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克氏原螯虾育苗的选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18651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08: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克氏原螯虾育苗的选育装置,属于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领域。选育装置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池体内沿进水口与出水口的连线方向设置有多个选育单元区,所述池体的底面由进水口向出水口方向斜向下倾斜,且相邻两个所述选育单元区之间设置有用于选育幼苗的分隔障碍带,多个所述分隔障碍带相互平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克氏原螯虾的幼苗进行有效筛选和分离,便于养殖者筛选出优质的苗种,也方便对不同规格的幼苗进行分开养殖,有利于减少不同规格幼苗间的相互自残。

Breeding device for crayfis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克氏原螯虾育苗的选育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克氏原螯虾育苗的选育装置,属于克氏原螯虾养殖

技术介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属甲壳纲,十足目,鳌虾科,原螯虾属,又名小龙虾、红螯虾,是淡水经济虾类,栖息于溪流和沼泽,临时的栖息地包括沟渠和池塘,通常与植物或木质碎屑混交在一起,会破坏和削弱堤岸,主要生活在水体较浅、水草丰盛的湿地、湖泊和河沟内。克氏原螯虾具有生长速度快、食性杂、适应性强、耐低氧、病害少、容易养殖和运输等特点,且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广受人们欢迎,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现有的克氏原螯虾的养殖,通常为自繁自养,即通过成虾的交配、抱卵得到下一代的虾苗,这样会出现成年虾与幼虾混杂,幼虾的大小规格也相差极大的情况出现,容易致使其相互自残严重、幼虾的成活率降低。同时,由于累年捕大留小,逆向选择,还易出现种质退化快的情况,无法对幼虾苗种实现有效选育。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202907630U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克氏原螯虾抱卵虾专用孵化设施,包括孵化池和设置在孵化池内的孵化网箱,通过孵化网箱实现母体与幼体的分离,有利于改善克氏原螯虾的自相蚕食,但没有对幼虾进行相应的筛选和选育,幼苗品质参差不齐,大小不同的幼虾之间的自残现象仍然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克氏原螯虾育苗的选育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用于克氏原螯虾育苗的选育装置,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池体内沿进水口与出水口的连线方向设置有多个选育单元区,所述池体的底面由进水口向出水口方向斜向下倾斜,且相邻两个所述选育单元区之间设置有用于选育幼苗的分隔障碍带,多个所述分隔障碍带相互平行。通过将离开母体、并具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幼苗放入池体内与出水口相邻的选育单元区内,利用选育装置对克氏原螯虾的幼苗进行筛选。由于克氏原螯虾具有喜新水活水,喜逆水上溯的习性,将幼苗放入与出水口相邻的选育单元区后,幼苗会逆水流向进水口方向的选育单元区攀爬,幼苗中最健康、体型最大的幼虾具有较强的攀爬和上溯能力,能够移动至与进水口相邻的选育单元区,其他幼苗按体型大小、活动能力分布在不同的选育单元区内。这样就实现了对不同规格虾苗的分离,以便于实现对不同规格虾苗的分别养殖,有利于减少虾苗间的相互自残,又选育出了优质的虾苗。进一步的,所述的分隔障碍带为固定在池体底部的带状障碍物,所述分隔障碍带朝向出水口的一侧设置有供幼苗攀爬的斜坡。优选的,所述的斜坡与池体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5~30°。分隔障碍带为考察幼苗攀爬能力的障碍物,克氏原螯虾的幼苗遵从其喜逆水上溯的习性沿斜坡攀爬,攀爬能力强的幼苗能够跨越分隔障碍带到达下一选育单元区。进一步的,所述的分隔障碍带朝向进水口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坡,所述缓冲坡的倾斜度大于斜坡。缓冲坡能够防止幼苗翻越分隔障碍带后直接跌落入水中,幼苗可以沿缓冲坡滑入下一选育单元区内,有利于减小选育过程对幼苗的不利影响。进一步的,所述的分隔障碍带开设有供水流通过的过水槽。通过设置过水槽,选育装置内的水流循环时,水流从进水口流入,进入与进水口相邻的选育单元区内,待该选育单元区内的水面高度达到过水槽的高度时,水流沿过水槽流入下一选育单元区,这样水流依次流过各个选育单元区后从出水口流出。过水槽降低了水流循环时,选育单元区内的最低水位高度,这样方便在一定范围内同步控制各个选育单元区内的水位高度,进而达到调控幼苗通过分隔障碍带的难度的目的。进一步的,所述的过水槽内设置有防止幼苗通过的拦截网。通过设置拦截网,防止幼苗未经攀爬,从过水槽进入相邻的选育单元区内,有利于减小选育出现的误差。进一步的,所述的分隔障碍带上滑动连接有封闭过水槽的封闭板。通过滑动封闭板能够封闭或部分封闭过水槽,即分别调整各选育单元区内的最低水位,这样可以分别控制不同选育单元区有不同的攀爬难度,有利于养殖者根据幼苗的活动能力设置分隔障碍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采用底面倾斜、且设有多个选育单元区的池体对幼苗进行选育,幼苗在喜逆水上溯的习性下跨越分隔障碍带,不同活动能力、攀爬能力的幼苗进入不同选育单元区内,以实现对不同规格幼苗的分离和筛选,也有利于减少不同规格幼苗间的相互自残。2)通过在分隔障碍带上设置过水槽,有利于实现对选育单元区内水位的同步控制,进而有利于调控幼苗跨越分隔障碍带的难度。同时,在过水槽处设置封闭板,能够实现对各个选育单元区的最低水位的分别控制,以便于达到筛选和选育目的,灵活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部剖视图。图中,1、池体;2、进水口;3、出水口;4、选育单元区;5、分隔障碍带;51、斜坡;52、缓冲坡;6、过水槽;7、拦截网;8、封闭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克氏原螯虾育苗的选育装置,包括池体1,在池体1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出水口3位于池体1端部靠近池底部的位置,且进水口2和出水口3处均设置有拦截装置,防止小苗从进水口2或出水口3离开池体1。在池体1内并列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的选育单元区4,多个选育单元区4依次沿进水口2与出水口3的连线方向分布,在任意两个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之间均设置有用于选育幼苗的分隔障碍带5,多个分隔障碍带5也相互平行,这样利用分隔障碍带5考验幼苗的攀爬能力,并将不同攀爬、活动能力的幼苗分隔在不同选育单元区4内。如图3所示,为了促进幼苗的主动攀爬活动,池体1的底面由进水口2向出水口3的方向斜向下倾斜,即由左向右斜向下倾斜,这样在向池体1内注入水时,水流从进水口2进入第一个选育单元区4,即最左侧的选育单元区4内,待该选育单元区4内的水位高于分隔障碍带5时,水漫向下一个选育单元区4内,以此类推,直至水流进入最右侧的选育单元内,当出水口3处于开放状态时,水流从出水口3流出,并使水流沿上述的路径流动。在将幼苗放入池体1内时,将所有幼苗均放入与出水口3相邻的选育单元区4内,即最右侧的选育单元区4内,克氏原螯虾基于喜逆水上溯的习性向进水口2方向攀爬。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的分隔障碍带5为固定在池体1底部的带状障碍物,在分隔障碍带5朝向出水口3的一侧设置有供幼苗攀爬的斜坡51,即分隔障碍带5的右侧为斜坡51。分隔障碍带5的攀爬难度由斜坡51的坡度和选育单元区4内的水位高度共同决定,斜坡51与池体1底面之间的夹角过大时,斜坡51的坡度过陡,攀爬难度过大;斜坡51与池体1底面之间的夹角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克氏原螯虾育苗的选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所述池体(1)内沿进水口(2)与出水口(3)的连线方向设置有多个选育单元区(4),所述池体(1)的底面由进水口(2)向出水口(3)方向斜向下倾斜,且相邻两个所述选育单元区(4)之间设置有用于选育幼苗的分隔障碍带(5),多个所述分隔障碍带(5)相互平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克氏原螯虾育苗的选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所述池体(1)内沿进水口(2)与出水口(3)的连线方向设置有多个选育单元区(4),所述池体(1)的底面由进水口(2)向出水口(3)方向斜向下倾斜,且相邻两个所述选育单元区(4)之间设置有用于选育幼苗的分隔障碍带(5),多个所述分隔障碍带(5)相互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克氏原螯虾育苗的选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隔障碍带(5)为固定在池体(1)底部的带状障碍物,所述分隔障碍带(5)朝向出水口(3)的一侧设置有供幼苗攀爬的斜坡(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克氏原螯虾育苗的选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良玉唐洪张小丽黄小丽陈德芳袁晓梅王恒程东进郭云建李世春王定国苏中海仇美红廖敏吴谦吴艳蓉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