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外涵道加热的混合排气涡扇发动机推进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航空工业能源动力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外涵道加热的混合排气涡扇发动机推进系统。
技术介绍
现行趋势下,航空动力系统中以布雷顿循环因其高灵活性和可靠性,简单的结构,快速启动和加载而被广泛认为是航空动力的可靠技术。目前,基于布雷顿循环的传统涡扇发动机的性能接近其理论极限。因此,人们已经提出了各种改进的布雷顿循环,以满足特定推力,经济或战斗条件的要求,例如再生循环,再加热循环,分段-中冷循环,预冷循环等等。尽管这些技术中的一些已广泛用于地面燃气涡轮发电厂,但对于涡扇发动机而言,热交换设备的额外重量仍然是阻碍这些应用的关键问题。现行方式中,涡扇发动机现有热力结构的变化仍然是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除此以外,为了改善涡扇发动机的推力特性,研究趋势致力于通过提高尾喷管排气温度来增加推力,主要是通过增加航空煤油的燃烧量来提高排气温度。现有技术中,主燃烧室后的二次注油燃烧存在不稳定燃烧和低燃烧效率等问题,通过增加主燃烧室的航空煤油的燃烧量虽然可以提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外涵道加热的混合涡扇发动机推进系统,包括:/n自风扇(200)至混合器(700)形成一内涵道(159);/n自所述风扇(200)至所述混合器(700)还形成一外涵道(101);/n在所述内涵道(159)上布置有高压压气机(300)和燃烧室(400);/n所述高压气机(300)和所述燃烧室(400)依次连接在所述风扇(200)的下游;/n其中,所述风扇(200)工作时,可自所述进气道(100)吸入外界空气,并由所述高压气机(300)对所述外界空气增压形成第一气体,以使所述第一气体沿所述内涵道(159)流程方向行进;/n其中,部分外界空气可自所述风扇(200)进入所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基于外涵道加热的混合涡扇发动机推进系统,包括:
自风扇(200)至混合器(700)形成一内涵道(159);
自所述风扇(200)至所述混合器(700)还形成一外涵道(101);
在所述内涵道(159)上布置有高压压气机(300)和燃烧室(400);
所述高压气机(300)和所述燃烧室(400)依次连接在所述风扇(200)的下游;
其中,所述风扇(200)工作时,可自所述进气道(100)吸入外界空气,并由所述高压气机(300)对所述外界空气增压形成第一气体,以使所述第一气体沿所述内涵道(159)流程方向行进;
其中,部分外界空气可自所述风扇(200)进入所述外涵道(101),以使该部分外界空气可到达所述混合器(700);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换热器(900);
所述换热器(900)具有第一换热侧和第二换热侧;
所述换热器(900)布置在所述外涵道(101)上,以使所述外界空气可经过所述第一换热侧,并沿所述外涵道(101)流程方向行进;
其中,所述高压气机(300)还将一部分所述第一气体分流至所述换热器(900)的第二换热侧,并用以换热经过所述外涵道(159)的部分所述外界空气;
其中,由所述换热器(900)换热后的第一气体可回流至所述燃烧室(4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外涵道加热的混合涡扇发动机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侧的温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侧的温度;
所述内涵道(159)的温度大于所述外涵道(101)的温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外涵道加热的混合涡扇发动机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涵道(159)包括:
内涵道第二连通部(2),其第一端连通所述风扇(200)出口,其第二端连通至所述高压压气机(300)的入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外涵道加热的混合涡扇发动机推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涵道(159)还包括:
内涵道第四连通部(41),其第一端连通所述高压气机(300)的出口,其第二端连通至所述燃烧室(400)的入口。
技术研发人员:闻洁,孙京川,徐国强,全永凯,董苯思,庄来鹤,王靖,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