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9233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车载充电装置,以解决散热效果不佳问题。该方法包括:充电主体、充电接口以及N个散热单元,N为大于零的整数;充电接口设置于充电主体的第一侧,N个散热单元分布在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第一侧分别与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相连。在本实施例中,在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分布有N个散热单元,散热单元与外界环境接触进行热交换,增大充电主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面积,从而增大了与外界环境对流散热的面积,提高散热效果。

A vehicle charg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车载充电装置通常指通过车辆的电瓶供电的充电装置,外部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可通过车载供电装置充电,为用户提供方便。在车载充电装置在充电过程中容易发热,长时间的使用,较高的问题容易导致车载充电装置内电路以及元器件的性能下降,甚至会导致电路和元器件烧坏,从而导致车载充电装置失效,无法提供充电。目前,为实现对车载充电装置的散热,一般采用的是在车载充电装置侧面开孔,使车载充电装置内部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内部散热。然而,通过开孔实现散热的方式,内部电路和元器件容易受外界干扰,且即使通过开孔进行散热,但整个车载充电装置与外界空气接触的对流换热面积较小,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充电装置,以解决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充电主体、充电接口以及N个散热单元,所述N为大于零的整数;所述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充电主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主体、充电接口以及N个散热单元,所述N为大于零的整数;/n所述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充电主体的第一侧,所述N个散热单元分布在所述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侧分别与所述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主体、充电接口以及N个散热单元,所述N为大于零的整数;
所述充电接口设置于所述充电主体的第一侧,所述N个散热单元分布在所述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侧分别与所述充电主体的相对两侧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单元为翅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散热单元中M个散热单元间隔分布于所述充电主体的第二侧,P个散热单元间隔分布于所述充电主体的与所述第二侧相对的第三侧,M为大于零的整数,P为大于零的整数,所述M和所述P的和为所述N。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散热单元包括第一散热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一侧的m个散热单元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与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的n个散热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单元为所述M个散热单元中处于中心位置,且高度最大的散热单元,m为大于零的整数,n为大于零的整数,所述m、所述n和所述第一散热单元的数量之和为所述M;
所述m个散热单元沿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到第三散热单元的第一方向,高度依次递减,所述n个散热单元沿从所述第一散热单元到第四散热单元的第二方向,高度依次递减,所述第三散热单元为所述m个散热单元中的一个,所述第四散热单元为所述n个散热单元中的一个;
所述P个散热单元包括第二散热单元、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一侧的s个散热单元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与一侧相对的另一侧的t个散热单元,其中,所述第二散热单元为所述P个散热单元中处于中心位置,且高度最大的散热单元,s为大于零的整数,t为大于零的整数,所述s、所述t和所述第二散热单元的数量之和为所述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方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