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双显示屏幕的智能终端,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一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连接部;第一壳体包括形成第一壳体一表面的第一全面屏幕;第二壳体包括形成第二壳体一表面的第二全面屏幕;当处于单屏模式时,第二壳体收容于第一壳体下方,第二全面屏幕收容于第一全面屏幕下方;当处于双屏模式时,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展开,使得第一全面屏幕与第二全面屏幕邻接形成一显示屏幕,并在其邻接处形成像素点的无缝对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单屏、双屏等多种工作模式,既能实现双显示屏幕的无缝对接,达到双显示屏幕的完整显示效果,又能实现双显示屏幕的合并或分离,实现双显示屏幕的单独使用。
An intelligent terminal with dual display scree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一种具有双显示屏幕的智能终端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显示屏幕的智能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具有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终端得以迅速普及,并成为深入至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终端产品。如今,用户不仅仅关注智能终端的功能,也越来也注重对智能终端的操作体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超极本电脑、视频播放器、电纸书和手持游戏机等智能终端,其款式主要有直板式、滑盖式和、折叠式等,它们的屏幕尺寸主要是7cm至38cm(3-15英寸),对于上述每一款产品,屏幕太小则观赏效果差,屏幕太大又不方便携带,用户希望有更大的屏幕浏览网页、观看图片和视频,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双屏幕的智能终端。目前市场上的双屏手机和移动电脑,折叠后方便携带,打开屏幕水平对放时,两块屏幕能协同显示一个图像。但是,在两块屏幕中间都有屏幕的两个外壳边框,这样就不能达到双屏幕显示一个图像的完整效果;而且,现有的双屏幕手机和移动电脑,左右两部分是通过可转动的链接固定的,即,它们不能分离双屏单独使用。专利CN200520038155.0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屏幕结构的笔记本电脑,该笔记本电脑的两块屏幕能做360°旋转,实现双屏幕对接,但是图像中间还是有一条空白细缝,其图像显示不具备完整性,这种硬碰硬的对接方式很容易损害屏幕,而且它的两块屏幕对接的外壳边框条是一块圆弧形塑料板,这对塑料板伴随对接操作而自动打开,其长度和整机一样,这种帘布边框模式的塑料板没有和主机体紧密配合,携带和操作都很容易损害屏幕,屏幕寿命较短不具有实用性;而且,这款双屏幕笔记本电脑的两块屏幕不能分离,整体质量较重不便携带。专利CN200810101707.6公开了一种双屏幕笔记本电脑,它是在笔记本电脑的主机体后边中间位置设置一个转轴,该转轴两端分别设置一个转轴连接两块显示器,这种单轴旋转方式同时连接两个显示器,其稳定性较差;美国专利公开号US D630206S1公开了一款双屏幕笔记本电脑,它是在显示器右边缘上设置一对转轴连接第二块显示器,向内折叠便于携带,向外打开实现双屏幕对接;美国专利公开号US8203832B2和美国专利申请号US20040051679A1两个专利公开两款相似的双屏幕笔记本电脑,这两款电脑都是在显示器顶部设置转轴连接第二块显示器,向内折叠便于携带,向上打开实现双屏幕对接,上述国内外专利公开的四款双屏幕笔记本电脑,都能实现双屏幕对接,但是它们的共同缺点是:双屏幕对接状态时,屏幕不能实现完美的无缝对接,两块屏幕的图像中间都有两条显示器外壳边框,双屏幕显示一个图像时其图像不完整,一个主机体配置两块显示器,质量较重不方便携带,且成本较高,它们的显示器和主机体也不能分离单独携带和使用。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120218191A1公开一款双屏幕平板电脑,它是在普通平板电脑的背面设置一块屏幕构成正反面的双屏幕平板电脑,这种双屏幕结构既不能拼接显示又不能分离使用;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110209102A1公开一款双屏幕平板电脑、美国专利公开号US D631043S1公开一款双屏幕平板电脑,上述平板电脑是由两块触摸屏组成,两块屏幕可以向内折叠,也可以向外打开平放,它们的共同缺陷是:双屏幕显示一个图像时中间有很宽的边框,双屏幕不能无缝显示一个图像,双屏幕两部分不能360°旋转,也不能分离单独使用。综上所述,现有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和超极本电脑、视频播放器、电纸书等智能终端,它们的主机、屏幕和边框都是固定的,其中尺寸小的携带方便,但是屏幕太小影响观看效果,相对尺寸更大的其观赏效果好点,但是又不方便携带,虽然在市场、技术和专利领域中出现了双屏幕的手机和移动电脑,综合上述分析得知,它们的质量、寿命、成本和图像效果都不理想,对于智能手机和移动电脑等智能终端,人们总希望有更大的屏幕浏览网页观看图片和视频,又要保持携带方便的特点,还希望节约成本。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双显示屏幕的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包括: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形成所述第一壳体一表面的第一全面屏幕;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形成所述第二壳体一表面的第二全面屏幕;当所述智能终端处于单屏模式时,所述第二壳体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下方,所述第二全面屏幕收容于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下方;当所述智能终端处于双屏模式时,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展开,使得所述第一全面屏幕、第二全面屏幕组合形成为一完整的显示屏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双屏组合模式、双屏单独模式、双屏分离模块、单屏模式等四种工作模式,根据需要,为用户提供不同的视觉效果及操作体验;本专利技术的两块显示屏幕能够实现无缝对接,达到双显示屏幕两倍面积的观赏图像视频的完整效果;本专利技术在显示屏幕对接时,不对显示屏幕造成损伤,耐用、节约、环保;本专利技术能够在单屏模式下,或双屏分离后成为小巧一半的终端设备,更加方便单独携带和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显示屏幕的智能终端。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双显示屏幕的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包括: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形成所述第一壳体一表面的第一全面屏幕;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形成所述第二壳体一表面的第二全面屏幕;当所述智能终端处于单屏模式时,所述第二壳体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下方,所述第二全面屏幕收容于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下方;当所述智能终端处于双屏模式时,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展开,使得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邻接形成一显示屏幕,并在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的邻接处形成像素点的无缝对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相向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部为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一侧的转轴,所述第二壳体沿所述转轴旋转,使得所述第一全面屏幕、第二全面屏幕组合形成为一完整的显示屏幕。优选地,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同向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部为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推拉杆件,所述第二壳体由所述推拉杆件推出,使得所述第一全面屏幕、第二全面屏幕组合形成为一完整的显示屏幕。优选地,当所述智能终端处于双屏模式时,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错位展开,使得所述第一全面屏幕、第二全面屏幕分别形成为两个单独的显示屏幕。优选地,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均为触摸屏幕。优选地,所述智能终端还包括:第一处理器;所述第一处理器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电性耦接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根据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被输入的指令控制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的显示画面,使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的显示画面相同或不同。优选地,所述智能终端还包括:第二处理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双显示屏幕的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n所述智能终端包括: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连接部;/n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形成所述第一壳体一表面的第一全面屏幕;/n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形成所述第二壳体一表面的第二全面屏幕;/n当所述智能终端处于单屏模式时,所述第二壳体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下方,所述第二全面屏幕收容于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下方;/n当所述智能终端处于双屏模式时,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展开,使得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邻接形成一显示屏幕,并在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的邻接处形成像素点的无缝对接。/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一种具有双显示屏幕的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终端包括: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连接部;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形成所述第一壳体一表面的第一全面屏幕;
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形成所述第二壳体一表面的第二全面屏幕;
当所述智能终端处于单屏模式时,所述第二壳体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下方,所述第二全面屏幕收容于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下方;
当所述智能终端处于双屏模式时,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展开,使得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邻接形成一显示屏幕,并在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的邻接处形成像素点的无缝对接。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相向设置。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部为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一侧的转轴,所述第二壳体沿所述转轴旋转,使得所述第一全面屏幕、第二全面屏幕组合形成为一完整的显示屏幕。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全面屏幕与所述第二全面屏幕同向设置。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部为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推拉杆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洋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传音通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