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59985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其包括:雨水收集管、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管的一端连接屋顶排水管或排水沟,雨水收集管的另一端连接有过滤井,过滤井通过给水管连接有沉淀井,沉淀井通过水管连接于雨水收集池,过滤井、沉淀井和雨水收集池均设置在土壤下,雨水收集池包括若干个雨水收集池单元,若干个雨水收集池单元紧密相连形成蜂窝状结构,每个雨水收集池单元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连通形成流水通道,雨水收集池通过给水管连通市政给水网。本发明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雨水收集池堵塞、蓄水容积率低和结构承重能力差的问题。

A kind of urban landscape rainwater reservoir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雨水收集利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雨水回收和再利用的技术。不论是在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等,都将雨水收集和回收利用技术作为缓解水资源压力的重要方法。国外在雨水收集利用方面,主要有三种系统:①雨水集蓄系统;②生态雨水系统;③雨水渗透系统。街道和主干路的雨水流向道路两侧,通过下水道进入蓄水池,也可以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以上系统都比较完善,特别在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国家高度重视,出台相应措施、法规,从政策及经济上鼓励雨水的回收利用。景观雨水主要包括屋顶花园、公园绿化带、城市街道绿化带内雨水的收集,截污,过滤,重新再利用。它不同于传统的处理方式即直接渗入地下或者经市政雨水管道系统直接排入江河,我们的目的是收集净化,雨水留在本土,重新再利用。目前雨水的截污净化系统经常堵塞,后期维护困难,维护成本高,雨水蓄水容器结构形态多采用正方体,结构承重能力较差,为达到一定承载能力往往需要使用更多材质增加厚度,以致同样体积的蓄水池容积率就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其创新地采用正六面体形状的雨水收集池单元,组成蜂窝状结构,这种蜂窝结构强度很高,且在同面积的形状下,其比正方体的雨水收集池单元模块使用材料小,可以有效地解决雨水收集池蓄水容积率低和结构承重能力差的问题,同时还设置了过滤井,在过滤井内安装了提篮,可以解决雨水收集池堵塞的问题,降低维成本。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其包括:雨水收集管、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管的一端连接屋顶排水管或排水沟,雨水收集管的另一端连接有过滤井,过滤井通过给水管连接有沉淀井,沉淀井通过水管连接于雨水收集池,过滤井、沉淀井和雨水收集池均设置在土壤下,雨水收集池包括若干个雨水收集池单元,若干个雨水收集池单元紧密相连形成蜂窝状结构,每个雨水收集池单元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连通形成流水通道,雨水收集池通过给水管连通市政给水网。进一步地,上述雨水收集池单元为正六面体形状。进一步地,上述雨水收集池单元的材质为PP材料。进一步地,上述每个所述雨水收集池单元上分别设置有池盖,所述池盖上开设有至少一第二通孔。进一步地,上述池盖底部设置有滤网,滤网为尼龙滤网。进一步地,上述雨水收集池设置在小区绿化带,所述雨水收集池上方依次设置有过滤层和土壤层,所述土壤层上种植有植物。进一步地,上述过滤层包括细沙层和碎石层,所述细沙层位于所述碎石层的上方。进一步地,上述雨水收集池与土壤接触面之间设置有防渗水土工布。进一步地,上述雨水收集池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溢流孔,所述溢流孔上安装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管壁设有孔洞。进一步地,上述过滤井内设置有提篮,所述提篮为网状提篮。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中,其创新地采用正六面体形状的雨水收集池单元,组成蜂窝状结构,这种蜂窝结构强度很高,且在同面积的形状下,其比正方体的雨水收集池单元模块使用材料小,可以有效地解决雨水收集池蓄水容积率低和结构承重能力差的问题,同时还设置了过滤井,在过滤井内安装了提篮,可以解决雨水收集池堵塞的问题,降低维成本,具体为,雨水收集管将屋顶排水管或排水沟的雨水汇集到过滤井,并通过提篮对雨水进行初步的过滤后输送到沉淀井中,过滤后的雨水在沉淀井内再进行絮凝、过滤、杀菌、消毒的处理后输送到雨水收集池,通过给水管连通市政给水网,对回收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洗,厕所冲洗等方面,还可补充地下水资源,削减城市洪峰流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因此,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采用正六面体形状的雨水收集池单元,组成蜂窝状结构,这种蜂窝结构强度很高,且在同面积的形状下,其比正方体的雨水收集池单元模块使用材料小,可以有效地解决雨水收集池蓄水容积率低和结构承重能力差的问题,同时还设置了过滤井,在过滤井内安装了提篮,可以解决雨水收集池堵塞的问题,降低维成本。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中雨水收集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中雨水收集池单元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中池盖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4,图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雨水收集管1、雨水收集池2,雨水收集管1的一端连接屋顶排水管或排水沟,雨水收集管1的另一端连接有过滤井3,过滤井3通过给水管连接有沉淀井6,沉淀井6通过水管连接于雨水收集池2,过滤井3和雨水收集池2均设置在土壤下,雨水收集池2包括若干个雨水收集池单元21,若干个雨水收集池单元21紧密相连形成蜂窝状结构,每个雨水收集池单元2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通孔211,第一通孔211连通形成流水通道,雨水收集池2通过给水管连通市政给水网。具体的,参见图1至图4,雨水收集池2设置在小区绿化带,雨水收集池2上方依次设置有过滤层4和土壤层5,土壤层5上种植有植物。具体的,参见图1至图4,过滤层4包括细沙层41和碎石层42,细沙层41位于碎石层42的上方。具体的,参见图1至图4,雨水收集池2与土壤接触面之间设置有防渗水土工布。具体的,参见图1至图4,过滤井3内设置有提篮,提篮为网状提篮。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中,其创新地采用正六面体形状的雨水收集池单元,组成蜂窝状结构,这种蜂窝结构强度很高,且在同面积的形状下,其比正方体的雨水收集池单元模块使用材料小,可以有效地解决雨水收集池蓄水容积率低和结构承重能力差的问题,同时还设置了过滤井,且在每个进出水口都安装有过滤网,在过滤井内安装了提篮,可以解决雨水收集池堵塞的问题,降低维成本,具体为,雨水收集管将屋顶排水管或排水沟的雨水汇集到过滤井,并通过提篮对雨水进行初步的过滤后输送到沉淀井中,过滤后的雨水在沉淀井内再进行絮凝、过滤、杀菌、消毒的处理后输送到雨水收集池,通过给水管连通市政给水网,对回收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洗,厕所冲洗等方面,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管(1)、雨水收集池(2),所述雨水收集管(1)的一端连接屋顶排水管或排水沟,所述雨水收集管(1)的另一端连接有过滤井(3),所述过滤井(3)通过给水管连接有沉淀井(6),所述沉淀井(6)通过水管连接于所述雨水收集池(2),所述过滤井(3)、所述沉淀井(6)和所述雨水收集池(2)均设置在土壤下,所述雨水收集池(2)包括若干个雨水收集池单元(21),所述若干个雨水收集池单元(21)紧密相连形成蜂窝状结构,所述每个雨水收集池单元(2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一通孔(211)连通形成流水通道,所述雨水收集池(2)通过给水管连通市政给水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管(1)、雨水收集池(2),所述雨水收集管(1)的一端连接屋顶排水管或排水沟,所述雨水收集管(1)的另一端连接有过滤井(3),所述过滤井(3)通过给水管连接有沉淀井(6),所述沉淀井(6)通过水管连接于所述雨水收集池(2),所述过滤井(3)、所述沉淀井(6)和所述雨水收集池(2)均设置在土壤下,所述雨水收集池(2)包括若干个雨水收集池单元(21),所述若干个雨水收集池单元(21)紧密相连形成蜂窝状结构,所述每个雨水收集池单元(2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一通孔(211)连通形成流水通道,所述雨水收集池(2)通过给水管连通市政给水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池单元(21)为正六面体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池单元(21)的材质为PP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景观雨水蓄水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雨水收集池单元(21)上分别设置有池盖(212),所述池盖(212)上开设有至少一第二通孔(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启洋陈伟杰方坤斌邹耀林尚立策樊秋瑾赵建军梁霄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金螳螂园林绿化景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