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解液注液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解液输送的管道系统。该管道系统,包括进液主管、近端软质从管、远端软质从管和硬质从管,进液主管为横向放置的圆形管结构,近端软质从管的一端设置于进液主管的侧壁上、且与进液主管的内部连通,硬质从管的一端设置于进液主管的侧壁上、且与进液主管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远端软质从管的一端连通。该管道系统,采用软管和硬管搭配结合使用的方式,有效控制和稳定主管液量的大小,流速均匀稳定,有效避免管道被结晶物堵塞,工作效率更高、生产更有序。
A kind of pipeline system for electrolyte transpor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解液输送的管道系统
本技术属于电解液注液
,涉及一种电解液输送的管道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各种具有耐酸碱耐腐蚀的橡胶管已广泛使用于现代工业和生活领域中。耐酸碱的橡胶管,按材质可分为硬质管和软质管;然而,用于电解金属锰行业输送中性液的耐酸碱橡胶管常为软质管。软质管在使用过程中并不固定位置,常根据现场工况进行移位,然而在电解金属加工行业,常常是多系列并排设置的电解槽组同时进行电解工作,使得当出液口与电解槽的入液口距离较远时,长距离输送液体的软质管无法有效保证液体的顺畅流动,严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尽管当下也有使用橡胶硬质管输送电解液的管道系统,然而硬质管的内壁较为粗糙,电解液的流动性较差,同时,硬质管质硬易脆,容易开裂形成裂口并发生漏液现象,造成大量的电解液浪费并造成管道损坏;另外,在长期使用后,硬质管的管内易发生结晶从而导致管道堵塞,影响电解液的输送以及生产的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解液输送的管道系统,结构简单易操作,液体流速稳定均匀,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解液输送的管道系统,包括进液主管、近端软质从管、远端软质从管和硬质从管;进液主管为横向放置的圆形管结构;近端软质从管的一端设置于进液主管的侧壁上、且与进液主管的内部连通;硬质从管的一端设置于进液主管的侧壁上、且与进液主管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远端软质从管的一端连通。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硬质管和软质管进行结合,使得电解液的近距离、远距离输送均有序顺畅,且流速稳定均匀。进一步地,该管道系统,还包括水箱,水箱内的水不超过水箱容积的1/2。通过设置水箱,将使用过的硬质管放置其中,进而使其内壁的结晶物溶解,保证管子的使用功能,以备随时更换系统中正在使用的硬质管。进一步地,该管道系统,还包括垫块,垫块设置于进液主管的底部;更进一步地,垫块由木质材料加工而成。通过设置木质的垫块,起到支撑管道和绝缘的作用。进一步地,近端软质从管的数量为至少2n个、且分别设置于进液主管的两个侧壁上,硬质从管的数量为至少2n个、且分别设置于进液主管的两个侧壁上,远端软质从管的数量与硬质从管的数量一致、且与硬质从管一一对应连接。通过在进液主管的两侧都设置从管的方式,使得管道的布局规划更加合理,进而减少进液主管的用量和成本。进一步地,近端软质从管、远端软质从管均为耐酸碱硅胶管;进一步地,硬质从管为交联聚乙烯管;更进一步地,进液主管为增强聚丙烯管。通过进一步限定管子的材质,使得该管道系统能够更好的应用于电解液的输送。本技术电解液输送的管道系统的有益效果为,采用软管和硬管搭配结合使用的方式,有效控制和稳定主管液量的大小,流速均匀稳定;通过设置水箱,使得硬质管可随时更换,避免管道被结晶物堵塞,工作效率更高、生产更有序;该系统,操作维护过程均十分简单方便,经济性好,适宜电解金属领域推行使用。附图说明图1和图2均为本技术电解液输送的管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管道系统中软质管的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进液主管1、近端软质从管2、远端软质从管3、硬质从管4、水箱5、电解槽6、主管道7、阴/阳极板8。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电解液输送的管道系统,包括进液主管1、近端软质从管2、远端软质从管3、硬质从管4、水箱5和垫块。其中,近端软质从管2、远端软质从管3均为耐酸碱硅胶管,硬质从管4为交联聚乙烯管,进液主管1为增强聚丙烯管。进液主管1为横向放置的圆形管结构,且其末端需要封闭,保证主管内的液体不溢流至管外。近端软质从管2、远端软质从管3以及硬质从管4的数量均大于电解槽6的数量;近端软质从管2分别设置于进液主管1的两个侧壁上、且与进液主管1的内部连通;硬质从管4的分别设置于进液主管1的侧壁上、且与进液主管1的内部连通,远端软质从管3与硬质从管4一一对应连通。垫块由木质材料加工而成,且设置于进液主管1的底部。水箱5内的水不超过水箱容积的1/2。本技术电解液输送的管道系统,主要用于向电解过程的电解槽内提供具有一定温度(进液温度40℃,PH≤7,属常压液体状态)的液体;如图2所示,根据工艺生产的需求,电解槽区域分南队和北队,每个队都有四个系列的电解槽,每个系列共有至少70个电解槽6,电解槽6中的电解液则是通过主管道7以及与主管道7连接的进液主管1来输送和供给的。具体的安装过程为:首先,将圆形的进液主管1设置于每个队的四个系列电解槽的中间位置,并用方形的木质垫块对其进行支撑和稳定;然后,在进液主管1沿水平中间直径最大位置处开孔,并在孔内插入近端软质从管2和硬质从管4;最后,在硬质从管4外套上远端软质从管3,从而实现给各电解槽6供液的目的,以满足电解使用要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进液主管1采用直径400mm的增强聚丙烯管加工而成,与进液主管1距离近的两个系列的电解槽6采用规格为R20-2.5、长度为1000mm~1200mm的近端软质从管2,即,耐酸碱硅胶管进行出液;与进液主管1距离较远的两个系列的电解槽6,其距离约为4000mm,则采用硬质管和软质管结合的方式,即,硬质从管4(交联聚乙烯管)和远端软质从管3(耐酸碱硅胶管)连接使用,其规格分别为(±0.03)和R20-2.5;进液主管1两侧的相邻圆孔之间为高低错落布置,其水平距离为约为105mm,相邻圆孔之间距离约为50mm;通过上述尺寸设置,以达到稳定出液量的目的。如图2及图3所示,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利用硬质从管4的管壁较硬、且平直不变形的特点,将其长距离的平直铺设在阴/阳极板8上也不会发生掉落,人员操作时也不会被挫伤变形,即,硬质从管4平行放置并通过位于中间位置的电解槽抵达位于外侧的电解槽系列,再在硬质从管4的管道出口外端套入远端软质从管3,并且将软管弯曲半周或一周后使其出液成直线,再在每两块或三块阴/阳极板8把手间上下交错穿插压入,不至于将软管弯曲成死角,最终使其出口放置在电解槽6的入液口处,通过人工调节实现稳定流液方位和流量大小的作用。另外,软质管的放置方法所有系列电解槽的阴阳极板上都保持一致,防止在检测或移动阴、阳极板时造成刮痕和划伤,经济耐用、可靠高效。硬质管和软质管在结合使用的过程中,利用硬质管管径小、流速慢的特点,再在出口采用软质管,利用液体流过软质管时流速平稳的特点,外端无需安装阀门,进而均匀、灵活的控制出液的位置以及出液量的大小。另外,在生产过程中,硬质从管4采用“一主一备”的方式,部分硬质管使用,部分硬质管放在水箱5里浸泡,水箱为普通RPP-板(规格10mm*1500mm*6000mm)焊接制作而成,形状为长方形,无外盖,内、外壁不装饰,盛装液为处理后的工业用循环水,盛装量不超过水箱体积的1/2,放置的位置为在电解车间的电解槽中部,利于操作并具有一定空间的位置即可;通过对硬质管的浸泡,使其结晶物溶解脱落,自始至终保持硬管内壁光滑、无粘连物,使得当硬质管出现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解液输送的管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主管(1)、近端软质从管(2)、远端软质从管(3)和硬质从管(4);/n所述进液主管(1)为横向放置的圆形管结构;/n所述近端软质从管(2)的一端设置于进液主管(1)的侧壁上、且与进液主管(1)的内部连通;/n所述硬质从管(4)的一端设置于进液主管(1)的侧壁上、且与进液主管(1)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远端软质从管(3)的一端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解液输送的管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主管(1)、近端软质从管(2)、远端软质从管(3)和硬质从管(4);
所述进液主管(1)为横向放置的圆形管结构;
所述近端软质从管(2)的一端设置于进液主管(1)的侧壁上、且与进液主管(1)的内部连通;
所述硬质从管(4)的一端设置于进液主管(1)的侧壁上、且与进液主管(1)的内部连通,另一端与远端软质从管(3)的一端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箱(5),所述水箱(5)内的水不超过水箱容积的1/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块,所述垫块设置于进液主管(1)的底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天将,詹兴国,杨喜燕,苏永浩,戴中祥,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天元锰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宁夏;6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