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04421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6: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包括:依次设置的混合区、缓冲区和斜管沉淀区;所述混合区和缓冲区由导流墙隔开;所述导流墙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布水孔,所述导流墙底端与水解酸化池底形成第一污泥回流缝;所述缓冲区底部设置污泥槽,污泥槽内设置排泥管;缓冲区和斜管沉淀区由进水墙隔开;所述斜管沉淀区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出水槽、斜管填料及污泥斗;与进水墙相对的污泥斗侧壁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从与进水墙相对的污泥斗侧壁到进水墙逐渐向下倾斜;所述进水墙的底端与所述倾斜面形成第二污泥回流缝;在低于斜管填料的进水墙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过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占地面积小;无需设置污泥回流泵。

A mixed hydrolysis acidification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式水解酸化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合式水解酸化池。
技术介绍
废水处理的厌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水解阶段、酸化阶段和产甲烷阶段。水解酸化是把反应控制在第二阶段完成之前,不进入第三阶段。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一般是在水解酸化池中完成水解和酸化两个阶段。在水解阶段,固体物质降解为可溶性物质,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在酸化阶段,碳水化合物降解为脂肪酸,主要产物是醋酸、丙酸和丁酸等。另外,有机酸和溶解的含氮化合物分解为氨、胺、碳酸盐和少量的CO2、N2和H2。水解酸化可以提高和改善原污水的可生化性和溶解性,同时有较好的SS(SuspendedSolids,悬浮物)去除能力,以减小后续好氧工艺段的负荷。水解酸化反应池按照进水方式可分为混合式和升流式污泥床两种型式。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内设置搅拌装置实现完全混合,其后设置沉淀池,为保证池体内较高的污泥浓度,需设置污泥回流泵回流污泥。升流式污泥床反应器底部设置布水管,污泥能较好地保留在反应器内,污泥层对悬浮物等有较强的截留作用,无需单独设置沉淀池。但升流式污泥床反应器对溶解性COD的去除效率较低,进水需进行配水,配水方式极易导致配水孔口的堵塞,需要经常性对配水管道进行反冲洗。混合式水解酸化池不需设置布水管,避免了升流式水解酸化池底部配水系统可能出现的堵塞问题。混合区内设潜水搅拌机,增强了污水与污泥间的传质效率,由于池内混合较好,抑制了产氨细菌和产甲烷菌的生长繁殖,极大程度上抑制了臭气的产生。由于池内污水污泥保持完全混合状态,对于进水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的工业废水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可以确保出水水质稳定。完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后端需单独设置沉淀池,同时需设置污泥回流泵,故占地面积较升流式要大及能耗较升流式水解酸化大。如果能够通过性能优化设计,改善完全混合池占地面积大、污泥回流能耗高的劣势,则有助于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的优势的提高,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用于解决现有的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占地面积大、污泥回流能耗高的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包括:依次设置的混合区、缓冲区和斜管沉淀区;所述混合区和缓冲区由导流墙隔开;所述导流墙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布水孔,所述导流墙底端与水解酸化池底形成第一污泥回流缝;所述混合区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潜水搅拌机;所述缓冲区底部设置污泥槽,污泥槽内设置排泥管;缓冲区和斜管沉淀区由进水墙隔开;所述斜管沉淀区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出水槽、斜管填料及污泥斗;与进水墙相对的污泥斗侧壁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从与进水墙(5)相对的污泥斗侧壁到进水墙逐渐向下倾斜;所述进水墙的底端与所述倾斜面(10)形成第二污泥回流缝;在低于斜管填料的进水墙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过水孔。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布水孔位于所述所述导流墙的中上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倾斜面与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的池底形成的倾斜角度为55°~60°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墙的底端向缓冲区倾斜。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墙底端的倾斜角度为55°~60°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水孔沿缓冲区到斜管沉淀区的方向,斜向上设置。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水孔斜向上角度为40°~50°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混合式水解酸化池采用矩形结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包括:依次设置的混合区、缓冲区和斜管沉淀区;通过将沉淀区集成于池内,不需要单独设置沉淀池,因此占地面积小;同时导流墙和进水墙形成的第一污泥回流缝及第二污泥回流缝;可以使得斜管沉淀区沉淀的污泥,自动回流至混合区中,无需设置污泥回流泵,因此解决了污泥回流能耗高的问题。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缓冲区,可减少混合区的搅拌机对斜管沉淀区进水扰动的影响,使斜管沉淀区的进水平稳均布,提高沉淀效果。另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的池体结构简单,池形便于多组池体组合设计,节省占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提供的一种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混合式水解酸化池的俯视示意图;图中,1、混合区;2、布水孔;3、导流墙;4、缓冲区;5、进水墙;6、斜管沉淀区;7、出水槽;8、过水孔;9、污泥斗;10、倾斜面;11、第一污泥回流缝;12、排泥管;13、集泥槽;14、第二污泥回流缝;15、潜水搅拌机;16、斜管填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包括:依次设置的混合区1、缓冲区4和斜管沉淀区6;所述混合区1和缓冲区4由导流墙3隔开;所述导流墙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布水孔2,所述导流墙3底端与水解酸化池底形成第一污泥回流缝11;所述混合区1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潜水搅拌机15;所述缓冲区4底部设置污泥槽13,污泥槽13内设置排泥管12;缓冲区4和斜管沉淀区6由进水墙5隔开;所述斜管沉淀区6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出水槽7、斜管填料16及污泥斗9;与进水墙5相对的污泥斗9侧壁为倾斜面10;所述倾斜面10从与进水墙5相对的污泥斗9侧壁到进水墙5逐渐向下倾斜;所述进水墙5的底端与所述倾斜面10形成第二污泥回流缝14;在低于斜管填料16的进水墙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过水孔8。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混合式水解酸化池中依次设置混合区1、缓冲区4和斜管沉淀区6,池体结构简单;在水解酸化池混合区1内可以设有多个潜水搅拌机15,混合式水解酸化池进水不需要进行均匀布水,解决了升流式水解酸化池由于布水存在的堵塞问题,同时因潜水搅拌机相比较与别的类型搅拌机服务面积大,对池体大小没有特别的限制,单池处理水量可以增大较多。缓冲区4可减少混合区1的搅拌机对斜管沉淀区6进水扰动的影响,使斜管沉淀区6的进水平稳均布,提高沉淀效果。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底部设置污泥斗,污泥斗一侧为倾斜面,另一侧为进水墙。倾斜面与进水墙间5设置通长的第二污泥回流缝14,通过第二污泥回流缝及第一污泥回流缝11可以实现污泥自动回流,不需要单独设置污泥回流泵进行回流,节省运行费用。所述缓冲区4内设置污泥槽,槽内设置排泥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混合区(1)、缓冲区(4)和斜管沉淀区(6);/n所述混合区(1)和缓冲区(4)由导流墙(3)隔开;所述导流墙(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布水孔(2),所述导流墙(3)底端与水解酸化池底形成第一污泥回流缝(11);/n所述混合区(1)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潜水搅拌机(15);/n所述缓冲区(4)底部设置污泥槽(13),污泥槽(13)内设置排泥管(12);/n缓冲区(4)和斜管沉淀区(6)由进水墙(5)隔开;/n所述斜管沉淀区(6)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出水槽(7)、斜管填料(16)及污泥斗(9);与进水墙(5)相对的污泥斗(9)侧壁为倾斜面(10);所述倾斜面(10)从与进水墙(5)相对的污泥斗(9)侧壁到进水墙(5)逐渐向下倾斜;所述进水墙(5)的底端与所述倾斜面(10)形成第二污泥回流缝(14);在低于斜管填料(16)的进水墙(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过水孔(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式水解酸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混合区(1)、缓冲区(4)和斜管沉淀区(6);
所述混合区(1)和缓冲区(4)由导流墙(3)隔开;所述导流墙(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布水孔(2),所述导流墙(3)底端与水解酸化池底形成第一污泥回流缝(11);
所述混合区(1)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潜水搅拌机(15);
所述缓冲区(4)底部设置污泥槽(13),污泥槽(13)内设置排泥管(12);
缓冲区(4)和斜管沉淀区(6)由进水墙(5)隔开;
所述斜管沉淀区(6)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出水槽(7)、斜管填料(16)及污泥斗(9);与进水墙(5)相对的污泥斗(9)侧壁为倾斜面(10);所述倾斜面(10)从与进水墙(5)相对的污泥斗(9)侧壁到进水墙(5)逐渐向下倾斜;所述进水墙(5)的底端与所述倾斜面(10)形成第二污泥回流缝(14);在低于斜管填料(16)的进水墙(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过水孔(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晶晶孙杰陈宇邱迪肖唐俊迟娟
申请(专利权)人: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天环境工程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