镜(51)的焦点处;所述反射片(6)接收滤片(4)的反射光波,并且将反射光波反射到第二透镜(51)上;或者使得反射光波反向传输;
所述滤片(4)上具有与水平夹角为θ的反射斜面;所述反射片(6)上的反射面与滤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承宗秦小葵曾凡意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光隆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