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2629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涉及电磁阀技术领域。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包括:电磁铁机构和阀体,电磁铁机构设置在阀体上方,阀体与电磁铁机构之间设置腔体;阀体内设置有三个工作口,三个工作口自上至下依次为P口、R口、A口;P口与腔体通过第一阀口连通;R口与A口通过第二阀口连通;R口与腔体连通,R口与P口通过第一阀口连通,通过更换不同的输入接口实现常开状态与常闭状态的转换,而无需更换先导阀。常开常闭模式共用一个主体,结构简单,效果好,并且避免了频繁拆卸先导阀才能更换常开常闭模式的麻烦。

Pilot valve of common main body of normally open and normally clos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
本技术属于电磁阀
,涉及一种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
技术介绍
电磁阀是用电磁控制的工业设备,是用来控制流体的自动化基础元件,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调整介质的方向、流量、速度和其他的参数。通过控制阀杆的移动来开启或关闭不同的连接孔,控制执行元件的动作。在现有技术中,通常用先导阀在控制其工作状态为常开或常闭,先导阀的工作状态是事先设定的,即先导阀的常开或常闭状态是固定的。然而在实际的生产使用过程中先导阀的工作状态经常需要调整,为此则需要拆装不同的先导阀,由此带来诸多不便,降低工作效率,增加出错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集成了常开常闭工作状态于一体的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包括:电磁铁机构和阀体,电磁铁机构设置在阀体上方,阀体与电磁铁机构相连接并且合围形成腔体;阀体内设置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阀体内设置有三个工作口,三个工作口自上至下依次为P口、R口、A口;P口与腔体通过第一阀口连通;R口与A口通过第二阀口连通;R口与腔体连通,R口与P口通过第一阀口连通。通过更换不同的输入接口实现常开状态与常闭状态的转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常开模式下,工作介质从R口注入;常闭模式下,工作介质从P口注入;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具有两个工作状态,第一工作状态:第一阀口关闭,第二阀口打开;第二工作状态:第一阀口打开,第二阀口关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电磁铁机构内部包括动铁芯及静铁芯;动铁芯与静铁芯沿竖直方向同轴设置,静铁芯固定设置在远离阀体一端,动铁芯活动设置在靠近阀体一端,动铁芯可以上下移动;通电时,动铁芯向上移动,靠近静铁芯,断电时,动铁芯向下移动,远离静铁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动铁芯内部嵌设动铁芯弹簧和动铁芯密封垫,动铁芯弹簧一端与静铁芯抵接,另一端与动铁芯密封垫抵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动铁芯弹簧包括第一动铁芯弹簧和第二动铁芯弹簧,第一动铁芯弹簧设置在静铁芯与动铁芯之间,第二动铁芯弹簧设置在动铁芯与动铁芯密封垫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阀体远离电磁铁机构一端设置有底盖;动铁芯与底盖之间设置有顶杆,顶杆一端抵靠在动铁芯上,顶杆的另一端与底盖之间安装第一弹簧,顶杆与第一弹簧相连接位置设置有顶杆密封垫。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动铁芯竖直方向上下滑动同时带动顶杆和顶杆密封垫沿竖直方向上下滑动;动铁芯密封垫设置在第一阀口的上方,顶杆密封垫设置在第二阀口的下方,动铁芯密封垫和顶杆密封垫上下滑动时能够实现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的开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阀体内还插设有手动机构,其设置在靠近动阀芯一端,手动机构包括:手动杆、第三弹簧;手动杆沿水平方向设置,可沿水平方向滑动,第三弹簧水平安装在手动杆内,与阀体相抵接,手动杆靠近动阀芯一端的侧面为呈斜坡状的第一斜面;随着手动杆在水平方向的滑动,第一斜面带动动阀芯上下移动,实现第一工作状态与第二工作状态的转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手动机构还包括限位块和限位腔,限位腔设置在手动杆与阀体相接触的位置处,限位块沿竖直方向插设在阀体内,并且延伸至限位腔内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限位腔包括靠近阀体心部的第一侧面和远离阀体心部的第二侧面,在第三弹簧的回复力下,限位块抵靠在第一侧面,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当手动杆在外力作用下克服第三弹簧的回复力朝向靠近阀体心部方向移动时,限位块抵靠在第二侧面,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上设置了三个工作口P口、R口、A口,P口与腔体通过第一阀口连通;R口与A口通过第二阀口连通;R口与腔体连通,R口与P口通过第一阀口连通,通过更换不同的输入接口即可实现常开状态与常闭状态的转换,而无需更换先导阀。常开常闭模式共用一个主体,结构简单,效果好,并且避免了频繁拆卸先导阀才能更换常开常闭模式的麻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不通电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通电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阀体;110、第一阀口;120、第二阀口;130、腔体;140、顶杆;141、顶杆密封垫;142、第一弹簧;150、底盖;161、手动杆;162、第三弹簧;163、第一斜面;164、限位块;165、限位腔;210、线圈包塑;220、支架;230、漆包线;240、骨架;250、静铁芯;260、动铁芯;262、动铁芯密封垫;263、第一动铁芯弹簧;264、第一动铁芯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下面结合图1至图2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一种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包括:电磁铁机构和阀体100,电磁铁机构设置在阀体100上方,阀体100与电磁铁机构相连接并且合围形成腔体130;阀体100内设置有第一阀口110、第二阀口120,具体的,阀体100与电磁铁机构密封连接。阀体100内设置有三个工作口,三个工作口自上至下依次为P口、R口、A口;P口与腔体130通过第一阀口110连通;R口与A口通过第二阀口120连通;R口与腔体130连通,R口与P口通过第一阀口110连通。通过更换不同的输入接口即可实现常开状态与常闭状态的转换,而无需更换先导阀。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具有两个工作状态,第一工作状态:第一阀口110关闭,第二阀口120打开;第二工作状态:第一阀口110打开,第二阀口120关闭。在本实施例中,断电时为第一工作状态,通电时为第二工作状态。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常开模式下,工作介质从R口注入;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阀口110关闭,第二阀口120打开,R口与A口连通,从R口注入的工作介质经过第二阀口120从A口流出,进入执行元件;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二阀口120关闭,第一阀口110打开,执行元件内的工作介质从A口流入,进入腔体130通过第一阀口110从P口流出。常闭模式下,工作介质从P口注入;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一阀口110关闭,第二阀口120打开,P口处的工作介质不流动,执行元件内的工作介质从A口流入,通过第二阀口120从R口流出;第二工作状态时,第一阀口110打开,第二阀口120关闭,从P口流入的工作介质进入腔体130,从A口流出,进入执行元件。在本实施例中,工作介质从R口注入时为常开模式,工作介质从P口注入时为常闭模式。常开常闭模式共用一个主体,结构简单,效果好,并且避免了频繁拆卸先导阀才能更换常开常闭模式的麻烦。电磁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磁铁机构和阀体,电磁铁机构设置在阀体上方,阀体与电磁铁机构相连接并且合围形成腔体;阀体内设置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阀体内设置有三个工作口,三个工作口自上至下依次为P口、R口、A口;P口与腔体通过第一阀口连通;R口与A口通过第二阀口连通;R口与腔体连通,R口与P口通过第一阀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磁铁机构和阀体,电磁铁机构设置在阀体上方,阀体与电磁铁机构相连接并且合围形成腔体;阀体内设置有第一阀口、第二阀口;阀体内设置有三个工作口,三个工作口自上至下依次为P口、R口、A口;P口与腔体通过第一阀口连通;R口与A口通过第二阀口连通;R口与腔体连通,R口与P口通过第一阀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其特征在于,电磁铁机构内部包括动铁芯及静铁芯;动铁芯与静铁芯沿竖直方向同轴设置,静铁芯固定设置在远离阀体一端,动铁芯活动设置在靠近阀体一端,动铁芯可以上下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其特征在于,动铁芯内部嵌设动铁芯弹簧和动铁芯密封垫,动铁芯弹簧一端与静铁芯抵接,另一端与动铁芯密封垫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其特征在于,阀体远离电磁铁机构一端设置有底盖;动铁芯与底盖之间设置有顶杆,顶杆一端抵靠在动铁芯上,顶杆的另一端与底盖之间安装第一弹簧,顶杆与第一弹簧相连接位置设置有顶杆密封垫。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常开常闭共用主体的先导阀,其特征在于,动铁芯竖直方向上下滑动同时带动顶杆和顶杆密封垫沿竖直方向上下滑动;动铁芯密封垫设置在第一阀口的上方,顶杆密封垫设置在第二阀口的下方,动铁芯密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展王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亨博电磁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