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及其制备方法,该防水胶由重量比为1:1的A组分和B组分混合而成;A组分包括:双酚A型环氧树脂1200‑2000份、活性稀释剂150份、非活性稀释剂120‑190份、增韧剂45‑80份、气相二氧化硅120‑140份;B组分包括:改性酚醛胺1200‑2000份、硅烷偶联剂45‑90份、消泡剂2‑6份、止流剂24‑30份、气相二氧化硅80‑190份。本防水胶能降低固化物的热膨胀系数和收缩率,提高表面硬度和压缩强度,降低固化过程中的放热温度,起到增稠作用,能够在竖立墙面、倾斜屋面、天花板等处使用,固化后的机械强度、弹性模量、热老化性能、耐气候性得以优化。
High elastic and aging resistant waterproof adhesive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在屋面卷材防水工程中,大多数工程以沥青胶作为粘接卷材防水层的粘接材料。但市面上许多沥青胶的耐热性和韧性差,导致其在夏天易受热熔化,粘接力变弱,从而会引发卷材下滑流淌的事故,更严重的会导致屋面卷材全部瓦解;在冬天易受冷变脆,使屋面卷材在机械作用下发生破坏、开裂,导致其丧失防水性能。在沥青胶制备过程中,需对其主要原材料沥青进行加热熔融处理,此步骤不仅耗能大而且会产生大量烟气。沥青及其烟气对皮肤粘膜具有刺激性,会使人体本身对日光照射的敏感性升高,导致皮肤表面发生急性损伤性反应,长期接触沥青及其烟气还会导致工人癌症的病发率增高。在对沥青的加工过程中,沥青的烟气不仅会对工人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还会严重污染周围环境。目前市场上鲜有以环氧树脂和环氧固化剂为主要原料的防水胶,且未查询到以环氧树脂和环氧固化剂为主要原料来制备,并运用于建筑防水领域的防水胶的相关专利的具体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中的防水胶能降低固化物的热膨胀系数和收缩率,提高表面硬度和压缩强度,降低固化过程中的放热温度,起到增稠作用,使得A组分和B组分混合后不流淌,能够在竖立墙面、倾斜屋面、天花板等处使用,能够有效提高环氧树脂与气相二氧化硅的粘接力和界面憎水性能,从而使本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固化后的机械强度、弹性模量、热老化性能、耐气候性得以优化。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由重量比为1:1的A组分和B组分混合而成;其中,所述A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双酚A型环氧树脂1200-2000份、活性稀释剂150份、非活性稀释剂120-190份、增韧剂45-80份、气相二氧化硅120-140份;所述B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改性酚醛胺1200-2000份、硅烷偶联剂45-90份、消泡剂2-6份、止流剂24-30份、气相二氧化硅80-190份。优选地,所述A组分中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为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E-44、E-51、N-128、N127。优选地,所述A组分中的非活性稀释剂为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苯甲醇、对苯二甲酸二辛酯、对苯二甲酸二丁酯。优选地,所述A组分中的增韧剂为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聚醚、聚砜、聚酰亚胺。优选地,所述A组分中的活性稀释剂为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环氧丙烷苄基醚、环氧丙烷丁基醚。优选地,所述B组分中的改性酚醛胺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而成:酚醛胺12份、聚醚胺21份、双酚A型环氧树脂14份、非活性稀释剂16份、活性稀释剂10份。优选地,所述B组分中的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为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KH-540、KH-550、KH-560、KH602、KH792、KH902。优选地,所述B组分中的消泡剂为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镭普W-10、中联邦B-0688。优选地,所述B组分中的止流剂为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BK-730、TX-607、NP-607。优选地,所述A组分中的气相二氧化硅为疏水性气相二氧化硅,所述B组分中的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优选地,所述疏水性气相二氧化硅为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R106、R202、R972、R974、R812、R812S、R8200;所述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为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LM150、M5、N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备A组分,将双酚A型环氧树脂1200-2000份、活性稀释剂150份、非活性稀释剂120-190份、增韧剂45-80份和气相二氧化硅120-140份依次加入电加热真空搅拌釜中,加热至60℃-80℃的同时抽真空,待搅拌均匀后即获得A组分;步骤二:制备B组分,将改性酚醛胺1200-2000份、硅烷偶联剂45-90份、消泡剂2-6份、止流剂24-30份、气相二氧化硅80-150份依次加入电加热真空搅拌釜中,加热至60℃-80℃的同时抽真空,待搅拌均匀后即获得B组分;步骤三:将A组分和B组分按重量比1:1混合均匀后,即得到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二,所述改性酚醛胺的制备方法如下:(1)将酚醛胺10-14份、聚醚胺20-25份加入反应釜中搅拌;(2)将非活性稀释剂8-18份、双酚A型环氧树脂7-16份和活性稀释剂5-12份混合均匀后,缓慢滴加入反应釜中,滴加完后自然冷却到室温,并继续搅拌2小时,即得所述改性酚醛胺。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的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是以环氧树脂和环氧固化剂为主要原料,绿色环保无污染。环氧树脂本身因结构中具有羟基、醚键和活性极大的环氧基,使环氧树脂的分子和邻界面产生电磁吸附或化学键,并且当环氧树脂与环氧固化剂发生交联聚合反应生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大分子时,分子本身具有了一定的内聚力,所以制成的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具有较强的粘结力。反应固化后的环氧树脂主链是醚键和苯环、三维交联结构,致密且封闭,因此固化后的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不仅粘结强度高,而且既耐酸又耐碱及多种介质。本专利技术在以环氧树脂和环氧固化剂为主要反应体系的基础上加入气相二氧化硅。由于环氧树脂体系为极性溶液,故向A组分中加入的气相二氧化硅为疏水性。而环氧固化剂体系为非极性溶液,故向B组分中加入的气相二氧化硅为亲水性。此举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因气相二氧化硅可反射大量紫外线的特性,加入气相二氧化硅可大幅度减少紫外线对本专利技术的降解作用,从而达到耐老化的目的。又由于气相二氧化硅表面严重的配位不足、庞大的比表面积以及表面欠氧等特点,使它表现出极强的活性,易与环氧环状分子的氧原子起键合作用,提高分子间的键力,同时尚有一部分气相二氧化硅颗粒仍分布在高分子链的空隙中,具有很高的流涟性,使得本专利技术表面硬度、压缩强度、韧性、延展性均大幅度提高,降低了固化物的热膨胀系数和收缩率。通过加入气相二氧化硅还可以降低固化过程中的放热温度,同时起到增稠作用,使得A组分和B组分混合后不流淌,能够在竖立墙面、倾斜屋面、天花板等处使用。再通过加入硅烷偶联剂,能够有效提高环氧树脂与气相二氧化硅的粘接力和界面憎水性能,从而使本专利技术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固化后的机械强度、弹性模量、热老化性能、耐气候性得以优化。本专利技术的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原料来源广,易获得,A组分与B组分混合后不流淌,固化时间适中,固化后弹性好,粘结强度高,可随温度变化而自行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和自我恢复,施工方便,涂膜连续无接缝,防水性能优异,耐酸耐碱。固化后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性,使用寿命长,绿色安全无污染。既可用于变形缝防水工程设计,也可用于粘接其他材料进行柔性堵漏。附图说明图1为一次灌胶示意图;图2为嵌入PVC卷材示意图;图3为二次灌胶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实施方式1: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其特征在于,由重量比为1:1的A组分和B组分混合而成;其中,/n所述A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n双酚A型环氧树脂1200-2000份、活性稀释剂150份、非活性稀释剂120-190份、增韧剂45-80份、气相二氧化硅120-140份;/n所述B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n改性酚醛胺1200-2000份、硅烷偶联剂45-90份、消泡剂2-6份、止流剂24-30份、气相二氧化硅80-190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其特征在于,由重量比为1:1的A组分和B组分混合而成;其中,
所述A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双酚A型环氧树脂1200-2000份、活性稀释剂150份、非活性稀释剂120-190份、增韧剂45-80份、气相二氧化硅120-140份;
所述B组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改性酚醛胺1200-2000份、硅烷偶联剂45-90份、消泡剂2-6份、止流剂24-30份、气相二氧化硅80-19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其特征在于:所述A组分中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为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E-44、E-51、N-128、N12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其特征在于:所述A组分中的非活性稀释剂为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苯甲醇、对苯二甲酸二辛酯、对苯二甲酸二丁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其特征在于:所述A组分中的活性稀释剂为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环氧丙烷苄基醚、环氧丙烷丁基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其特征在于:所述B组分中的改性酚醛胺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合而成:
酚醛胺12份、聚醚胺21份、双酚A型环氧树脂14份、非活性稀释剂16份、活性稀释剂10份。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弹性耐老化防水胶,其特征在于:所述B组分中的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为以下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KH-540、KH-550、KH-560、KH602、KH792、KH90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志泉,王金权,钱伟,王健,许进,许钰洁,季晶玲,
申请(专利权)人:淮阴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