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电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4842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2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体涉及是一种供电线装置,包括第一电线、第二电线、第一线筒和第二线筒,第二电线缠绕在第一线筒,第一电线缠绕在第二线筒,其中:还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呈对称分布并且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通过连接板实施电线切换,第一线筒设有用于放置第一线筒的第二线筒运输装置,第二筒体设有用于放置第二筒体的第一线筒运输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结构通过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呈对称分布并且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通过连接板实施电线切换,起到无需停机更换线筒而能提升生产效率。

A power lin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电线装置
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供电线装置。
技术介绍
电线是由一根或几根柔软的导线组成,外面包以轻软的护层;电缆是由一根或几根绝缘包导线组成,外面再包以金属或橡皮制的坚韧外层。电缆与电线一般都由芯线、绝缘包皮和保护外皮三个部分组成。放线机是一种与绞线机配套,起到放线作用的电线电缆辅助设备。现有的放线机效率低和效果差,特别放线机上的电线输出完毕,需要整个停止工作而更换线筒,造成生产效率不高,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无需停机更换线筒,起到提升生产效率的供电线装置。本技术描述的一种供电线装置,包括第一电线、第二电线、第一线筒和第二线筒,第二电线缠绕在第一线筒,第一电线缠绕在第二线筒,其中:还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呈对称分布并且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通过连接板实施电线切换,第一线筒设有用于放置第一线筒的第二线筒运输装置,第二筒体设有用于放置第二筒体的第一线筒运输装置。具体进一步,所述第一筒体的出口入设有第一锥形出线口,第二筒体的出口入设有第二锥形出线口,连接板的前端延伸至第一锥形出线口和第二锥形出线口之间并第一锥形出线口和第二锥形出线口相对应的一侧分别连接于连接板两侧。具体进一步,所述第一电线分别设有第一线头和第一线尾,第一线头穿过第二筒体延伸至外,第一线尾穿过第二筒体和连接板并且连接于相邻第一线筒内的第二电线上。具体进一步,所述第二线筒运输装置包括定位架、圆环、支撑杆和支撑架,定位架和圆环相连接,支撑杆一端连接于定位架的中心处,支撑杆另一端连接于支撑架。具体进一步,所述支撑杆设有螺母。具体进一步,所述支撑架的底面设有滚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结构通过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呈对称分布并且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通过连接板实施电线切换,起到无需停机更换线筒而能提升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二线筒运输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相连接结构示意图。以下附图的图标说明:第一筒体1;第一锥形出线口101;第二筒体2;第二锥形出线口201;连接板3;第一线筒运输装置4;第一电线401;第一线头402;第一线尾403;第二线筒运输装置5;定位架501;圆环502;螺母503;支撑杆504;支撑架505;第一线筒506;第二电线507;滚轮50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描述的一种供电线装置,包括第一电线401、第二电线507、第一线筒506和第二线筒,第二电线507缠绕在第一线筒506,第一电线401缠绕在第二线筒,其中:还包括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呈对称分布并且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之间通过连接板3实施电线切换,第一线筒506设有用于放置第一线筒506的第二线筒运输装置5,第二筒体2设有用于放置第二筒体2的第一线筒运输装置4。本结构通过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呈对称分布,起到输出电线的同一方向,并且第一电线401、第二电线507之间距离较小;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之间通过连接板3实施电线切换,起到无需停机更换线筒而能提升生产效率。其中所述第一电线401分别设有第一线头402和第一线尾403,第一线头402穿过第二筒体2延伸至外,第一线尾403穿过第二筒体2和连接板3并且连接于相邻第一线筒506内的第二电线507上。即第一电线401使用完后,能接住进入第二电线507继续输出,不需要停下整机,便能继续工作。本技术所述第一筒体1的出口入设有第一锥形出线口101,第二筒体2的出口入设有第二锥形出线口201,连接板3的前端延伸至第一锥形出线口101和第二锥形出线口201之间并第一锥形出线口101和第二锥形出线口201相对应的一侧分别连接于连接板3两侧。第一电线401和第二电线507分别从第一锥形出线口101和第二锥形出线口201输出。再者,所述第二线筒运输装置5包括定位架501、圆环502、支撑杆504和支撑架505,定位架501和圆环502相连接,支撑杆504一端连接于定位架501的中心处,支撑杆504另一端连接于支撑架505。第二线筒运输装置5和第一线筒运输装置4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论述第一线筒运输装置4的具体结构。圆环502起到防止划伤第二电线507表面。所述支撑杆504设有螺母503。螺母503用于限制定位架501位置。所述支撑架505的底面设有滚轮508。滚轮508能让支撑架505移动。滚轮508与支撑架505之间通过轴体相连接,使滚轮508在轴体上转动。轴体在附图没有显示。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供电线装置,包括第一电线(401)、第二电线(507)、第一线筒(506)和第二线筒,第二电线(507)缠绕在第一线筒(506),第一电线(401)缠绕在第二线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呈对称分布并且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之间通过连接板(3)实施电线切换,第一线筒(506)设有用于放置第一线筒(506)的第二线筒运输装置(5),第二筒体(2)设有用于放置第二筒体(2)的第一线筒运输装置(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电线装置,包括第一电线(401)、第二电线(507)、第一线筒(506)和第二线筒,第二电线(507)缠绕在第一线筒(506),第一电线(401)缠绕在第二线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呈对称分布并且第一筒体(1)和第二筒体(2)之间通过连接板(3)实施电线切换,第一线筒(506)设有用于放置第一线筒(506)的第二线筒运输装置(5),第二筒体(2)设有用于放置第二筒体(2)的第一线筒运输装置(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电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1)的出口入设有第一锥形出线口(101),第二筒体(2)的出口入设有第二锥形出线口(201),连接板(3)的前端延伸至第一锥形出线口(101)和第二锥形出线口(201)之间并第一锥形出线口(101)和第二锥形出线口(201)相对应的一侧分别连接于连接板(3)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群壁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万胜电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