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术室护理转运床的起降架,包括转运床体、起降架主体,所述转运床体的底端设置有起降架主体,所述第二调节杆的另一端通过铰接轴与转运床体的底端相连接,所述起降架主体的内部设置有承载板,所述第二调节杆背面的中部设置有滑动块,所述第二转杆的表面套接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起降架主体的左侧插设有第三转杆,所述第三转杆的表面的左右两侧设有升降块,所述升降板的顶端与承载板的底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升降板推动承载板上下移动,可实现高落差的升降,增加了在使用时对环境的适应性,使得病人从该装置抬上病床或将病人从病床向该装置抬运时更方便,从而较少在此过程中病人收到的痛苦和伤害。
A landing gear for nursing transfer bed in operating roo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术室护理转运床的起降架
本技术涉及护理转运床
,具体为一种手术室护理转运床的起降架。
技术介绍
转运床是一种用于病人进行床与床之间的转运,以及将病人从手术台转运到病房和从救护车转运的专用医用床,现在各大医院都在使用,是医院的必备医用设备,现阶段的部分转运床虽然具备有升降的功能,但是升降的高度有限,无法满足部分的需求,如较高的手术台等,且转运床虽说是用来转运病人,减少医护人员抬运病人所造成的痛苦。但是在病床或手术台与转运床之间还是需要人为的抬运,这可能对部分外科重症患者造成二次伤害。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手术室护理转运床的起降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术室护理转运床的起降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阶段的部分转运床虽然具备有升降的功能,但是升降的高度有限,无法满足部分的需求,如较高的手术台等,且转运床虽说是用来转运病人,减少医护人员抬运病人所造成的痛苦,但是在病床或手术台与转运床之间还是需要人为的抬运,这可能对部分外科重症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术室护理转运床的起降架,包括转运床体、起降架主体,所述转运床体的底端设置有起降架主体,所述起降架主体内部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转杆,且第一转杆的前后两端通过铰接轴与起降架主体正反两面的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转杆上套接有转轮,且转轮的正面通过铰接轴与第一调节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调节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杆的另一端通过铰接轴与转运床体的底端相连接,所述起降架主体的内部设置有承载板,所述起降架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固定轨,且固定轨为两组,所述固定轨的底端与承载板顶端的左右两侧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杆背面的中部设置有滑动块,所述起降架主体背面的中部插设有第二转杆。优选的,第二转杆延伸至起降架主体内部与起降架主体正面的内壁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第二转杆的表面套接有第一锥形齿轮,且第一锥形齿轮的左右两侧啮合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二锥形齿轮的中心轴与第三锥形齿轮连接,所述第一转杆的表面套接有第四锥形齿轮。优选的,所述第四锥形齿轮和第三锥形齿轮相互啮合,所述起降架主体的左侧插设有第三转杆,且第三转杆的右端延伸至起降架主体内部与起降架主体右侧的内壁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第三转杆的表面的左右两侧套设有升降块。优选的,所述升降块的表面通过铰接轴与升降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升降杆的另一端通过铰接轴与升降板底端的左右两侧相连接,所述升降板的顶端与承载板的底端连接。优选的,所述滑动块的背面插设在固定轨的内部。优选的,所述第二转杆通过第一锥形齿轮、第二锥形齿轮、第三锥形齿轮和第四锥形齿轮与第一转杆形成连动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三转杆表面的左右两侧开设有方向相反的外螺纹,所述升降块的内部开设有内螺纹。优选的,所述升降块的底端设置有滑块,所述起降架主体底端的内壁开设有与滑块相配合的滑槽。优选的,所述承载板的左右两侧设置有滑块,所述起降架主体左右两侧的内壁开设有与滑块配合的滑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手术室护理转运床的起降架,通过升降板推动承载板上下移动,且升降杆长度较长,可实现高落差的升降,提高了其实用性,增加了在使用时对环境的适应性,使得病人从该装置上离病床或将病人从病床向该装置抬运时更方便,减少了在转运床和病床之间的抬运过程,从而较少在此过程中病人收到的痛苦和伤害。2、本技术的手术室护理转运床的起降架,当用户需要对该装置的高度进行调节时,转动第三转杆,通过螺纹结构使得升降块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使得升降杆以顶端为支点做圆弧运动,通过升降板推动承载板上下移动,且升降杆长度较长,可实现高落差的升降,提高了其实用性,增加了在使用时对环境的适应性。3、本技术的手术室护理转运床的起降架,当用户使用该装置对病人进行转运时,转动第二转杆,通过第一锥形齿轮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第二锥形齿轮通过第三锥形齿轮带动第四锥形齿轮转动,第四锥形齿轮通过转轮带动第一调节杆转动,第一调节杆带动第二调节杆向上移动,且第二调节杆以滑动块为支点旋转,带动转运床体向上移动且向右偏移,使得病人从该装置上离病床或将病人从病床向该装置抬运时更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图1中A-A的结构俯视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固定轨和滑动块的结构正视示意图。图中:1、转运床体;2、起降架主体;3、第一转杆;4、转轮;5、第一调节杆;6、第二调节杆;7、固定轨;8、滑动块;9、第二转杆;10、第一锥形齿轮;11、第二锥形齿轮;12、第三锥形齿轮;13、第四锥形齿轮;14、第三转杆;15、升降块;16、升降杆;17、升降板;18、承载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手术室护理转运床的起降架,包括转运床体1、起降架主体2,所述转运床体1的底端设置有起降架主体2,所述起降架主体2内部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转杆3,所述第一转杆3的前后两端通过铰接轴与起降架主体2正反两面的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转杆3上套接有转轮4,所述转轮4的正面通过铰接轴与第一调节杆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杆5的另一端与第二调节杆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杆6的另一端通过铰接轴与转运床体1的底端相连接,所述起降架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承载板18,所述承载板18的左右两侧焊接有滑块,所述起降架主体2左右两侧的内壁开设有与滑块配合的滑槽,其作用为对承载板18的移动轨迹进行限定。所述起降架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固定轨7,所述固定轨7为两组,所述固定轨7的底端与承载板18顶端的左右两侧焊接固定,所述第二调节杆6背面的中部焊接有滑动块8,所述滑动块8的背面插设在固定轨7的内部,其作用为对第二调节杆6的移动轨迹进行限定。所述起降架主体2背面的中部插设有第二转杆9,所述第二转杆9延伸至起降架主体2内部与起降架主体2正面的内壁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第二转杆9的表面套接有第一锥形齿轮10,且第一锥形齿轮10的左右两侧啮合有第二锥形齿轮11。所述第二锥形齿轮11的中心轴与第三锥形齿轮12焊接固定,所述第一转杆3的表面套接有第四锥形齿轮13,所述第四锥形齿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术室护理转运床的起降架,包括转运床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床体(1)的底端设置有起降架主体(2),所述起降架主体(2)内部的左右两侧皆设置有第一转杆(3),且第一转杆(3)的前后两端皆通过铰接轴与起降架主体(2)正反两面的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转杆(3)上皆套接有转轮(4),且转轮(4)的正面皆通过铰接轴与第一调节杆(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杆(5)的另一端皆与第二调节杆(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杆(6)的另一端皆通过铰接轴与转运床体(1)的底端相连接,所述起降架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承载板(18),所述起降架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固定轨(7),且固定轨(7)为两组,所述固定轨(7)的底端与承载板(18)顶端的左右两侧焊接固定,所述第二调节杆(6)背面的中部焊接有滑动块(8),所述起降架主体(2)背面的中部插设有第二转杆(9),且第二转杆(9)延伸至起降架主体(2)内部与起降架主体(2)正面的内壁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第二转杆(9)的表面皆套接有第一锥形齿轮(10),且第一锥形齿轮(10)的左右两侧皆啮合有第二锥形齿轮(11),所述第二锥形齿轮(11)的中心轴皆与第三锥形齿轮(12)焊接固定,所述第一转杆(3)的表面皆套接有第四锥形齿轮(13),且第四锥形齿轮(13)和第三锥形齿轮(12)皆相互啮合,所述起降架主体(2)的左侧插设有第三转杆(14),且第三转杆(14)的右端延伸至起降架主体(2)内部与起降架主体(2)右侧的内壁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第三转杆(14)的表面的左右两侧皆套设有升降块(15),且升降块(15)的表面皆通过铰接轴与升降杆(1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升降杆(16)的另一端皆通过铰接轴与升降板(17)底端的左右两侧相连接,所述升降板(17)的顶端与承载板(18)的底端焊接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术室护理转运床的起降架,包括转运床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床体(1)的底端设置有起降架主体(2),所述起降架主体(2)内部的左右两侧皆设置有第一转杆(3),且第一转杆(3)的前后两端皆通过铰接轴与起降架主体(2)正反两面的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转杆(3)上皆套接有转轮(4),且转轮(4)的正面皆通过铰接轴与第一调节杆(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杆(5)的另一端皆与第二调节杆(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杆(6)的另一端皆通过铰接轴与转运床体(1)的底端相连接,所述起降架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承载板(18),所述起降架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固定轨(7),且固定轨(7)为两组,所述固定轨(7)的底端与承载板(18)顶端的左右两侧焊接固定,所述第二调节杆(6)背面的中部焊接有滑动块(8),所述起降架主体(2)背面的中部插设有第二转杆(9),且第二转杆(9)延伸至起降架主体(2)内部与起降架主体(2)正面的内壁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第二转杆(9)的表面皆套接有第一锥形齿轮(10),且第一锥形齿轮(10)的左右两侧皆啮合有第二锥形齿轮(11),所述第二锥形齿轮(11)的中心轴皆与第三锥形齿轮(12)焊接固定,所述第一转杆(3)的表面皆套接有第四锥形齿轮(13),且第四锥形齿轮(13)和第三锥形齿轮(12)皆相互啮合,所述起降架主体(2)的左侧插设有第三转杆(14),且第三转杆(14)的右端延伸至起降架主体(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娟,李晶,
申请(专利权)人:襄阳市中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