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壳体的耐高温阻燃材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68286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4: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壳体的耐高温阻燃材料,其包括硅橡胶200重量份、聚碳酸酯155重量份、三元乙丙橡胶80重量份、复合相容剂15‑25重量份、三甲基氢喹唑12‑20重量份、纳米二氧化硅1‑5重量份、纳米碳化硅粉末8‑12重量份、四苯基双酚‑A‑二磷酸酯6‑10重量份、纳米三氧化二锑4‑10重量份、钢3‑7重量份、复合纤维8‑12重量份等组分。本发明专利技术组分配制合理科学,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壳体的使用要求,充分保护新能源汽车电池包不受外界损害,特别是具有优良的耐高温阻燃性能,适用温度‑25‑150℃下超长期使用而无性能变化,可在200℃环境中连续使用10000h等。

A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t and flame retardant material for battery case of new energy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壳体的耐高温阻燃材料
本专利技术涉及阻燃材料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壳体的耐高温阻燃材料。
技术介绍
阻燃材料是能够抑制或者延滞燃烧而自己并不容易燃烧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服装、石油、化工、冶金、造船、消防、国防等领域。一般来讲有机阻燃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在塑料中添加使用,溴系阻燃剂在有机阻燃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虽然在环保问题上“非议”多,但一直难以有其他阻燃剂体系取代。在我国的阻燃技术基本上与国外先进国家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各种阻燃制品的难燃要求也是参照发达国家的同类标准制订出来的。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较为完整的阻燃法律规范,使得我国阻燃制品的生产总量及其使用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阻燃塑料制品占其塑料总使用量的40%左右,而与此同时我国连1%的阻燃制品都达不到。我国在高聚物(各种塑料包括工程塑料)的阻燃中,主要是以用量少、阻燃效率高且适应性广的添加型溴系阻燃剂为主。溴系中多溴二苯醚(PBDPO)在燃烧时会产生有毒致癌的多溴代苯并烷(PBDD)和多溴代苯并呋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壳体的耐高温阻燃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各组成成分按照以下重量份组成:硅橡胶200重量份、聚碳酸酯155重量份、三元乙丙橡胶80重量份、复合相容剂15-25重量份、三甲基氢喹唑12-20重量份、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9-15重量份、硫酸钡4-8重量份、三乙醇胺硼酸酯12-16重量份、硬脂酸锌1-5重量份、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3-9重量份、硼化钨粉末4-10重量份、磷酸二氢铝3-9重量份、纳米二氧化硅1-5重量份、纳米碳化硅粉末8-12重量份、四苯基双酚-A-二磷酸酯6-10重量份、纳米三氧化二锑4-10重量份、钢3-7重量份、复合纤维8-12重量份、锰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壳体的耐高温阻燃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各组成成分按照以下重量份组成:硅橡胶200重量份、聚碳酸酯155重量份、三元乙丙橡胶80重量份、复合相容剂15-25重量份、三甲基氢喹唑12-20重量份、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9-15重量份、硫酸钡4-8重量份、三乙醇胺硼酸酯12-16重量份、硬脂酸锌1-5重量份、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3-9重量份、硼化钨粉末4-10重量份、磷酸二氢铝3-9重量份、纳米二氧化硅1-5重量份、纳米碳化硅粉末8-12重量份、四苯基双酚-A-二磷酸酯6-10重量份、纳米三氧化二锑4-10重量份、钢3-7重量份、复合纤维8-12重量份、锰1-5重量份;
所述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为:将铁酸镍纤维、2-甲基-1,3-丙二醇和发泡剂置于环氧树脂乳液中,在70-90℃下加热反应40-60min,得到改性铁酸镍纤维,将改性铁酸镍纤维经过超声洗涤、干燥,然后在240-300℃下高温处理5-25min,得到复合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壳体的耐高温阻燃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为:将10重量份铁酸镍纤维、3重量份2-甲基-1,3-丙二醇和1重量份发泡剂置于6重量份环氧树脂乳液中,在80℃下加热反应50min,得到改性铁酸镍纤维,将改性铁酸镍纤维经过超声洗涤、干燥,然后在270℃下高温处理15min,得到复合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壳体的耐高温阻燃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各组成成分按照以下重量份组成:硅橡胶200重量份、聚碳酸酯155重量份、三元乙丙橡胶80重量份、复合相容剂15重量份、三甲基氢喹唑12重量份、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9重量份、硫酸钡4重量份、三乙醇胺硼酸酯12重量份、硬脂酸锌1重量份、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3重量份、硼化钨粉末4重量份、磷酸二氢铝3重量份、纳米二氧化硅1重量份、纳米碳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永艳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工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