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合龙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合龙方法。
技术介绍
混合梁斜拉桥独特的造型及受力特点在大跨度桥梁的建设中已受越来越多国家青睐。自上世纪90年代,该桥型在我国发展迅速,由大跨度向千米级跨度发展。随着跨径的增大给大桥的建设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合龙(中跨钢箱梁合龙)作为混合梁斜拉桥施工的重要工序之一,是体系转换的关键环节,其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成桥内力和线形是否合理。合龙的传统方法多基于索力及标高为主的双控法,采用温度配切合龙,通过合龙前对合龙口宽度及形状监测,确定合龙温度并计算该温度下合龙口安装长度,在现场进行配切合龙。但由于受温度影响较大,合龙段的配切将改变构件的无应力状态,尤其是对千米级跨度斜拉桥,构件无应力状态量的改变将对成桥内力及线形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成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合龙方法,以保证成桥质量。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创造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技术保护点】
1.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合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S1、根据单侧推移量确定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的两侧主梁的顶推方向,所述单侧推移量=(合龙口实际长度-合龙口基准长度)/2;/nS2、调整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上第一设定拉索的无应力长度,使合龙口两侧线形符合基准模型中合龙口两侧线形;/nS3、执行顶推使合龙口实际长度等于合龙口基准长度后锁定合龙口并撤除顶推;/nS4、吊装合龙段梁后将第一设定拉索的无应力长度调整至基准值,所述合龙段梁的长度为合龙口基准长度;/nS5、基于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合龙后索力、主梁应力、主梁线形、拉索无应力长度、索塔线形测量数据,并结合后续施工预测成桥后主 ...
【技术特征摘要】
1.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合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根据单侧推移量确定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的两侧主梁的顶推方向,所述单侧推移量=(合龙口实际长度-合龙口基准长度)/2;
S2、调整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上第一设定拉索的无应力长度,使合龙口两侧线形符合基准模型中合龙口两侧线形;
S3、执行顶推使合龙口实际长度等于合龙口基准长度后锁定合龙口并撤除顶推;
S4、吊装合龙段梁后将第一设定拉索的无应力长度调整至基准值,所述合龙段梁的长度为合龙口基准长度;
S5、基于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合龙后索力、主梁应力、主梁线形、拉索无应力长度、索塔线形测量数据,并结合后续施工预测成桥后主跨钢结构线形相对误差、桥轴线相对误差、塔偏相对误差和索力误差;
S6、判断主跨钢结构线形相对误差、桥轴线相对误差、塔偏相对误差和索力误差是否满足对应设定误差,若是,合龙完成,否则,进入步骤S7;所述设定主跨钢结构线形相对误差为L/4000、设定桥轴线相对误差为L/40000、所述塔偏相对误差为L/10000,L为主跨长度;
S7、调整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上第二设定拉索的无应力长度,直至所有误差满足对应设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明志,杨永清,梁东,贾宏宇,李晓斌,黄胜前,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