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增拱片吊模体系,包括拱片底模、拱片顶模、桥面梁、顶部挂梁和竖向吊梁;桥面梁上铺设顶部挂梁,顶部挂梁与桥面梁通过挂梁箍板连接;顶部挂梁与竖向吊梁相接处设置吊梁穿过孔;竖向吊梁与底部撑梁之间设置斜向撑梁和斜向补强筋;桥面梁上布设顶模吊杆,顶模吊杆的下端部设置杆端平衡板;拱片顶模上部的竖向连杆与杆端平衡板下表面的板底连接栓连接牢固,自桥面梁向拱片顶模内穿设有顶部灌注管;板底撑杆与拱片底模连接牢固,拱片底模的横向坐标通过横向转动板调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可以改善拱片模板结构的受力,实现拱片模板的双向定位;还可以改善模板结构的受力性能,提升模板支设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New arch lifting formwork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增拱片吊模体系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以提升现场施工质量和施工结构的整体性、降低模板安装定位的难度、提高现场施工效率的新增拱片吊模体系,属于桥梁工程领域,适用于双曲拱桥加固工程。
技术介绍
然而随着交通量的增加,拱桥劳损以及病害越来越严重,新增拱片是改善拱桥受力性能的重要措施。在新增拱片施工时,如何改善拱片模板结构的受力,实现拱片模板的双向定位,改善模板结构的受力性能,提升模板支设施工的效率和质量等常常是加固设计和施工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吊模结构。包括立柱、两根限位钢筋、吊梁、底模、主背楞和吊杆,立柱与钢梁连接,两根限位钢筋分别位于立柱的两侧并与立柱连接,限位钢筋与立柱平行并高于立柱,吊梁位于立柱上方并通过限位钢筋卡设在限位钢筋之间,底模位于钢梁的下方,主背楞位于底模的下方,吊杆一端与吊梁连接,另一端穿过底模和主背楞与主背楞连接。该吊模结构无需使用高支模,节省了钢管的使用量,同时,整个吊模结构连接稳定,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但是在改善拱片模板结构的受力,实现拱片模板的双向定位,改善模板结构的受力性能,提升模板支设施工的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尚存在改进之处。鉴于此,为改善双曲拱桥的加固施工质量、提高加固施工效益,目前亟待专利技术一种可以改善拱片模板结构的受力,实现拱片模板的双向定位,还可以改善模板结构的受力性能,提升模板支设施工的效率和质量,提高现场施工效率的新增拱片吊模体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但可以提升现场施工质量和施工结构的整体性,而且可以降低模板安装定位的难度,还可以提高现场施工效率的新增拱片吊模体系。这种新增拱片吊模体系,包括拱片底模、拱片顶模、桥面梁、顶部挂梁和竖向吊梁;桥面梁上铺设顶部挂梁,顶部挂梁与桥面梁通过挂梁箍板连接;顶部挂梁与竖向吊梁相接处设置吊梁穿过孔;竖向吊梁与底部撑梁之间设置斜向撑梁和斜向补强筋;桥面梁上布设顶模吊杆,顶模吊杆的下端部设置杆端平衡板;拱片顶模上部的竖向连杆与杆端平衡板下表面的板底连接栓连接牢固,自桥面梁向拱片顶模内穿设有顶部灌注管;板底撑杆与拱片底模连接牢固,拱片底模的横向坐标通过横向转动板调节,拱片底模的底端与模底限位板连接;竖向吊梁上部设有斜向拉筋;底部灌注管插入拱片底模内。作为优选:所述竖向吊梁上设置拉索挂环和横向转动板。作为优选:所述斜向撑梁上设置3~15排板底撑杆;所述板底撑杆与斜向撑梁焊接连接,板底撑杆采用长度可调的螺杆与螺栓组合。作为优选:所述模底限位板横断呈弧形,曲率与相接的拱片底模相同,模底限位板与模底竖撑之间设置模底横撑;所述模底竖撑与桥墩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拱片顶模和拱片底模采用钢模或合金模,其横断面和纵断面均呈拱形,拱片顶模上设竖向连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既可以改善拱片模板结构的受力,实现拱片模板的双向定位;还可以改善模板结构的受力性能,提升模板支设施工的效率和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新增拱片吊模体系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拱片;2-拱片底模;3-拱片顶模;4-桥墩;5-桥面梁;6-顶部挂梁;7-挂梁箍板;8-竖向吊梁;9-吊梁穿过孔;10-底部撑梁;11-斜向撑梁;12-斜向补强筋;13-顶模吊杆;14-杆端平衡板;15-竖向连杆;16-板底连接栓;17-顶部灌注管;18-板底撑杆;19-横向转动板;20-斜向拉筋;21-底部灌注管;22-拉索挂环;23-模底限位板;24-模底横撑;25-模底竖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下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参照图1所示,所述的新增拱片吊模体系,根据拱片1的空间形状和加固施工要求,制备满足要求的拱肋模板、拱片底模2和拱片顶模3;在桥面梁5上铺设顶部挂梁6,并使顶部挂梁6与桥面梁5通过挂梁箍板7连接;在顶部挂梁6与竖向吊梁8相接处设置吊梁穿过孔9;在竖向吊梁8与底部撑梁10之间设置斜向撑梁11和斜向补强筋12;在桥面梁5上布设顶模吊杆13,并在顶模吊杆31的下端部设置杆端平衡板14;使拱片顶模3上部的竖向连杆15与杆端平衡板14下表面的板底连接栓16连接牢固后,自桥面梁5向拱片顶模3内穿设顶部灌注管17;使板底撑杆18与拱片底模2连接牢固后,向下将竖向吊梁8的高度调整至适宜标高,转动横向转动板19使拱片底模2的横向坐标满足要求,并使拱片底模2的底端与模底限位板23连接,再对斜向拉筋20施加张拉力;将底部灌注管21插入拱片底模2内。拱片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5。拱片底模2和拱片顶模3均采用厚度为1mm的钢模,其横断面和纵断面均呈拱形。桥墩4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桥墩4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桥面梁5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顶部挂梁6和底部撑梁10均采用规格为200×200×8×12的型钢切割而成。挂梁箍板7采用厚度为2mm的钢板轧制而成。竖向吊梁8采用直径为100mm的钢管材料。吊梁穿过孔9直径较竖向吊梁8大10mm。斜向撑梁11上设置10排板底撑杆18;斜向撑梁11采用规格为100×100×6×8的型钢。板底撑杆18采用直径为30mm的钢管。斜向补强筋12采用规格为100×100×6×8的型钢。顶模吊杆13采用直径为60mm的钢管。杆端平衡板14采用厚度为1cm的钢板制成。竖向连杆15采用直径为30mm的螺杆。板底连接栓16采用内径为30mm的螺母。顶部灌注管17和底部灌注管21均采用直径为60mm的钢管。横向转动板19采用厚度为2mm的钢板。斜向拉筋20采用直径32mm的螺纹钢筋。拉索挂环22采用内径为100mm的钢管材料轧制而成。模底限位板23横断呈弧形,曲率与相接的拱片底模2相同,采用厚度为1cm的钢板轧制而成。模底横撑24采用直径为30mm的钢管切割而成;模底竖撑25设于桥墩4的外侧,采用规格为100×100×6×8的H型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新增拱片吊模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拱片底模(2)、拱片顶模(3)、桥面梁(5)、顶部挂梁(6)和竖向吊梁(8);桥面梁(5)上铺设顶部挂梁(6),顶部挂梁(6)与桥面梁(5)通过挂梁箍板(7)连接;顶部挂梁(6)与竖向吊梁(8)相接处设置吊梁穿过孔(9);竖向吊梁(8)与底部撑梁(10)之间设置斜向撑梁(11)和斜向补强筋(12);桥面梁(5)上布设顶模吊杆(13),顶模吊杆(13)的下端部设置杆端平衡板(14);拱片顶模(3)上部的竖向连杆(15)与杆端平衡板(14)下表面的板底连接栓(16)连接牢固,自桥面梁(5)向拱片顶模(3)内穿设有顶部灌注管(17);板底撑杆(18)与拱片底模(2)连接牢固,拱片底模(2)的横向坐标通过横向转动板(19)调节,拱片底模(2)的底端与模底限位板(23)连接;竖向吊梁(8)上部设有斜向拉筋(20);底部灌注管(21)插入拱片底模(2)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增拱片吊模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拱片底模(2)、拱片顶模(3)、桥面梁(5)、顶部挂梁(6)和竖向吊梁(8);桥面梁(5)上铺设顶部挂梁(6),顶部挂梁(6)与桥面梁(5)通过挂梁箍板(7)连接;顶部挂梁(6)与竖向吊梁(8)相接处设置吊梁穿过孔(9);竖向吊梁(8)与底部撑梁(10)之间设置斜向撑梁(11)和斜向补强筋(12);桥面梁(5)上布设顶模吊杆(13),顶模吊杆(13)的下端部设置杆端平衡板(14);拱片顶模(3)上部的竖向连杆(15)与杆端平衡板(14)下表面的板底连接栓(16)连接牢固,自桥面梁(5)向拱片顶模(3)内穿设有顶部灌注管(17);板底撑杆(18)与拱片底模(2)连接牢固,拱片底模(2)的横向坐标通过横向转动板(19)调节,拱片底模(2)的底端与模底限位板(23)连接;竖向吊梁(8)上部设有斜向拉筋(20);底部灌注管(21)插入拱片底模(2)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泉,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