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2488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口腔用具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包括袋本体,袋本体的一侧设置有防护膜,防护膜与袋本体之间设置有卡片和固定片,防护膜通过卡片和固定片与袋本体相连接,防护膜的内部塞合有气囊,防护膜的内部存放有冰袋,两层防护膜相连接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卡层和凹层,卡层卡合于凹层的内部,将冰袋置于防护膜中,并通过防护膜上的卡层与凹层加以密封,便于前期的固定和后续的取出回收操作,同时在防护膜上设置有凹槽与边面,以适应患者口腔内部上下颌面部以及舌头部分的位置,使得防护膜连带着内部的冰袋与患者口腔内颌面部表面更好的贴合在一起,进而用手压动挤压球,对塞合在防护膜间的气囊进行加压充气。

A kind of pressure bag for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
本技术属于口腔用具
,具体涉及一种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
技术介绍
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由于口腔颌面部血液循环丰富,组织疏松,术后手术区域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疼痛,加重了病人心理负担,影响伤口的愈合,术后采取伤口加压包扎的方法,消除创腔,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同时嘱患者用冰(冷)毛巾局部冷敷(伤口在口腔内)或用两层无菌敷料包裹冰袋放置于局部创口处进行冷敷,每3~4h敷1次,每次20~30min,起到减轻疼痛,降低组织温度,减慢组织代谢,减轻组织肿胀等作用,而现有的结合冰袋在患者口腔内进行医治的加压袋在使用的过程中,加压袋上的结构,并不能实现对冰袋较好的固定效果,并且在置于患者口腔内部时,不能够与患者口腔中的颌面部较好的相互贴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使用冰袋的镇痛治疗效果,使得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在使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原有技术中直接对冰袋进行使用,令冰袋不具有较好的二次利用性,增加了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具有对冰袋具备较好固定回收效果和能够较好贴合患者口腔颌面部治疗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包括袋本体,袋本体的一侧设置有防护膜,防护膜与袋本体之间设置有卡片和固定片,防护膜通过卡片和固定片与袋本体相连接,防护膜的内部塞合有气囊,防护膜的内部存放有冰袋,防护膜共设置有两部分,两层防护膜相连接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卡层和凹层,卡层卡合于凹层的内部,袋本体的外部套接有绑带,防护膜的内部开设有凹槽。优选的,凹槽的内表面与患者舌部的上下表面相接触,防护膜的上、下表面均一体成型有边面,边面的外表面与患者口腔内颌面部上下表面相接触。优选的,袋本体前表面的两侧位置处设置有指套,指套与袋本体之间镶接有拉绳,指套的表面上一体成型有压块。优选的,袋本体的表面上嵌合有挤压球,挤压球与气囊之间穿接有通管,通管的表面上安装有气阀。优选的,卡层的形状大小与凹层内的形状大小相匹配。优选的,拉绳与绑带均为弹性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绑带将整个袋本体绑接在患者口腔前方的位置处,将冰袋置于防护膜中,并通过防护膜上的卡层与凹层加以密封,便于前期的固定和后续的取出回收操作,同时在防护膜上设置有凹槽与边面,以适应患者口腔内部上下颌面部以及舌头部分的位置,使得防护膜连带着内部的冰袋与患者口腔内颌面部表面更好的贴合在一起,进而用手压动挤压球,对塞合在防护膜间的气囊进行加压充气,此时在气囊的变化作用下,改变了气囊与冰袋与患者口腔颌面部间的压力作用,方便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加了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效果。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防护膜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防护膜侧面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防护膜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袋本体;2、绑带;3、防护膜;4、气囊;5、挤压球;6、通管;7、气阀;8、固定片;9、凹槽;10、指套;11、拉绳;12、冰袋;13、卡片;14、压块;15、边面;16、卡层;17、凹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包括袋本体1,袋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防护膜3,防护膜3与袋本体1之间设置有卡片13和固定片8,防护膜3通过卡片13和固定片8与袋本体1相连接,防护膜3的内部塞合有气囊4,防护膜3的内部存放有冰袋12,防护膜3共设置有两部分,两层防护膜3相连接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卡层16和凹层17,卡层16卡合于凹层17的内部,袋本体1的外部套接有绑带2,防护膜3的内部开设有凹槽9,通过相应的加压调节、固定存取等构件,增加了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效果,保证了患者口腔内颌面部冰缓治疗高效的正常进行。具体的,凹槽9的内表面与患者舌部的上下表面相接触,防护膜3的上、下表面均一体成型有边面15,边面15的外表面与患者口腔内颌面部上下表面相接触,患者口腔内部舌头的部分可置于凹槽9中的位置,同时边面15的弧边结构是依据人体口腔内上下颌面部的具体结构情况而设计,使得防护膜3连带着内部的冰袋12与患者口腔内颌面部表面更好的贴合在一起,增加了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的实用性。具体的,袋本体1前表面的两侧位置处设置有指套10,指套10与袋本体1之间镶接有拉绳11,指套10的表面上一体成型有压块14,指套10可套接在患者的手指上,患者可直接利用指套10上的压块14在口腔内对创处对应位置处的防护膜3表面进行按压,使得患者自身可对于疼痛位置的冰敷压力进行一定的改变,增加了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的自我调节性。具体的,袋本体1的表面上嵌合有挤压球5,挤压球5与气囊4之间穿接有通管6,通管6的表面上安装有气阀7,用手压动挤压球5,通过通管6对塞合在防护膜3间的气囊4进行加压充气,此时在气囊4的变化作用下,改变了气囊4与冰袋12与患者口腔颌面部间的压力作用,后期可将通管6上的气阀7打开,同时按压气囊4即可完成对气囊4内部气体的释放,保证了气囊4内气体压力的正常变化。具体的,卡层16的形状大小与凹层17内的形状大小相匹配,通过防护膜3上的卡层16与凹层17加以密封,便于对内部的冰袋12前期的固定和后续的取出回收操作。具体的,拉绳11与绑带2均为弹性构件,保证了拉绳11连带着指套10可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正常移动,同时绑带2的弹性作用令袋本体1可较好的贴合固定在患者口腔前方的位置处。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将绑带2绑接在患者头部相应的位置处,绑带2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力,令袋本体1可较好的贴合固定在患者口腔前方的位置处,将冰袋12置于防护膜3中,并通过防护膜3上的卡层16与凹层17加以密封,便于对内部的冰袋12前期的固定和后续的取出回收操作,防护膜3通过底部的卡片13卡接在袋本体1上的固定片8中,方便以后将气囊4整体的取下处理,同时在防护膜3上设置有凹槽9与边面15,以适应患者口腔内部上下颌面部以及舌头部分的位置,患者口腔内部舌头的部分可置于凹槽9中的位置,使得防护膜3的表面与舌表相互接触,同时边面15的弧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包括袋本体(1),其特征在于:袋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防护膜(3),防护膜(3)与袋本体(1)之间设置有卡片(13)和固定片(8),防护膜(3)通过卡片(13)和固定片(8)与袋本体(1)相连接,防护膜(3)的内部塞合有气囊(4),防护膜(3)的内部存放有冰袋(12),防护膜(3)共设置有两部分,两层防护膜(3)相连接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卡层(16)和凹层(17),卡层(16)卡合于凹层(17)的内部,袋本体(1)的外部套接有绑带(2),防护膜(3)的内部开设有凹槽(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包括袋本体(1),其特征在于:袋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防护膜(3),防护膜(3)与袋本体(1)之间设置有卡片(13)和固定片(8),防护膜(3)通过卡片(13)和固定片(8)与袋本体(1)相连接,防护膜(3)的内部塞合有气囊(4),防护膜(3)的内部存放有冰袋(12),防护膜(3)共设置有两部分,两层防护膜(3)相连接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卡层(16)和凹层(17),卡层(16)卡合于凹层(17)的内部,袋本体(1)的外部套接有绑带(2),防护膜(3)的内部开设有凹槽(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口腔颌面部术后加压袋,其特征在于:凹槽(9)的内表面与患者舌部的上下表面相接触,防护膜(3)的上、下表面均一体成型有边面(15),边面(15)的外表面与患者口腔内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继明石慧清王楠魏敏贾文静徐娟赵倩王晓妍张丽芬孙岚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