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淑桃专利>正文

一种自增氧型微生物污水处理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65540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4: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增氧型微生物污水处理池,包括处理池本体,所述处理池本体侧壁开设有滑腔,所述滑腔内密封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塞,所述第一滑塞通过弹簧弹性连接在滑腔内底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壳体、第一滑塞、第二滑塞、齿轮、齿条和泵水机构,当室外温度较高时,转动柱在齿轮齿条啮合作用下发生转动,同时第二滑塞间歇性挤压弹性气囊,使得弹性气囊向空腔内泵入池水,池水从出水口喷洒而出,并在转动柱旋转作用下充分散开落入处理池本体中,从而大幅增加池水中的溶氧量,并且第二滑塞滑动时可以将壳体内的空气从喷气口挤入池水中,从而进一步提升池水中的溶氧量,满足对池水内微生物的供氧需求。

A self aerated microbial sewage treatment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增氧型微生物污水处理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增氧型微生物污水处理池。
技术介绍
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以及相关部门的敦促监查,现在的城市污水排放前要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而目前常见的污水处理办法是使用微生物污水处理池来对污水进行处理,微生物污水处理池可以通过池水中的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有害物氧化分解成无机无害物,具有十分优秀的污水处理效果。微生物污水处理池实施的难点在于需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其中之一就是必须要保证池水内有足够的溶氧量,否则处理中的微生物就会大批量死亡,从而使处理池失去污水处理效果。在炎热的夏季,正午时分阳光毒辣,室外温度甚至能超过40℃,此时池水中的溶氧量就会大幅降低,微生物所需供氧量达不到要求,容易发生大批量死亡的情况,导致污水处理池无法继续进行污水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自增氧型微生物污水处理池,其通过设置壳体、第一滑塞、第二滑塞、齿轮、齿条和泵水机构,当室外温度较高时,蒸发液受热蒸发,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增氧型微生物污水处理池,包括处理池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本体(1)侧壁开设有滑腔(2),所述滑腔(2)内密封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塞(3),所述第一滑塞(3)通过弹簧(4)弹性连接在滑腔(2)内底部,所述滑腔(2)内位于第一滑塞(3)上方处填充有蒸发液,所述处理池本体(1)内壁间靠近池底处固定连接有壳体(5),所述壳体(5)内密封滑动连接有具有磁性的第二滑塞(6),所述第二滑塞(6)侧壁固定连接有齿条(7),所述处理池本体(1)侧壁上开设有与壳体(5)内部连通的出气孔(14),所述处理池本体(1)内底部转动连接有内部设有空腔(10)的转动柱(9),所述转动柱(9)上端位于液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增氧型微生物污水处理池,包括处理池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本体(1)侧壁开设有滑腔(2),所述滑腔(2)内密封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塞(3),所述第一滑塞(3)通过弹簧(4)弹性连接在滑腔(2)内底部,所述滑腔(2)内位于第一滑塞(3)上方处填充有蒸发液,所述处理池本体(1)内壁间靠近池底处固定连接有壳体(5),所述壳体(5)内密封滑动连接有具有磁性的第二滑塞(6),所述第二滑塞(6)侧壁固定连接有齿条(7),所述处理池本体(1)侧壁上开设有与壳体(5)内部连通的出气孔(14),所述处理池本体(1)内底部转动连接有内部设有空腔(10)的转动柱(9),所述转动柱(9)上端位于液面上方且均设有与空腔(10)连通的出水口(11),所述转动柱(9)贯穿壳体(5)设置,所述转动柱(9)位于壳体(5)内部分同轴固定连接有齿轮(12),所述齿轮(12)与齿条(7)啮合,所述滑腔(2)下端部通过导气腔(8)与壳体(5)连通,所述处理池本体(1)开设有装置腔(13),所述处理池本体(1)内底部开设有与装置腔(13)连通的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淑桃
申请(专利权)人:杨淑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