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持续灌注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6178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可持续灌注引流管,包括管体以及与管体连通且位于管体后端的后插管,管体内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互隔离的引流腔及灌注腔,后插管包括与引流腔连通的第一分支管以及与灌注腔连通的第二分支管,管体的前端设有多个与灌注腔连通的出液口,管体的侧壁上还设有与引流腔连通的引流口,引流口与多个出液口之间具有间距。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单管多子管的引流管,在管体内设置相互隔离的引流腔及灌注腔,实现引流和灌注独立,可在同等直径的条件下具有更大的引流腔,提高引流速率,降低堵管风险,在距离出液口一定间距处设置引流口,使得药物持续灌注、充分与血肿反应,利于发挥药效。

A kind of continuous perfusion drainage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持续灌注引流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提供一种可持续灌注引流管。
技术介绍
现在社会中,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缺乏运动等多种原因,导致高血压性脑出血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该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三高特点。而且高血压性脑出血,其颅内出血部位约80%发生在基底节区,而基底节区为重要神经中枢传导纤维通过的区域,因此,高血压性脑出血常造成病人不死即残的状况,所以,利用合理的医疗器械进行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有效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往临床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多采用开颅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这种方式由于需要开颅,手术中在清除脑内血肿的同时,会不同程度的造成脑组织的损伤。近年来,临床上多采用微创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即使用颅脑引流管进行颅内血肿穿刺引流,该方法不仅可以迅速地将脑内血肿引流出来,也不会造成对脑组织的额外损伤,并具有病人恢复快、费用低、病人脑功能容易恢复等优势,因此,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手术方式以及引流手术器械的发展,单管单腔引流管已难以满足病患对引流效果的需求。随即出现了单管多腔以及单管多子管等引流管,如有的引流管通过在总管中设置多个子管,并通过在总管前部设置子管伸缩孔,使得子管可以伸出或缩回到总管中,当子管前部伸出总管时,可实现多点给药引流,从而加快血凝块的溶解和引流速度,进而快速解除血肿对于主要功能结构的压迫,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疾病造成的危害。但是这种引流管由于具有多点给药的多个子管,在外径尺寸相当的情况下势必会牺牲引流腔直径,导致引流速率下降,提升堵管风险。同时,注入药物需要与血肿有一定的反应时间,药物还未与血凝块充分反应便从引流口引出,影响血凝块的溶解和引流速率,多次的人工给药又会带来感染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持续灌注引流管,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引流管引流腔小,引流速率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医用引流管,包括管体以及与所述管体连通且位于所述管体后端的后插管,所述管体内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互隔离的引流腔及灌注腔,所述后插管包括与所述引流腔连通的第一分支管以及与所述灌注腔连通的第二分支管,所述管体的前端设有多个与所述灌注腔连通的出液口,所述管体的侧壁上还设有与所述引流腔连通的引流口,所述引流口与多个所述出液口之间具有间距。进一步地,所述引流口与距离最近的出液口之间的间距为15mm-20mm。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口呈发散状分布;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口沿所述管体长度方向多点分布,且沿周向均匀分布。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口呈发散状分布;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口沿所述前端侧壁均匀分布。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支管端部还设有用于连接外部导管的鲁尔接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支管端部还设有肝素帽。进一步地,所述引流口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引流口沿所述管体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管体内且与所述引流腔及所述灌注腔平行的球囊腔,所述管体的前端还设有与所述球囊腔连通用于注入液体的定位球囊,所述后插管还包括与所述球囊腔连通的第三分支管,所述第三分支管上设有单向阀。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分支管上还设置有透明的指示气囊,所述指示气囊与所述的定位球囊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支管、所述第二分支管及所述第三分支管通过管接头连接于一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单管多子管的引流管,在管体内设置相互隔离的引流腔及灌注腔,实现引流和灌注独立,可在同等直径的条件下具有更大的引流腔,提高引流速率,降低堵管风险,且在引流腔横截面相当的情况下比现有的引流管具有更小的直径,能减轻对脑组织的挤压,减小创伤;在管体前端通过与灌注腔连通的多个出液口实现多点给药,增加药物与血肿接触面积,高效溶解血肿,同时,通过灌注腔持续进行灌注相比一次性给药增加药物与血肿的接触时间,更加有效的溶解血肿,利于引出体外;同时,在距离出液口一定间距处设置引流口,使得药物充分与血肿反应,利于发挥药效,提高溶解速率,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减小穿刺感染风险,对预后也有积极意义。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的可持续灌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二的可持续灌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管体;11-引流腔;12-灌注腔;13-引流口;14-球囊腔;15-定位球囊;20-第一分支管;30-第二分支管;31-肝素帽;40-出液口;41-第一出液口;42-第二出液口;50-管接头;60-第三分支管;61-单向阀;62-指示气囊。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可持续灌注引流管,包括管体10以及与管体10连通且位于管体10后端的后插管,管体10内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互隔离的引流腔11及灌注腔12,后插管包括与引流腔11连通的第一分支管20以及与灌注腔12连通的第二分支管30,管体10的前端设有多个与灌注腔12连通的出液口40,管体10的侧壁上还设有与引流腔11连通的引流口13,引流口13与多个出液口40之间具有间距。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单管多子管的引流管,在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持续灌注引流管,包括管体以及与所述管体连通且位于所述管体后端的后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内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互隔离的引流腔及灌注腔,所述后插管包括与所述引流腔连通的第一分支管以及与所述灌注腔连通的第二分支管,所述管体的前端设有多个与所述灌注腔连通的出液口,所述管体的侧壁上还设有与所述引流腔连通的引流口,所述引流口与多个所述出液口之间具有间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持续灌注引流管,包括管体以及与所述管体连通且位于所述管体后端的后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内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互隔离的引流腔及灌注腔,所述后插管包括与所述引流腔连通的第一分支管以及与所述灌注腔连通的第二分支管,所述管体的前端设有多个与所述灌注腔连通的出液口,所述管体的侧壁上还设有与所述引流腔连通的引流口,所述引流口与多个所述出液口之间具有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持续灌注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口与距离最近的出液口之间的间距为15mm-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持续灌注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出液口包括位于所述管体的前端端部的多个第一出液口以及位于所述管体的前端侧壁的多个第二出液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持续灌注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口呈发散状分布;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口沿所述管体长度方向多点分布,且沿周向均匀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持续灌注引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郁卉张世忠杜晨晓李午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擎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