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核细胞分离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094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核细胞分离管,包括试管管体、试管盖、分离胶、密封机构和密度梯度液,所述试管管体内部的底端设置有密度梯度液,且密度梯度液上方的试管管体内部安装有分离胶,并且分离胶的上方设置有柠檬酸钠层,所述试管管体的顶部顶端设置有橡胶塞,且橡胶塞外侧的试管管体内壁上设置有环形凹槽,并且环形凹槽的内部设置有环形凸条,所述试管管体的内部设置有抗菌塞,且抗菌塞的下方设置有针头,并且针头的顶端延伸至抗菌塞的顶端,所述抗菌塞的顶端设置有密封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避免了针管将细菌带入试管管体的内部,实现了试管管体的独立放置功能,而且保证了试验过程的无菌化。

A kind of monocyte separation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核细胞分离管
本技术涉及医学研究器具
,具体为一种单核细胞分离管。
技术介绍
在临床医学检验中,针对特定细胞功能和生物学特性的检查常常涉及到细胞的分离技术,从外周血液和各种体液中分离单个核细胞是体外进行淋巴细胞免疫学研究和细胞学实验的重要前处理步骤,分离的目的细胞的质和量是保证后续实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使用到一种单核细胞分离管进行分离操作。现今市场上的此类单核细胞分离管种类繁多,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1)传统的此类单核细胞分离管在进行取样工作时,外部的针头容易夹带细菌进入分离管内部,因此造成分离管内样品的污染;(2)传统的此类单核细胞分离管在使用时通常缺乏独立放置在试验台上的功能,因而容易造成分离管的倾倒,影响实验过程;(3)传统的此类单核细胞分离管在使用时缺乏独立的密封盖,容易使得外界物质进入管内,并且难以实现无菌化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核细胞分离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单核细胞分离管外部的针头容易夹带细菌进入分离管内部造成污染,缺乏独立放置在试验台上的功能和难以实现无菌化操作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单核细胞分离管,包括试管管体、试管盖、分离胶、密封机构和密度梯度液,所述试管管体内部的底端设置有密度梯度液,且密度梯度液上方的试管管体内部安装有分离胶,并且分离胶的上方设置有柠檬酸钠层,所述试管管体的内部设置有抗菌塞,且抗菌塞的下方设置有针头,并且针头的顶端延伸至抗菌塞的顶端,所述抗菌塞的顶端设置有密封机构,所述试管管体一侧的外壁上固定有刻度标。优选的,所述试管管体的顶部顶端设置有橡胶塞,且橡胶塞外侧的试管管体内壁上设置有环形凹槽,并且环形凹槽的内部设置有环形凸条,环形凸条的一端与橡胶塞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试管管体的顶端套装有试管盖,且试管盖的底端安装有密封胶,密封胶与试管管体的顶端紧密贴合,密封胶的底端与橡胶塞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试管管体的外壁上套装有橡胶套环,且橡胶套环两侧的外壁上皆固定有限位凸块,橡胶套环的外侧设置有限位套筒,且限位套筒的外部固定有固定架体,固定架体与限位凸块相互配合,并且固定架体的底端皆安装有吸盘。优选的,所述密封机构的内部依次设置有旋转挡片、转柄和转轴,针头位置处的抗菌塞顶端设置有旋转挡片。优选的,所述旋转挡片顶端的一侧固定有转柄,且旋转挡片远离转柄的一侧固定有转轴,转轴的底端与抗菌塞相铰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单核细胞分离管不仅避免了针管将细菌带入试管管体的内部,实现了试管管体的独立放置功能,而且保证了试验过程的无菌化;(1)通过设置有旋转挡片、转柄、转轴、抗菌塞和针头,操作转柄使其带动旋转挡片在转轴的铰接作用下旋转,将外部针管与针头连接,使得试管管体的内部与外界空气隔离,避免了针管将细菌带入试管管体的内部;(2)通过设置有固定架体、吸盘、橡胶套环、限位凸块和限位套筒,试管管体外壁上的橡胶套环在限位凸块的作用下将试管管体限制在限位套筒的内部,并通过按压固定架体使其施力与吸盘将试管管体固定在试验台上,实现了试管管体的独立放置功能;(3)通过设置有试管盖、环形凹槽、密封胶、橡胶塞和环形凸条,按压试管盖使得橡胶塞外壁上的环形凸条与环形凹槽卡合,并使得密封胶与试管管体的顶端贴合,在试管盖的双层密封结构作用下,保证了试验过程的无菌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试管管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试管管体俯视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密封机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试管管体;2、吸盘;3、固定架体;4、橡胶套环;5、试管盖;6、刻度标;7、限位套筒;8、限位凸块;9、分离胶;10、柠檬酸钠层;11、抗菌塞;12、环形凹槽;13、密封胶;14、橡胶塞;15、环形凸条;16、密封机构;1601、旋转挡片;1602、转柄;1603、转轴;17、针头;18、密度梯度液。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单核细胞分离管,包括试管管体1、试管盖5、分离胶9、密封机构16和密度梯度液18,试管管体1内部的底端设置有密度梯度液18,且密度梯度液18上方的试管管体1内部安装有分离胶9,并且分离胶9的上方设置有柠檬酸钠层10;试管管体1的顶部顶端设置有橡胶塞14,且橡胶塞14外侧的试管管体1内壁上设置有环形凹槽12,并且环形凹槽12的内部设置有环形凸条15,环形凸条15的一端与橡胶塞14固定连接,试管管体1的顶端套装有试管盖5,且试管盖5的底端安装有密封胶13,密封胶13与试管管体1的顶端紧密贴合,密封胶13的底端与橡胶塞14固定连接,用于保证试管管体1的无菌性;试管管体1的外壁上套装有橡胶套环4,且橡胶套环4两侧的外壁上皆固定有限位凸块8,橡胶套环4的外侧设置有限位套筒7,且限位套筒7的外部固定有固定架体3,固定架体3与限位凸块8相互配合,并且固定架体3的底端皆安装有吸盘2,用于实现试管管体1的独立放置功能;试管管体1的内部设置有抗菌塞11,且抗菌塞11的下方设置有针头17,并且针头17的顶端延伸至抗菌塞11的顶端,抗菌塞11的顶端设置有密封机构16,试管管体1一侧的外壁上固定有刻度标6;密封机构16的内部依次设置有旋转挡片1601、转柄1602和转轴1603,针头17位置处的抗菌塞11顶端设置有旋转挡片1601,旋转挡片1601顶端的一侧固定有转柄1602,且旋转挡片1601远离转柄1602的一侧固定有转轴1603,转轴1603的底端与抗菌塞11相铰接;当需要取样时,工作人员操作转柄1602使其带动旋转挡片1601在转轴1603的铰接作用下旋转,将外部针管与针头17连接,完成取样工作,取样完成后,将外部针管与针头17分离,同理旋转旋转挡片1601使其关闭,使得试管管体1的内部与外界空气隔离,从而避免了针管将细菌带入试管管体1的内部。工作原理:使用时,工作人员首先将血液样本置入试管管体1的内部,其次将抗菌塞11塞入试管管体1的内部,将试管管体1通过离心机进行离心工作,使得试管管体1内部的血液样本解析分层,接着,工作人员将试管管体1放置在限位套筒7的内部,此时,试管管体1外壁上的橡胶套环4在限位凸块8的作用下将试管管体1限制在限位套筒7的内部,并通过按压固定架体3使其施力与吸盘2将试管管体1固定在试验台上,实现了试管管体1的独立放置功能,从而避免了试管管体1出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核细胞分离管,包括试管管体(1)、试管盖(5)、分离胶(9)、密封机构(16)和密度梯度液(18),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管体(1)内部的底端设置有密度梯度液(18),且密度梯度液(18)上方的试管管体(1)内部安装有分离胶(9),并且分离胶(9)的上方设置有柠檬酸钠层(10),所述试管管体(1)的内部设置有抗菌塞(11),且抗菌塞(11)的下方设置有针头(17),并且针头(17)的顶端延伸至抗菌塞(11)的顶端,所述抗菌塞(11)的顶端设置有密封机构(16),所述试管管体(1)一侧的外壁上固定有刻度标(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核细胞分离管,包括试管管体(1)、试管盖(5)、分离胶(9)、密封机构(16)和密度梯度液(18),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管体(1)内部的底端设置有密度梯度液(18),且密度梯度液(18)上方的试管管体(1)内部安装有分离胶(9),并且分离胶(9)的上方设置有柠檬酸钠层(10),所述试管管体(1)的内部设置有抗菌塞(11),且抗菌塞(11)的下方设置有针头(17),并且针头(17)的顶端延伸至抗菌塞(11)的顶端,所述抗菌塞(11)的顶端设置有密封机构(16),所述试管管体(1)一侧的外壁上固定有刻度标(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核细胞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管体(1)的顶部顶端设置有橡胶塞(14),且橡胶塞(14)外侧的试管管体(1)内壁上设置有环形凹槽(12),并且环形凹槽(12)的内部设置有环形凸条(15),环形凸条(15)的一端与橡胶塞(14)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核细胞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管体(1)的顶端套装有试管盖(5),且试管盖(5)的底端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智恒张称张国辉
申请(专利权)人:灏麟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