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该火盖本体有混气腔,其特征在于:在火盖本体之环状顶壁的上表面自外环壁至内环壁朝火盖本体的中心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有传火室,传火室的外侧开口于外环壁,传火室的内侧开口位于内环壁之上,传火室的底部开有连通所述混气腔的通孔,其中至少一个通孔适配有缓冲件,缓冲件包括有与混气腔相流体连通的入气口端以及与传火室相流体连通的出气口端,入气口端的口径小于所述出气口端的口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传火室为隐藏在火盖本体内的隐藏式传火槽结构,对风门开度的适用性增强,即在风门开度较大的条件下也可以保证传火性能。
A kind of burner cover for gas sto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本技术涉及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燃气灶具的燃烧器火盖。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传统的燃烧器火盖大部分都是一槽铣通,即在火盖本体的顶部铣通有一条引火槽,这种燃烧器火盖由于火盖本体在引火槽处被断开,因而容易造成火盖本体变形,从而影响引火效果。如一专利号为201220464214.0(公告号为CN202813375U)的中国技术专利《具有传火装置及熄火保护功能的燃气炉头》其公开了类似的传火结构,其在外环喷火圈设有多个外环喷火孔,且在该外环喷火权上还设有外环传火装置,该外环传火装置是由装设在外环喷火圈内侧壁上的凸台、设在该凸台及外环喷火圈上的外环传火孔和外环传火槽构成,该外环传火孔与外环传火槽相连通,外环传火孔和外环传火槽与一个外环喷火孔相连通,能实现快速传火;该传火结构的传火槽为开放式,具有传火呈直线型即传火槽裸露在外环火盖表面,这样子的设计有一个好处,就是传火槽内二次空气的补给很充分,开放式传火槽可以保证传火槽内火焰燃烧时二次空气的补给,有利于火焰燃烧和传火,具有传火快速的特点,但是开放式传火槽很容易造成传火槽堵塞,为此,一专利号为ZL201420344358.1(授权公告号为CN203980285U)的中国技术专利《一种隐藏式的无引火槽的燃烧器火盖》其公开了一种隐藏式的传火通道,该传火通道开设有多个传火孔,这种隐藏式的传火槽仍然对灶具风门调节要求高,因为风门开大后,一次空气量过多会造成气流速度过大,从而造成燃烧时离焰或者脱火,因此为稳焰隐藏式传火槽的传火特性,还需要对隐藏式传火槽的传火性能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高隐藏式传火结构的传火稳定性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该火盖本体包括有环状顶壁、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以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所述环状顶壁、内环壁以及外环壁共同围成有混气腔,其特征在于:在火盖本体之环状顶壁的上表面自外环壁至内环壁朝火盖本体的中心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有传火室,所述传火室的外侧开口于所述外环壁,所述传火室的内侧开口位于所述内环壁之上,所述传火室的底部开有连通所述混气腔的通孔,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通孔适配有缓冲件,所述缓冲件包括有与所述混气腔相流体连通的入气口端以及与所述传火室相流体连通的出气口端,所述入气口端的口径小于所述出气口端的口径。进一步地,所述通孔还包括有位于所述喷射器内侧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线与所述传火室的中心线的夹角α为锐角。而第一通孔与传火室的中心线的夹角为锐角,该设计能提高燃气于传火室整体燃气的均匀度,稳定传火室内的燃烧,以提高传火性能。由于传火室隐藏于火盖本体内能提高引火孔的防堵塞性能,但同时得解决传火室的空气量缩小带来的燃烧不充分的问题,为此,所述传火室的内侧开口自上而下逐渐向内倾斜,所述第一通孔朝向所述传火室的内侧开口。该传火室的内侧开口带斜度设计能强化对外界空气的抽吸作用,提高了供气速度;而第一通孔朝向内侧开口能对内侧开口补充燃气,以提高燃气于传火室内侧开口的燃气浓度,稳定传火室内的燃烧,以提高传火性能,另外,该传火室的内侧开口为倾斜设计更能适应内环火焰中具有倾斜弧度的出火形式,从而确保火能从内环传至传火室中。为了能确保传火室中的火能顺畅地传至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于所述外环壁沿周向地开设有与所述外侧开口相贯通的传火凹槽。为了确保传火凹槽具有充足的燃气,以确保传火室能从内环传至外环,优选地,所述外环壁还开设有邻近所述传火室、并独立于所述传火室的辅助补气孔,所述辅助补气孔与所述传火凹槽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火盖本体的外环壁之内周面具有内台阶,所述辅助补气孔的进气端位于所述内台阶之上的第一台阶面,所述辅助补气孔的出气端与所述传火凹槽相交。为了加快将混气室内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更快速地流入辅助补气孔,所述辅助补气孔自所述进气端至所述出气端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同样为了实现加快将混气室内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更快速地流入辅助补气孔,所述内台阶之上的第一台阶面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进一步地,所述火盖本体的外环壁于所述传火凹槽之下沿周向还开设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混气腔的出火孔。进一步地,所述内台阶还包括有位于内台阶之下的第二台阶面,所述出火孔的入气端则位于所述第二台阶面上。为了稳焰出火孔,所述火盖本体的外环壁于与所述传火凹槽处于同一周向的部分还开设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混气腔的稳焰孔,各个所述稳焰孔的进口端也位于所述内台阶之上的第一台阶面。为了防止溢液对火盖的传火室之外侧开口、出火孔及稳焰孔的影响,所述火盖本体的外环壁外缘向外延伸形成有遮挡在所述传火室的外侧开口、出火孔以及稳焰孔上方的防水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传火室为隐藏在火盖本体内的隐藏式传火槽结构,这样能将风门开大,使得进入通孔和传火室的一次空气量增大同时速度变大,从而能更多将二次空气卷吸进入传火室,同时,其中一个通孔适配有缓冲件,该缓冲件能使得燃气、一次空气混合成混合气后能较缓地进入传火室中,降低了流速,提高了稳焰性能,避免传火室因燃气、一次空气出气速度过快而造成的离焰或者脱火即保证传火室内的火焰燃烧,又能有效防止汤水的堵塞,同时对风门开度的适用性增强,即在风门开度较大的条件下也可以保证传火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燃烧器火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一个角度剖视图;图4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图5为图1中略去缓冲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5所示,为本技术最佳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1,该火盖本体1包括有环状顶壁11、自该环状顶壁11的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2以及自该环状顶壁11的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13,环状顶壁11、内环壁12以及外环壁13共同围成有混气腔14,在火盖本体1之环状顶壁11的上表面自外环壁13至内环壁12朝火盖本体1的中心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有传火室2,传火室2的外侧开口21于外环壁13,传火室2的内侧开口22位于所述内环壁12之上,传火室2的底部开有连通所述混气腔14的通孔23,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通孔23适配有缓冲件3,缓冲件3包括有与混气腔14相流体连通的入气口端31以及与传火室2相流体连通的出气口端32,入气口端31的口径小于出气口端32的口径。传火室2为隐藏在火盖本体1内的隐藏式传火槽结构,这样能将风门开大,使得进入通孔23和传火室2的一次空气量增大同时速度变大,从而能更多将二次空气卷吸进入传火室2,同时,其中一个通孔23适配有缓冲件3,该缓冲件3能使得燃气、一次空气混合成混合气后能较缓地进入传火室2中,降低了流速,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1),该火盖本体(1)包括有环状顶壁(11)、自该环状顶壁(11)的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2)以及自该环状顶壁(11)的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13),所述环状顶壁(11)、内环壁(12)以及外环壁(13)共同围成有混气腔(14),其特征在于:在火盖本体(1)之环状顶壁(11)的上表面自外环壁(13)至内环壁(12)朝火盖本体(1)的中心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有传火室(2),所述传火室(2)的外侧开口(21)于所述外环壁(13),所述传火室(2)的内侧开口(22)位于所述内环壁(12)之上,所述传火室(2)的底部开有连通所述混气腔(14)的通孔(23),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通孔(23)适配有缓冲件(3),所述缓冲件(3)包括有与所述混气腔(14)相流体连通的入气口端(31)以及与所述传火室(2)相流体连通的出气口端(32),所述入气口端(31)的口径小于所述出气口端(32)的口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1),该火盖本体(1)包括有环状顶壁(11)、自该环状顶壁(11)的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12)以及自该环状顶壁(11)的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13),所述环状顶壁(11)、内环壁(12)以及外环壁(13)共同围成有混气腔(14),其特征在于:在火盖本体(1)之环状顶壁(11)的上表面自外环壁(13)至内环壁(12)朝火盖本体(1)的中心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有传火室(2),所述传火室(2)的外侧开口(21)于所述外环壁(13),所述传火室(2)的内侧开口(22)位于所述内环壁(12)之上,所述传火室(2)的底部开有连通所述混气腔(14)的通孔(23),其中至少一个所述通孔(23)适配有缓冲件(3),所述缓冲件(3)包括有与所述混气腔(14)相流体连通的入气口端(31)以及与所述传火室(2)相流体连通的出气口端(32),所述入气口端(31)的口径小于所述出气口端(32)的口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23)还包括有位于喷射器内侧的第一通孔(24),所述第一通孔(24)的中心线与所述传火室(2)的中心线的夹角α为锐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火室(2)的内侧开口(22)自上而下逐渐向内倾斜,所述第一通孔(24)朝向所述传火室(2)的内侧开口(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1)于所述外环壁(13)沿周向地开设有与所述外侧开口(21)相贯通的传火凹槽(1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壁(13)还开设有邻近所述传火室(2)、并独立于所述传火室(2)的辅助补气孔(132),所述辅助补气孔(132)与所述传火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