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脱低分子装置
本技术属于脱低分子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硅油生产的脱低分子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液体有机硅是在反应釜中生产,由于在聚合时会产生小分子物质,以及聚合不完全等问题,在产品中会存在一定的低分子物质。因低分子物质会影响产品的各种性能,所以要进行脱低分子。传统硅油生产中的脱低分子设备,由于设备结构设计等原因,导致硅油成品的低分子含量较高,约1%左右。使用这种低分子含量高的硅油生产的产品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低分子析出的现象,影响产品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低分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脱低分子设备对硅油进行脱低分子后,硅油的低分子含量高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脱低分子装置,包括壳体,其顶部设有进料口,其内部形成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的底部为锥形结构;还包括:料液循环系统,所述料液循环系统包括循环管道、循环泵和液体分散装置;所述循环管道的进口端与所述储液腔的底部连通;所述循环泵设于所述循环管道上且驱动所述循环管道内的液体流动;所述液体分散装置设于所述循环管道的输出端,其包括与所述循环管道连通的管状主体以及与所述管状主体连通且均匀分布的多个输出管道;所述输出管道与所述储液腔的顶部连通;电热筛孔板,所述电热筛孔板的边缘与所述储液腔的壁面固定连接;其表面上设有多列均匀分布的分散孔;两列所述分散孔之间设有电热丝;冷凝槽,所述冷凝槽一体成型于所述储液腔的侧壁面上,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冷凝槽相对应的冷凝夹套; >第一接收罐,所述第一接收罐与所述冷凝槽的底部连通;以及真空接收装置,所述真空接收装置包括热交换冷凝器、第二接收罐、真空冷凝器以及真空泵;所述冷凝器的进口端与所述储液腔的顶部连通,其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接收罐连通;所述第二接收罐的输出端与所述真空冷凝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真空冷凝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真空泵的进口端连通。较优地,所述输出管道的出口固设有开孔板。较优地,所述冷凝槽与所述储液腔连通的一侧设有多个开口朝下的蒸汽进入孔。较优地,所述冷凝槽的底部为锥形结构。较优地,所述储液腔的底部设有加热装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脱低分子装置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该脱低分子装置工作时,料液从进料口加入储液腔中;料液循环系统工作,循环泵驱动储液腔底部的料液通过循环管道进入液体分散装置,液体分散装置通过多个输出管道输出料液,实现对料液的分散;料液再落至电热筛孔板上,电热筛孔板对料液进一步分散并提高料液温度,使低分子化合物蒸发,低分子化合物蒸汽在冷凝槽中冷凝成液体并储存至第一接收罐;另外一部分低分子化合物蒸汽通过抽真空的方式进入真空接收装置,热交换冷凝器将低分子化合物蒸汽冷凝成液体并储存至第二接收罐;该脱低分子装置对料液进行脱低分子后,低分子含量小于0.5%,产物的低分子含量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脱低分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热筛孔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脱低分子装置,包括壳体1、料液循环系统2、电热筛孔板3、冷凝槽4、第一接收罐5和真空接收装置6。所述壳体1顶部设有进料口11,其内部形成有储液腔12,所述储液腔12的底部为锥形结构。具体地,锥形结构使料液汇集至所述储液腔12的底部。所述料液循环系统2包括循环管道21、循环泵22和液体分散装置23。所述循环管道21的进口端与所述储液腔12的底部连通。所述循环泵22设于所述循环管道21上且驱动所述循环管道21内的液体流动。所述液体分散装置23设于所述循环管道21的输出端,其包括与所述循环管道21连通的管状主体231以及与所述管状主体231连通且均匀分布的多个输出管道232。所述输出管道232与所述储液腔12的顶部连通。所述电热筛孔板3的边缘与所述储液腔12的壁面固定连接,其表面上设有多列均匀分布的分散孔31。两列所述分散孔31之间设有电热丝32。具体地,工作时,料液从所述输出管道232落至所述电热筛孔板3的表面,使所述电热筛孔板3的表面形成液膜,电热丝32发热,使料液温度升高。高温料液在通过所述分散孔31分散,通过提高料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低分子化合物的蒸发速度。所述冷凝槽4一体成型于所述储液腔12的侧壁面上,所述壳体1上设有与所述冷凝槽4相对应的冷凝夹套13。具体地,所述冷凝夹套13上设有冷凝液进口131和冷凝液出口132。冷凝液通过所述冷凝液进口131进入所述冷凝夹套13,与低分子化合物蒸汽换热后,从所述冷凝液出口132输出。所述第一接收罐5与所述冷凝槽4的底部连通。具体地,所述第一接收罐5与所述冷凝槽4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真空接收装置6包括热交换冷凝器61、第二接收罐62、真空冷凝器63以及真空泵64。所述冷凝器61的进口端与所述储液腔12的顶部连通,其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接收罐62连通。所述第二接收罐62的输出端与所述真空冷凝器63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真空冷凝器63的输出端与所述真空泵64的进口端连通。该脱低分子装置工作时,料液从进料口11加入储液腔12中。料液循环系统2工作,循环泵22驱动储液腔12底部的料液通过循环管道21进入液体分散装置23,液体分散装置23通过多个输出管道232输出料液,实现对料液的分散。料液再落至电热筛孔板3上,电热筛孔板3对料液进一步分散并提高料液温度,使低分子化合物蒸发,低分子化合物蒸汽在冷凝槽4中冷凝成液体并储存至第一接收罐5。另外一部分低分子化合物蒸汽通过抽真空的方式进入真空接收装置6,热交换冷凝器61将低分子化合物蒸汽冷凝成液体并储存至第二接收罐62。该脱低分子装置对料液进行脱低分子后,低分子含量小于0.5%,产物的低分子含量低。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脱低分子装置的所述输出管道232的出口固设有开孔板2321。当料液从所述输出管道232输出时,所述开孔板2321对进行分散,提高料液的分散程度,从而加快低分子化合物的蒸发速度。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脱低分子装置的所述冷凝槽4与所述储液腔12连通的一侧设有多个开口朝下的蒸汽进入孔41。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防止料液进入冷凝槽4中。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该脱低分子装置的所述冷凝槽4的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脱低分子装置,包括壳体,其顶部设有进料口,其内部形成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的底部为锥形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料液循环系统,所述料液循环系统包括循环管道、循环泵和液体分散装置;所述循环管道的进口端与所述储液腔的底部连通;所述循环泵设于所述循环管道上且驱动所述循环管道内的液体流动;所述液体分散装置设于所述循环管道的输出端,其包括与所述循环管道连通的管状主体以及与所述管状主体连通且均匀分布的多个输出管道;所述输出管道与所述储液腔的顶部连通;/n电热筛孔板,所述电热筛孔板的边缘与所述储液腔的壁面固定连接;其表面上设有多列均匀分布的分散孔;两列所述分散孔之间设有电热丝;/n冷凝槽,所述冷凝槽一体成型于所述储液腔的侧壁面上,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冷凝槽相对应的冷凝夹套;/n第一接收罐,所述第一接收罐与所述冷凝槽的底部连通;以及/n真空接收装置,所述真空接收装置包括热交换冷凝器、第二接收罐、真空冷凝器以及真空泵;所述冷凝器的进口端与所述储液腔的顶部连通,其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接收罐连通;所述第二接收罐的输出端与所述真空冷凝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真空冷凝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真空泵的进口端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脱低分子装置,包括壳体,其顶部设有进料口,其内部形成有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的底部为锥形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料液循环系统,所述料液循环系统包括循环管道、循环泵和液体分散装置;所述循环管道的进口端与所述储液腔的底部连通;所述循环泵设于所述循环管道上且驱动所述循环管道内的液体流动;所述液体分散装置设于所述循环管道的输出端,其包括与所述循环管道连通的管状主体以及与所述管状主体连通且均匀分布的多个输出管道;所述输出管道与所述储液腔的顶部连通;
电热筛孔板,所述电热筛孔板的边缘与所述储液腔的壁面固定连接;其表面上设有多列均匀分布的分散孔;两列所述分散孔之间设有电热丝;
冷凝槽,所述冷凝槽一体成型于所述储液腔的侧壁面上,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冷凝槽相对应的冷凝夹套;
第一接收罐,所述第一接收罐与所述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力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