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蛇形全向救助装置,包括第一作用件、第二作用件和调节件;所述第一作用件包括第一杆体、钩状结构以及防脱结构;所述调节件内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腔体的另一端为设置在所述调节件上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径宽值大于所述第一杆体的径宽值并小于所述防脱结构的径宽值;所述第二作用件包括第二杆体,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调节件的开口端,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端呈弧形弯折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高度及内部作业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方便、快捷地对卡住模具的材料进行排除,提高设备作业效率。
A serpentine omnidirectional rescu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蛇形全向救助装置
本技术属于故障排除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蛇形全向救助装置。
技术介绍
在某些新型材料的生产过来程中,例如人造石,为确保产品的密度、不含气泡,该类型生产设备的工作状态在真空或接近真空、并且伴随高频震动、冲压的模式下进行。目前市面在售的该类型设备一般采用内、外两层的罩式嵌套结构,外层罩式结构起到保护、隔音、密封的作用,内层结构主要通过高频电机联动油缸实施震动、冲击压板做功。因工作方式为实施高频震动、冲压模式下对材料进行定型,材料受震压情况下从包裹不严的压板与模具缝隙中溢出,造成压板卡住模具,无法自动分离。而内部结构油缸行程又不足以将模具完全顶出外层罩式结构的底部边缘,如果将设备整体抬升到高处进行脱卡故障排除,因模具加上材料整体的重量太大,模具坠落时会砸坏设备、模具以及模具内部的样品。所以只能把设备抬升到尽可能低的高度下进行故障排除,这种情况下,因设备为罩式双层嵌套结构,高度及内部可作业空间有限,故障排除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蛇形全向救助装置,能够在高度及内部作业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方便、快捷地对卡住的模具及材料进行排除,提高设备作业效率。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蛇形全向救助装置,包括:第一作用件,所述第一作用件包括第一杆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杆体一端的钩状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杆体另一端的防脱结构;所述钩状结构的最大径宽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杆体的径宽值,所述第一杆体的径宽值小于所述防脱结构的径宽值;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内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腔体的另一端为设置在所述调节件上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径宽值大于所述第一杆体的径宽值并小于所述防脱结构的径宽值;第二作用件,所述第二作用件包括第二杆体,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调节件的开口端,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端呈弧形弯折设置。作为优选,所述钩状结构设置呈鹅颈状。作为优选,所述防脱结构为一圆柱体,所述第一杆体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防脱结构的端部或与所述防脱结构一体式结构成型。作为优选,所述钩状结构与所述第一杆体为一体式结构成型。作为优选,所述防脱结构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形状一致,所述防脱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作用件螺纹连接所述调节件。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杆体连接所述调节件时抵接所述防脱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杆体与所述调节件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顶紧所述第一作用件的凸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中,设置有第一作用件和第二作用件,并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作用件和第二作用件的调节件;第一作用件上设置有钩头,用于对被卡住的模具或材料进行勾拉,第二作用件上则设置有弧形弯折,当对双层冲压设备进行故障排除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对第一作用件的钩头结构和第二作用件的弧形弯折进行相互间的不同的夹角调节,以实现多种角度的故障排除操作,有效地解决了在有限空间内直线作业不便条件下的故障排除,提高了作业效率;而且整个装置结构简单、调节灵活、使用安全、制作成本低,便于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作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作用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作用件,11-第一杆体,12-钩状结构,13-防脱结构,2-调节件,21-通孔,3-第二作用件,31-第二杆体,32-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蛇形全向救助装置,主要包括第一作用件1、调节件2以及第二作用件3。所述第一作用件1包括第一杆体11、设置在所述第一杆体11一端的钩状结构1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杆体11另一端的防脱结构13。具体地,所述钩状结构12设置呈鹅颈状,可以同时用作勾拉和撬顶的作用。所述钩状结构12的最大径宽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杆体11的径宽值,所述第一杆体11的径宽值小于所述防脱结构13的径宽值。所述防脱结构13为一圆柱体,所述第一杆体11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防脱结构13的端部;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杆体11与所述防脱结构13为一体式结构成型,所述钩状结构12与所述第一杆体11亦为一体式结构成型,以优化整个第一作用,1的受力结构,同时有效降低第一作用件1的生产成本。此外,所述调节件2内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腔体的另一端为设置在所述调节件2上的通孔21,所述通孔21的径宽值大于所述第一杆体11的径宽值并小于所述防脱结构13的径宽值;使用时将所述调节件2往所述钩状结构12的一端套入在所述第一作用件1上即可,使用方便快捷。其中,所述防脱结构13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形状一致,所述防脱结构13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作用件3包括第二杆体31,所述第二杆体31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调节件2的开口端,所述第二杆体31的另一端呈弧形弯折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作用件3为螺纹连接所述调节件2;并且所述第二杆体31连接所述调节件2时可旋拧至抵接所述防脱结构13,从而顶紧所述第一作用件1。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杆体31与所述调节件2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顶紧所述第一作用件1的凸起32。在使用过程中,先将第一作用件1、调节件2和第二作用件3进行初步连接,然后旋拧第二作用件3与调节件2以对第一作用件1进行预拧紧,当发现需要调整角度时,松开第二作用件3并转动第一作用件1与调节件2的相对转动幅度,然后再行拧紧即可。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蛇形全向救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作用件,所述第一作用件包括第一杆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杆体一端的钩状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杆体另一端的防脱结构;所述钩状结构的最大径宽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杆体的径宽值,所述第一杆体的径宽值小于所述防脱结构的径宽值;/n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内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腔体的另一端为设置在所述调节件上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径宽值大于所述第一杆体的径宽值并小于所述防脱结构的径宽值;/n第二作用件,所述第二作用件包括第二杆体,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调节件的开口端,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端呈弧形弯折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蛇形全向救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作用件,所述第一作用件包括第一杆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杆体一端的钩状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杆体另一端的防脱结构;所述钩状结构的最大径宽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杆体的径宽值,所述第一杆体的径宽值小于所述防脱结构的径宽值;
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内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腔体的另一端为设置在所述调节件上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径宽值大于所述第一杆体的径宽值并小于所述防脱结构的径宽值;
第二作用件,所述第二作用件包括第二杆体,所述第二杆体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调节件的开口端,所述第二杆体的另一端呈弧形弯折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蛇形全向救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钩状结构设置呈鹅颈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蛇形全向救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杨高,雷翅,徐海军,张占松,李浩辉,马庆阳,张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原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