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管结构及空调机,连接管结构构成为一端缩口,另一端先扩后缩结构,从而针对冷凝器出液管在技术条件无法将与冷凝器同管径的出液管缩口至与毛细管配合时,通过选择中间管径管路实现配合,将中间管路一端先扩口至冷凝器管径大小,再缩口与冷凝器配合;另一端直接旋压缩口与毛细管配合。即出液管减小管径、通过先扩后缩方式与冷凝器配合,同时解决大管径管子无法缩口至与毛细管配合问题。
A connecting pipe structure and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管结构及空调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调连接管,具体涉及一种冷凝器连接管结构及空调机。
技术介绍
针对空调产品,为了产生节流降压等作用,冷凝器与压缩机间会有节流装置,一般由出液管与毛细管以及其他管路组成,为保证气密性,管路之间的接口皆采用焊接密封连接。针对冷凝器接出液管再接毛细管的管路,现有正常设备无法将出液管缩口至与毛细管配合,这给设计和加工带来了难题。针对此问题,空调厂家一般通过在出液管与毛细管间增加一根毛细管接管,但此方法增加了物料,增加了多余的扩缩口工序等,且增加了一个焊点,提高了空调系统漏堵的可能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连接管结构及空调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连接管结构,包括第一管部、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通过弯管部与第二管部连接,所述第一管部具有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管部具有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管部通过第一端部直接与冷凝器的出液管连接,所述第二管部通过第二端部直接与毛细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管部、第二管部与弯管部为一体成型结构。从而,通过改变铜管管径和加工方式,使得出液管与对应的毛细管接管一体成型,实现了提效、提质、降本。减小了一个物料、一个焊点,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品质风险。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部沿所述连接管结构内工质流动方向依次包括有第一伸出部、第一渐扩部、第一突出部和第一渐缩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端部沿所述连接管结构内工质流动方向依次包括有第二渐缩部和第二伸出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伸出部外管径与所述出液管内管径一致,所述第一突出部外管径与所述出液管的出液管喇叭口内管径一致。从而,当第一端部与冷凝器出液管喇叭口连接时,第一伸出部插入冷凝器出液管内部,第一渐扩部和第一突出部与出液管喇叭口过盈配合,其中,第一渐扩部利于第一突出部的伸入与楔形卡紧,第一渐缩部与出液管喇叭口边缘形成焊接空间,从而一方面利于第一渐缩部与出液管喇叭口边缘焊接,另一方面避免焊接伤及第一管部管壁,从而保证了焊接操作便利性、焊接气密性的同时,避免了焊接热应力对第一管部管壁的损坏,保障了管件安全与美观。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渐缩部内管径与所述毛细管外管径一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部、第二管部和弯管部具有一致的管径D,且所述管径D满足下式:其中,δn为所述第二端部缩口后的壁厚,δn-1为所述第二端部缩口前的壁厚,D内为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伸出部内径。进一步的,所述管径D还满足下式:其中,ζ为极限扩口率,D扩为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突出部管径。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端部缩口后的壁厚δn不大于1.05mm,所述极限扩口率ζ不大于30%。优选地,所述第二端部缩口前的壁厚δn_1大于0.5mm且小于0.9mm,所述第二伸出部内径D内大于2.4mm且小于2.8mm,所述第一突出部管径D扩大于9.4mm且小于9.6mm。从而,可以避免管路焊接时的严重灼烧、部分开裂、管口变形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产品成品率,保障了产品品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机,包括冷凝器和毛细管,所述冷凝器通过上述连接管结构与毛细管连接。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一种连接管结构100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连接管结构100的第一端部111局部A视图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毛细管200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冷凝器500局部出液管520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连接管结构,110-第一管部,111-第一端部,112-第一伸出部,113-第一渐扩部,114-第一突出部,115-第一渐缩部,120-第二管部,121-第二端部,122-第二伸出部,123-第二渐缩部,130-弯管部,200-毛细管,201-毛细管接口,202-毛细管伸出部,203-毛细管突出部,204-毛细管管部,500-冷凝器,510-换热片,520-出液管,521-出液管喇叭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连接管结构100,连接管结构100一端与冷凝器500的出液管520末端的出液管喇叭口521直接连接,连接管结构100另一端与毛细管200的毛细管接口201直接连接,工质从冷凝器500留出,流经连接管结构100,流入毛细管200。连接管结构100沿工质流动方向依次具有一体成型的第一管部110、弯管部130和第二管部120,其中,第一管部110端部具有第一端部111,第一端部111沿工质流动方向依次具有一体成型的第一伸出部112、第一渐扩部113、第一突出部114和第一渐缩部115,第二管部120的端部具有第二端部121,第二端部121沿工质流动方向依次具有一体成型的第二渐缩部123和第二伸出部122,第一伸出部112和第二伸出部122的端部具有供工质流入和流出的管口。其中,第一端部111如图2所示,出液管520结构如图4所示,装配连接时,第一端部111的第一伸出部112通过出液管喇叭口521插入到出液管520内部,第一渐扩部113与出液管喇叭口521的缩颈相抵,从而可以楔形锁紧,第一突出部114插入出液管喇叭口521内,在第一渐扩部113的帮助下形成与出液管喇叭口521内壁的过盈配合。当第一端部111完成插入出液管520后,第一渐缩部115与出液管喇叭口521边缘形成焊接空间,焊接空间使连接管结构100与出液管520末端之间的焊缝区域抬离第一管部110外管壁,给与了一定的焊接操作空间,并避免焊接热应力对第一管部110外管壁的损坏,且第一渐缩部115与出液管喇叭口521边缘形成的焊接空间为三角形,利于焊条深入焊接,从而利于提升焊接质量,确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管结构(100),包括第一管部(110)、第二管部(120),所述第一管部(110)通过弯管部(130)与第二管部(120)连接,所述第一管部(110)具有第一端部(111),所述第二管部(120)具有第二端部(12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110)通过第一端部(111)直接与冷凝器(500)的出液管(520)连接,所述第二管部(120)通过第二端部(121)直接与毛细管(200)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管部(110)、第二管部(120)与弯管部(130)为一体成型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管结构(100),包括第一管部(110)、第二管部(120),所述第一管部(110)通过弯管部(130)与第二管部(120)连接,所述第一管部(110)具有第一端部(111),所述第二管部(120)具有第二端部(12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110)通过第一端部(111)直接与冷凝器(500)的出液管(520)连接,所述第二管部(120)通过第二端部(121)直接与毛细管(200)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管部(110)、第二管部(120)与弯管部(130)为一体成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111)沿所述连接管结构内工质流动方向依次包括有第一伸出部(112)、第一渐扩部(113)、第一突出部(114)和第一渐缩部(1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121)沿所述连接管结构内工质流动方向依次包括有第二渐缩部(123)和第二伸出部(12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管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出部(112)外管径与所述出液管(520)内管径一致,所述第一突出部(114)外管径与所述出液管(520)的出液管喇叭口(521)内管径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管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渐缩部(123)内管径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王程,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