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谐振腔可变结构和头戴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45171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7: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谐振腔可变结构和头戴耳机,该谐振腔可变结构用于头戴耳机的耳机头中,包括以下部件:发声组件内置于外壳的安装腔中,并将安装腔分隔为前腔和位于发声组件远离耳部的一侧的后腔;分隔件将后腔分隔为第一分后腔和第二分后腔,且第二分后腔中部分容置有发声组件;导音管设于第一分后腔中,导音管包括固定管和活动部,固定管上设有供活动部适配插置并可活动进出的通孔;固定管的一端与第二分后腔连通,另一端穿设外壳后与外界连通;固定管的管内壁与活动部伸入固定管的端面之间围合形成谐振腔,且谐振腔的体积根据活动部在固定管中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结构简单,能更便利的实现对中低频频响的调节。

A resonant cavity variable structure and headphon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谐振腔可变结构和头戴耳机
本技术属于耳机
,尤其涉及一种谐振腔可变结构和头戴耳机。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市面上的绝大多数耳机,其通常呈谐振容积固定且频响模式单一的不可调节类设计,进而不能满足消费者在不同环境中的的实际需求。也有少数可调节频响的耳机,但其频响的调节基本上都是基于芯片去实现的。然而,由于这种芯片本身价格高,配套电路设计也会较复杂,故成本昂贵,而且往往调试也比较复杂,有很多未知的风险,延长了开发周期。而且,这种基于芯片的可调节频响方案,由于在数字信号上做了较多的处理,故对与声音的还原性与听感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谐振腔可变结构机,其旨在解决现有的头戴耳机中可调节频响设计复杂成本较高且影响音效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谐振腔可变结构,用于头戴耳机的耳机头中,包括:外壳,具有安装腔;发声组件,内置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发声组件将所述安装腔分隔为前后设置的前腔和后腔,且所述后腔位于所述发声组件远离耳部的一侧;分隔件,设于所述后腔中,并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分后腔和第二分后腔,且所述第二分后腔中部分容置有所述发声组件;以及,导音管,设于所述第一分后腔中,所述导音管包括固定管和活动部,所述固定管上设有供所述活动部适配插置并可活动进出的通孔;所述固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分后腔连通,另一端穿设所述外壳后与外界连通;所述固定管的管内壁与所述活动部伸入所述固定管的端面之间围合形成谐振腔,且所述谐振腔的体积根据所述活动部在所述固定管中的运动而发生变化。可选地,所述通孔和所述活动部均呈长条形,且所述通孔和所述活动部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管的轴向一致。可选地,所述通孔设于所述导音管上背离所述前腔的一侧。可选地,所述固定管的截面呈一侧敞口的U型,所述活动部截面呈矩形设置。可选地,在前后方向上,所述活动部的厚度大于所述固定管内腔的深度。可选地,所述活动部伸入所述固定管中的下端端面上贴设有软质弹性层。可选地,所述谐振腔可变结构还包括拨动开关,所述拨动开关穿设过所述外壳后,进入所述第一分后腔中与所述活动部连接。可选地,所述固定管邻近所述第二分后腔的一端管口处贴覆有阻尼层。可选地,所述阻尼层为调音纸或调音网布。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头戴耳机,包括两相对的耳机头以及连接两所述耳机头的头带,每一耳机头中包括如前所述的谐振腔可变结构。基于此结构设计,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在后腔中设计了一个独立的第二分后腔,并且该第二分后腔可通过一根导气管直接通向外界空气,而导音管由固定不动的固定管以及伸入固定管中并可活动的活动部组成,固定管的管内壁与活动部伸入固定管的端面之间围合形成谐振腔,故在头戴耳机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活动部的在固定管中的移动,使得谐振腔的容积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对泄气量的调控,进而实现对中低频频响的可调节并有效改善耳机音效,使得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换言之,相较于目前常见的基于芯片来调控频响的方案,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可通过对头戴耳机物理结构上的控制,而实现谐振腔容积的改变,进而实现中低频频响的可调节,具有成本低、性能稳定、调试操作较简单以及声音还原性好等优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谐振腔可变结构的一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谐振腔可变结构的另一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外壳200喇叭300耳套400导音管110后腔111第一分后腔112第二分后腔120分隔件410固定管420活动部421软质弹性层422拨动开关411阻尼层430谐振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左、右、上和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谐振腔可变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4,在一实施例中,该谐振腔430可变结构包括外壳100、发声组件、分隔件120以及导音管400;外壳100具有安装腔(未示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谐振腔可变结构,用于头戴耳机的耳机头中,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壳,具有安装腔;/n发声组件,内置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发声组件将所述安装腔分隔为前后设置的前腔和后腔,且所述后腔位于所述发声组件远离耳部的一侧;/n分隔件,设于所述后腔中,并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分后腔和第二分后腔,且所述第二分后腔中部分容置有所述发声组件;以及,/n导音管,设于所述第一分后腔中,所述导音管包括固定管和活动部,所述固定管上设有供所述活动部适配插置并可活动进出的通孔;所述固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分后腔连通,另一端穿设所述外壳后与外界连通;所述固定管的管内壁与所述活动部伸入所述固定管的端面之间围合形成谐振腔,且所述谐振腔的体积根据所述活动部在所述固定管中的运动而发生变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谐振腔可变结构,用于头戴耳机的耳机头中,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具有安装腔;
发声组件,内置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发声组件将所述安装腔分隔为前后设置的前腔和后腔,且所述后腔位于所述发声组件远离耳部的一侧;
分隔件,设于所述后腔中,并将所述后腔分隔为第一分后腔和第二分后腔,且所述第二分后腔中部分容置有所述发声组件;以及,
导音管,设于所述第一分后腔中,所述导音管包括固定管和活动部,所述固定管上设有供所述活动部适配插置并可活动进出的通孔;所述固定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分后腔连通,另一端穿设所述外壳后与外界连通;所述固定管的管内壁与所述活动部伸入所述固定管的端面之间围合形成谐振腔,且所述谐振腔的体积根据所述活动部在所述固定管中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腔可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和所述活动部均呈长条形,且所述通孔和所述活动部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固定管的轴向一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谐振腔可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设于所述导音管上背离所述前腔的一侧。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建孟祥全王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豪恩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