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驮背车及其底架组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8673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驮背车及其底架组成,所述底架组成包括两个端部底架和位于两所述端部底架之间的托底架,所述托底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所述端部底架,所述托底架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端部底架的上表面,所述托底架中部设有空腔,驮背车的托盘底部能够穿过所述空腔伸到所述托底架下方。通过设置托底架和在托底架中部设置供托盘底部穿过的空腔,可以提升驮背车车体的整体性。

A kind of piggyback car and its underframe compos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驮背车及其底架组成
本专利技术涉及驮背运输
,特别是涉及一种驮背车及其底架组成。
技术介绍
驮背运输是指公路货车或半挂车等公路车辆装载货物后在始发地火车站自行开上驮背车,并通过铁路完成长距离运输,在到达目的地火车站后,公路车辆可自行开下驮背车并驶往最终目的地的一种便捷运输方式。现有的驮背车的车体包括端部底架和可与之分离的托盘,在装卸货时,将托盘自端部底架分离出来,以方便公路车辆的开上、开下,在装卸货完成后,将托盘安装于端部底架。这种结构的车体整体性不好。有鉴于此,提升驮背车的车体的整体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驮背车的底架组成,所述底架组成包括两个端部底架和位于两所述端部底架之间的托底架,所述托底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所述端部底架,所述托底架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端部底架的上表面,所述托底架中部设有空腔,驮背车的托盘底部能够穿过所述空腔伸到所述托底架下方。通过设置托底架和在托底架中部设置供托盘底部穿过的空腔,可以提升驮背车车体的整体性。可选的,所述端部底架包括端部底架本体和支撑凸块,所述支撑凸块固定在所述端部底架本体的上表面,所述托盘安装于所述底架组成的状态下,所述支撑凸块伸入所述托盘的端部连接钩的钩口、以其上表面接触和向上支撑所述托盘。可选的,所述托盘安装于所述底架组成的状态下,所述支撑凸块的外侧面与所述端部连接钩的钩头的内侧面接触。可选的,所述支撑凸块的外侧面为上侧相对下侧向内倾斜的斜面,以与所述钩头的上侧相对下侧向内倾斜的内侧面贴合。可选的,所述端部底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由所述端部底架本体的内侧向内下方延伸形成,所述托盘安装于所述底架组成的状态下,所述支撑部的内侧面与所述托盘的外侧面接触。可选的,所述支撑部的内侧面为上侧相对下侧向外倾斜的斜面,以与所述托盘的上侧相对下侧向外倾斜的外侧面贴合。可选的,每个所述端部底架设有两个所述支撑凸块和两个所述支撑部,两所述支撑凸块沿横向间隔布置,两所述支撑部沿横向间隔布置。可选的,所述支撑部的内侧面和所述支撑凸块的外侧面均设有磨耗板。可选的,所述托底架包括两根侧梁,两所述侧梁沿纵向延伸并沿横向间隔布置,两所述侧梁之间的间隔区域为所述空腔。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驮背车,所述驮背车包括托盘和底架组成,所述底架组成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底架组成。由于上述底架组成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括上述底架组成的驮背车也必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底架组成一种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驮背车的托盘的主视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图5为托盘安装于底架组成的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端部底架,11端部底架本体,12支撑凸块,13支撑部,14磨耗板;2托底架,21侧梁,22空腔;3托盘,31端部连接钩,311钩头;4转向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以驮背车的车体的宽度方向为横向,以驮背车的车体的长度方向为纵向,沿纵向,靠近车体中心的位置为内,远离车体中心的位置为外。如图1所示,该底架组成包括两个端部底架1。两个端部底架1沿纵向间隔布置。如图5所述,应用状态下,两个端部底架1分别支撑在两个转向架4上。如图1所示,该底架组成还包括托底架2,托底架2位于两个端部底架1之间,托底架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端部底架1,具体可以焊接固定,托底架2的上表面低于端部底架1的上表面,托底架2中部设置空腔22。如图5所示,驮背车的托盘3安装于底架组成的状态下,托盘3的底部穿过空腔22伸到托底架2下方。通过设置托底架2和在托底架2中部设置供托盘3底部穿过的空腔22,可以提升驮背车车体的整体性。具体的,如图1所示,端部底架1包括端部底架本体11,端部底架本体11是由横梁、纵梁、枕梁等组成的框架结构,端部底架本体11的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在此不再展开描述。具体的,如图2所示,托底架2包括两根侧梁21,两根侧梁21沿纵向延伸并沿横向间隔布置,两根侧梁21之间的间隔区域为上述空腔22。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端部底架1还包括支撑凸块12,支撑凸块12固定在端部底架本体11的上表面。如图3所示,托盘3设有端部连接钩31,端部连接钩31的钩口朝下。如图5所示,托盘3安装于底架组成的状态下,支撑凸块12伸入端部连接钩31的钩口,支撑凸块12的上表面与托盘3接触并向上支撑托盘3。这种连接结构可靠性高,并且便于托盘3与底架组成的安装和分离。具体的方案中,如图2所示,每个端部底架1包括两个支撑凸块12,两个支撑凸块12沿横向间隔布置,如图4所示,托盘3的每个端部设有两个端部连接钩31,两个端部连接钩31沿横向间隔布置,安装状态下,端部连接钩31与支撑凸块12一一对应连接。优选的,如图5所示,托盘3安装于底架组成的状态下,支撑凸块12的外侧面与端部连接钩31的钩头311的内侧面接触,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托盘3与底架组成的连接可靠性。优选的,如图1所示,支撑凸块12的外侧面为上侧相对下侧向内倾斜的斜面,如图3所示,钩头311的内侧面也为上侧相对下侧向内倾斜的斜面,两个斜面的斜度一致。如图5所示,托盘3安装于底架组成的状态下,支撑凸块12的外侧面与钩头311的内侧面贴合,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托盘3与底架组成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升车体的整体性,另外,能够对托盘3起到导向作用,便于托盘3与底架组成的安装。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端部底架1还包括支撑部13,支撑部13由端部底架本体11的内侧向内下方延伸形成。如图5所示,托盘3安装于底架组成的状态下,支撑部13的内侧面与托盘3的外侧面接触,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托盘3与底架组成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升车体的整体性。优选的,如图1所示,支撑部13的内侧面为上侧相对下侧向外倾斜的斜面,如图3所示,托盘3的外侧面也为上侧相对下侧向外倾斜的斜面,两个斜面的斜度一致。如图5所示,托盘3安装于底架组成的状态下,支撑部13的内侧面与托盘3的外侧面贴合,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托盘3与底架组成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升车体的整体性,另外,能够对托盘3起到导向作用,便于托盘3与底架组成的安装。具体的方案中,如图2所示,每个端部底架1设有两个支撑部13,两个支撑部13沿横向间隔布置。如图1所示,托底架2的侧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端部底架1的支撑部13的下端。具体的方案中,支撑部13的内侧面和支撑凸块12的外侧面均设有磨耗板14。以上对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驮背车及其底架组成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驮背车的底架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组成包括两个端部底架(1)和位于两所述端部底架(1)之间的托底架(2),所述托底架(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所述端部底架(1),所述托底架(2)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端部底架(1)的上表面,所述托底架(2)中部设有空腔(22),驮背车的托盘(3)底部能够穿过所述空腔(22)伸到所述托底架(2)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驮背车的底架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组成包括两个端部底架(1)和位于两所述端部底架(1)之间的托底架(2),所述托底架(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所述端部底架(1),所述托底架(2)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端部底架(1)的上表面,所述托底架(2)中部设有空腔(22),驮背车的托盘(3)底部能够穿过所述空腔(22)伸到所述托底架(2)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底架(1)包括端部底架本体(11)和支撑凸块(12),所述支撑凸块(12)固定在所述端部底架本体(11)的上表面,所述托盘(3)安装于所述底架组成的状态下,所述支撑凸块(12)伸入所述托盘(3)的端部连接钩(31)的钩口、以其上表面接触和向上支撑所述托盘(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架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3)安装于所述底架组成的状态下,所述支撑凸块(12)的外侧面与所述端部连接钩(31)的钩头(311)的内侧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架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块(12)的外侧面为上侧相对下侧向内倾斜的斜面,以与所述钩头(311)的上侧相对下侧向内倾斜的内侧面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架组成,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振国沈彩瑜郑和平吴荣坤赵玉叶袁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