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牌洪坤专利>正文

一种借用自然冷源在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降温方法及其应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67390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5: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借用自然冷源在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降温方法及其应用系统,该降温方法为(1)将地表水源输送至井下的高低压热交换器中;(2)热交换后的低压冷水进入冷水组,冷水组对空气冷却,并利用原有送风系统送达作业面对其降温。该应用系统中的水池低于原水箱的底面所在的水平面;原水箱、高低压热交换器和水池依次连接,管路A上有阀门A;管路B的上有阀门B;高低压热交换器与冷水组连接;在高低压热交换器的冷介质出口与冷水组入口的连接管路上设有循环泵;所述冷水组的外部设有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连接有引风机,引风机与送风管路连接。该系统具有设计合理、可有效降温、节能减排的优点。

A cool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system in mining mineral resources by using natural cold sou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借用自然冷源在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降温方法及其应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矿产开采
,具体涉及一种借用自然冷源在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降温方法及其应用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资源需求的增加,矿业采掘已经从地表转向了深度采掘,在深度采掘过程中,对采掘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其中制约着采掘进度的主要因素是作业面的高温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甚至严重影响了职工的身心健康,导致效益无法达到最大化。现有技术中,对降低作业面温度的处理方法很多,有通风技术、使用多种设备对水降温后对井下作业面降温等技术,这些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通风降温的方式在深井长距离独头掘进时更难达到要求,导致职业病的发生甚至影响职工的身心健康;二是国内矿山品位低,大量设备的投入导致成本上升进而导致无利于采;三是设备运转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借用自然冷源在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降温方法及其应用系统,该降温方法充分利用了虹吸作用及水的自循环,减少了设备的投入和使用量,在有效地对作业面降温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利于对矿产资源的采掘;用于该方法的应用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循环水处于密闭循环状态,不会混入任何外来物质,对水源不会产生任何污染,具有环保高效的特点,另外,该系统具有设计合理、可有效降温、节能减排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借用自然冷源在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降温方法,过程为:r>(1)将地表水源通过管道输送至井下掘进中段的高低压热交换器交换形成低压冷水;热交换后形成的高压热水经管道返回至水池中,形成“U”型弯虹吸式自循环系统,水池中的水根据设定的液位范围排放至地表水源中;(2)热交换后的低压冷水再通过井下的循环泵进入冷水组,冷水组对空气冷却,并利用原有送风系统送达作业面对其降温。用于上述降温方法中的应用系统,包括原水箱、水池、高低压热交换器和冷水组;所述原水箱和水池位于地表,高低压热交换器和冷水组位于井下;所述水池的敞口端面所在的水平面低于原水箱的底面所在的水平面;此设置,可使原水箱与水池之间形成势差;所述原水箱内的介质通过管路A与高低压热交换器的冷介质入口连接,所述管路A的进水口段设有阀门A;高低压热交换器的热介质出口通过管路B与水池连接,管路B的出水口位于水池的中上部,所述管路B的出水口段设有阀门B;高低压热交换器的冷介质出口与冷水组的入口连接,冷水组的出口与高低压热交换器的热介质入口连接;在高低压热交换器的冷介质出口与冷水组入口的连接管路上设有循环泵;循环泵的设置,使高低压热交换器内被降温的介质产生循环,促进截止流动;所述冷水组的外部设有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连接有引风机,引风机与送风管路连接;井下的热空气自进风口进入壳体内,在壳体内冷水组对空气进行快速降温,引风机将降温后的空气经送风管送入井下需要的作业面,从而对作业面降温,实现对冷风的远距离输送;使用时,先将阀门B关闭,打开阀门A,自管路A的进水口向管路A内灌水,至水充满管路A和管路B,关闭阀门A,将管路A的进水口沉入原水箱内,并同时开启阀门A和阀门B,在虹吸的作用下,水开始自循环,自循环的水进入井下的高低压热交换器内进行热交换,由于势差的存在,使得交换后的热水回流至水池中,形成“U”型弯虹吸式自循环系统,减少了设备运行的耗费,降低生产成本且可达到冷热水的绿色运转。优选的,所述原水箱连接有缓冲箱,缓冲箱与原水箱相互连通,一是防止原水箱内水中的杂物进入循环管路内,二是通过缓冲作用减少水波动;原水箱内可以是自然水源,也可以是污水处理后的中水。优选的,所述缓冲箱上设有提升装置,提升装置可将管路A进行提升,便于将灌满水后的管路A进水口沉入缓冲箱内,为虹吸作用做准备。优选的,所述水池内设有液位计,液位计位于水池的中上部。优选的,所述水池内设有潜水泵,潜水泵的出水口管路延伸至原水箱内;当水池内的水上涨至液位计的位置时,潜水泵将水池内的水泵入原水箱内,防止水倒灌入井下。优选的,所述管路A上还设有压力计和流量计,当压力计和流量计产生大幅度波动时,可通过关闭阀门A排出管路,便于及时发现管路故障。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方法适宜于各地深井高温开采及井下地热资源丰富的矿山,特别是在采掘系统尚未形成前的井下深部独头作业区域具有创新性和显著优势。2、本申请采用热交换法用于井下作业降温的方法所需动力小,降温效果好,运行成本低;循环水全部封闭循环,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安全环保。3、通过对水池敞口端面与原水箱底面所在位置的设置,使可使原水箱与水池之间形成势差,为后续水自动循环提供势能;阀门A、阀门B的设置,配合原水箱与水池位置的设置,可使虹吸顺利进行,减少设备的投入;另外,阀门B的设置,还可以在潜水泵发生故障时,通过关闭阀门B防止水池内的水倒灌入井下;冷水组的设置实现对工作面降温;引风机的设置,可充分利用井下的送风系统,通过送风管,将冷空气送入工作面对工作面降温;本申请提供的应用系统,借用自然界的低温水交换井下深部区域热量、借用管路A和管路B的合理设置,实现水自循环,有效降低循环能耗、借用功能性备用排水管道作为循环系统主管道降低成本,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实现了绿色运行,使该应用系统具有设计合理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提升装置结构图。图中,1-原水箱,2-缓冲箱,3-水池,4-高低压热交换器,5-冷水组,6-提升装置,601-固定座,602-横杆,603-通孔A,604-拉杆,605-通孔B,606-档杆,7-管路A,8-阀门A,9-管路B,10-阀门B,11-压力计,12-流量计,13-液位计,14-潜水泵,15-循环泵,16-壳体,17-进风口,18-出风口,19-引风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借用自然冷源在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降温方法,过程为:(1)将地表水源通过管道输送至井下掘进中段的高低压热交换器交换形成低压冷水;热交换后形成的高压热水经管道返回至水池中,形成“U”型弯虹吸式自循环系统,水池中的水根据设定的液位范围排放至地表水源中;(2)热交换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借用自然冷源在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降温方法,其特征在于,过程为:/n(1)将地表水源通过管道输送至井下掘进中段的高低压热交换器交换形成低压冷水;热交换后形成的高压热水经管道返回至水池中,形成“U”型弯虹吸式自循环系统,水池中的水根据设定的液位范围排放至地表水源中;/n(2)热交换后的低压冷水再通过井下的循环泵进入冷水组,冷水组对空气冷却,并利用原有送风系统送达作业面对其降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借用自然冷源在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降温方法,其特征在于,过程为:
(1)将地表水源通过管道输送至井下掘进中段的高低压热交换器交换形成低压冷水;热交换后形成的高压热水经管道返回至水池中,形成“U”型弯虹吸式自循环系统,水池中的水根据设定的液位范围排放至地表水源中;
(2)热交换后的低压冷水再通过井下的循环泵进入冷水组,冷水组对空气冷却,并利用原有送风系统送达作业面对其降温。


2.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温方法中的应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原水箱、水池、高低压热交换器和冷水组;
所述原水箱和水池位于地表,高低压热交换器和冷水组位于井下;
所述水池的敞口端面所在的水平面低于原水箱的底面所在的水平面;
所述原水箱通过管路A与高低压热交换器的冷介质入口连接,所述管路A的进水口段设有阀门A;高低压热交换器的热介质出口通过管路B与水池连接,管路B的出水口位于水池的中上部,所述管路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牌洪坤亓传铎牌珏嘉王晋友戚克明牌康龙杨青林董成君
申请(专利权)人:牌洪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