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内衬及包装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0011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包装内衬及包装盒,其中,包装内衬包括产品盒和附件盒;产品盒和附件盒之间形成有间隔板;产品盒包括第一底板,第一底板的一侧与间隔板连接,第一底板远离间隔板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侧板和第一顶板,产品盒一端折叠形成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位于第一底板和第一顶板之间,第一底板、第一侧板、第一支撑部和间隔板围合形成产品容置腔;附件盒包括第二底板,第二底板的一侧与间隔板连接,第二底板远离间隔板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二侧板和第二顶板,附件盒内折叠形成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位于第二底板和第二顶板之间,第二底板、第二侧板、第二支撑部和间隔板围合形成附件容置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包装内衬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Packing liner and bo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包装内衬及包装盒
本技术涉及包装
,特别涉及一种包装内衬及包装盒。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现有电子产品不仅是产品本身,还带有很多不同附件,比如网线等,以提高用户的购物体验。在出货时这些产品和附件都要通过包装盒来包装,以便在运输、销售过程中保护。为进一步保证包装内的电子产品的安全和稳定,包装盒内会设计与产品等相配套的包装内衬。包装内衬不仅可用于固定产品于包装盒内的位置,而且在运输过程中还可以起到减震和缓冲的作用。可是,现有一些包装内衬上设计过于简单,只能把产品和附件简单一起放置在包装内衬的容置槽内,在运输的过程中会发生碰撞,容易损坏;或者是一些包装内衬设计结构复杂,组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包装内衬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实现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包装内衬。一种包装内衬,包括产品盒和附件盒,所述产品盒和所述附件盒由同一张平面纸板折叠而成;所述产品盒和所述附件盒之间形成有间隔板;所述产品盒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与所述间隔板连接,所述第一底板远离所述间隔板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侧板和第一顶板,所述产品盒的一端折叠形成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一顶板之间,所述第一底板、第一侧板、第一支撑部和间隔板围合形成产品容置腔;所述附件盒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的一侧与所述间隔板连接,所述第二底板远离所述间隔板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二侧板和第二顶板,所述附件盒内折叠形成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底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之间,所述第二底板、第二侧板、第二支撑部和间隔板围合形成附件容置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间隔板包括相互对折连接的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所述第一折板远离所述第二折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第二折板远离所述第一折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底板连接,所述第一折板、第二折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互相平行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平行于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一折板和第一侧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折板与第二侧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产品定位孔,所述第一顶板对应所述产品定位孔的位置处设置有产品展示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有第三折板、第四折板、第五折板、第六折板和第七折板,所述第三折板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上,所述第三折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四折板的一侧连接、第四折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五折板连接,所述第六折板和第七折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四折板相对的另外两侧上,折叠后所述第三折板、第五折板、第六折板和第七折板均与所述第一底板垂直,所述第四折板抵接于所述第一顶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第三折板、第四折板、第五折板、第六折板和第七折板围合形成配件容置腔,所述第五折板上开设固定孔,所述固定孔连通所述产品容置腔与所述配件容置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设置于沿所述第二底板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底板的长度小于所述间隔板的长度,所述间隔板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有卡持槽,所述产品盒还包括第一卡接板,所述第一卡接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顶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连接,所述附件盒还包括第二卡接板,所述第二卡接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顶板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卡接板和第二卡接板卡接于所述卡持槽内,以使所述第一顶板抵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顶板抵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第二支撑部包括一侧与所述第二底板的连接的第八折板、连接于第八折板另一侧的第九折板和与所述第九折板另一侧连接的第十折板,所述第八折板和第九折板垂直于所述第二底板上,所述第九折板抵接于所述第二顶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产品盒还包括提拉板,所述提拉板通过在所述第一卡接板的中部位置开设通孔形成,所述第二顶板和第二卡接板之间对应所述提拉板的位置开设有提拉孔。一种包装盒,包括外盒和如上述的包装内衬,所述外盒包括盒体和盖设于所述盒体上的盖板,所述盒体朝向所述盖板的一侧开设有装配腔,所述包装内衬安装于所述装配腔内。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包装内衬上设计间隔板来间隔形成有产品盒和附件盒,使产品和附件可以独立放置,不会发生接触,从而保证产品和附件不会损坏;另外,由于包装内衬的产品盒和附件盒由同一张平面纸板折叠而成,可以提高包装内衬组装方便,体积小,占用空间小,运输存储便捷,便于加工,且加工良率高,成本低,结构设计合理、简单。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包装内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包装内衬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包装内衬打开状态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包装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包装内衬;100、产品盒;110、第一底板;120、第一侧板;130、第一顶板;140、第一支撑部;141、第三折板;142、第四折板;143、第五折板;144、第六折板;145、第七折板;146、配件容置腔;147、固定孔;150、产品容置腔;160、第一卡接板;200、附件盒;210、第二底板;220、第二侧板;230、第二顶板;240、第二支撑部;241、第八折板;242、第九折板;243、第十折板;250、附件容置腔;260、第二卡接板;300、间隔板;310、第一折板;320、第二折板;330、卡持槽;400、产品定位孔;500、产品展示孔;600、提拉板;700、提拉孔;20、包装盒;21、外盒;211、盒体;212、盖板;213、装配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根据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包括产品盒和附件盒,所述产品盒和所述附件盒由同一张平面纸板折叠而成;/n所述产品盒和所述附件盒之间形成有间隔板;/n所述产品盒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与所述间隔板连接,所述第一底板远离所述间隔板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侧板和第一顶板,所述产品盒的一端折叠形成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一顶板之间,所述第一底板、第一侧板、第一支撑部和间隔板围合形成产品容置腔;/n所述附件盒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的一侧与所述间隔板连接,所述第二底板远离所述间隔板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二侧板和第二顶板,所述附件盒内折叠形成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底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之间,所述第二底板、第二侧板、第二支撑部和间隔板围合形成附件容置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包括产品盒和附件盒,所述产品盒和所述附件盒由同一张平面纸板折叠而成;
所述产品盒和所述附件盒之间形成有间隔板;
所述产品盒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与所述间隔板连接,所述第一底板远离所述间隔板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一侧板和第一顶板,所述产品盒的一端折叠形成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一顶板之间,所述第一底板、第一侧板、第一支撑部和间隔板围合形成产品容置腔;
所述附件盒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的一侧与所述间隔板连接,所述第二底板远离所述间隔板的一侧依次连接有第二侧板和第二顶板,所述附件盒内折叠形成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底板和所述第二顶板之间,所述第二底板、第二侧板、第二支撑部和间隔板围合形成附件容置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板包括相互对折连接的第一折板和第二折板,所述第一折板远离所述第二折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所述第二折板远离所述第一折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底板连接,所述第一折板、第二折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互相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平行于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一折板和第一侧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二折板与第二侧板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底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产品定位孔,所述第一顶板对应所述产品定位孔的位置处设置有产品展示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有第三折板、第四折板、第五折板、第六折板和第七折板,所述第三折板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上,所述第三折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四折板的一侧连接、第四折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五折板连接,所述第六折板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旻婧
申请(专利权)人:星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