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变压器上的冷却降温结构,包括:散热壳,其可拆卸设置于变压器的外壳体上,散热壳的截面被设置为冂字型;散热壳包括:骨架,其边缘设置有与外壳体相配合的密封层,骨架的顶部开设有一入口,骨架靠近底部两侧相对开设有两个出口,骨架内壁上均布设置有多个沿预设方向倾斜预设角度的挡板,骨架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向内收缩的收缩安装部,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冷却降温结构对变压器降温效果好、速度快,拆装方便、适应性强。
A cooling structure applied to transform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变压器上的冷却降温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却降温结构。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变压器上的冷却降温结构。
技术介绍
节能型配电变压器是指配电系统中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变换交流电压和电流而传输交流的一种静止电器,现在的油浸式节能型配电变压器由于本身的电压负荷较高,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致使油液温度升高,由于油液热传导效率较低,使得节能型配电变压器的运行受到影响,现在大部分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外侧保护壳没有采取隔热措施,导致在受到阳光照射时,内部的油液温度更高,部分专利中在变压器外设置了降温结构,例如公开号为:CN206893394U,一种适用于变压器的冷却装置,其内公开了变压器箱、变压器本体、导热棒、冷却管和排气扇等降温结构;公开号为:CN105609262B,一种可水冷降温的变压器,其内公开了集水槽,自吸泵、吸水管等结构,但上述专利降温效果差、速度慢且为不可拆卸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变压器上的冷却降温结构,包括:散热壳,其可拆卸设置于变压器的外壳体上,所述散热壳的截面被设置为冂字型;所述散热壳包括:骨架,其边缘设置有与所述外壳体相配合的密封层,所述骨架的顶部开设有一入口,所述骨架靠近底部两侧相对开设有两个出口,所述骨架内壁上均布设置有多个沿预设方向倾斜预设角度的挡板,所述骨架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向内收缩的收缩安装部,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br>所述外壳体被设置为由表层和内层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表层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挡板相配合的矩形内凹槽,所述外壳体靠近底部两侧开设有多个与所述通孔相配合的螺纹孔,以分别通过螺钉穿过所述通孔后将所述散热壳锁紧在螺纹孔内;其中,所述挡板与所述矩形内凹槽之间为间隙设置,以在两者之间构成冷却流道。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外壳体内还均匀开设有多个圆形空腔以及多个矩形空腔,所述圆形空腔位于两所述矩形内凹槽之间,所述矩形空腔位于所述外壳体底部。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挡板向硅油冷却液流动方向偏转,所述挡板与所述骨架之间的锐角夹角被设置为36°-42°。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变压器本体的外壳体上可拆卸设置有散热壳,其主要目的在于,当变压器的工作温度过高需要辅助降温时,将散热壳直接安装在外壳体上,再通过散热壳的入口向其内通入冷却风或者冷却液,通过冷却液和冷却风与外壳体的快速热交换,使外壳体以及变压器本体的温度降低,即可实现高效、急速降温;而当外壳体散热后温度降低至一定数值或者变压器不需要连续工作时,便可以将散热壳拆下,外壳体便可以利用自身的散热结构进行散热,从而使本专利设置的散热结构能够在不同工况环境下进行适应性选择使用,避免现有的散热结构直接包裹固定设置在变压器的外壳体上,其本身就阻碍了外壳体自主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交换的途径,故本专利采用的散热结构根据实用性与适应性。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变压器外壳体与散热壳的连接结构图;图2示出了图1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种应用于变压器上的冷却降温结构的一种实现形式,其中包括:散热壳1,其可拆卸设置于变压器的外壳体2上,所述散热壳的截面被设置为冂字型;所述散热壳1包括:骨架3,其边缘设置有与所述外壳体2相配合的密封层(未示出),所述骨架的顶部开设有一入口4,所述骨架3靠近底部两侧相对开设有两个出口5,所述骨架3内壁上均布设置有多个沿预设方向倾斜预设角度的挡板6,所述骨架3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向内收缩的收缩安装部7,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8;所述外壳体2被设置为由表层9和内层10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表层9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挡板6相配合的矩形内凹槽11,所述外壳体靠近底部两侧开设有多个与所述通孔相配合的螺纹孔12,以分别通过螺钉13穿过所述通孔后将所述散热壳锁紧在螺纹孔内;其中,所述挡板与所述矩形内凹槽之间为间隙设置,以在两者之间构成冷却流道。散热壳在变压器上使用原理为:当利用温度计检测到变压器外壳体上的温度过高或者变压器需要连续工作会产生高温高热影响变压器的正常工作时,由于变压器为密封结构,其产生的热量只能通过外壳体向外散失,而如果变压器内的温度太高,此时外壳体2又不能及时且有效的将温度散失,则需要外加散热壳对变压器进行辅助快速散热,安装散热壳1时,通过多个螺钉13分别从变压器外壳体2的两侧交替拧紧在变压器外壳体2的螺纹孔12内,便实现散热壳的稳定固定,由于散热壳1的边缘上设置有密封层(未示出),故当其固定好之后,散热壳1与外壳体2之间相当于构成了封闭空腔的效果,此时在散热壳的入口位置处安装一个轴流风机向散热壳内进行吹气,通过出口将高温空气排出,从而形成气体流动通路,加快封闭空腔内的空气流动,提高热交换速率与效率,从而使外壳体快速降温,加大变压器主体与外壳体之间的温度差,从而提高两者之间热交换速度,或者另一种方式为,在散热壳的入口位置处安装一个水泵,其向散热壳内通入硅油冷却液,通过出口将热交换后的高温油排出,形成一个液体流动通路,使外壳体上的热量能够快速的传递至硅油冷却液被带走,提高散热效率。换热后的高温油从出口流出后还可以利用出液管将其回收至蓄油池中,待其冷却至室温后,又可以利用进液管连通至入口内,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外壳体上设置的多个矩形内凹槽11,以及在散热壳骨架内设置的挡板6,其主要对进入的气流和流体进行导向作用,当外部的冷空气或者硅油冷却液通入后,利用挡板的阻挡和扰流效果,在挡板的底部与矩形内凹槽之间的位置会形成漩涡,从而使经过一区域的冷物质不断回流,使冷物质不断的向矩形槽流进和流出,大大延长了冷物质与外壳体的接触时间、增加冷物质与外壳体的接触面积,从而热交换更充分,降温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外壳体内还均匀开设有多个圆形空腔14以及多个矩形空腔15,所述圆形空腔位于两所述矩形内凹槽之间,所述矩形空腔位于所述外壳体底部。通过在外壳体上开设有多个均布的圆形空腔和矩形空腔,使外壳体与外部环境的具有更大更广的散热面积,从而保证变压器本体温度较低时能够直接进行缓慢且稳定的降温。在另一种实例中,所述挡板向硅油冷却液流动方向偏转,所述挡板与所述骨架之间的锐角夹角被设置为36°-42°。将挡板的夹角设置在此范围内,是经过多次重复的实验后,总结得出的结论,在这个范围内的挡板,能够产生压强更大的漩涡,形成更强的回流,从而使换热速度快、效率更高。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变压器上的冷却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散热壳,其可拆卸设置于变压器的外壳体上,所述散热壳的截面被设置为冂字型;/n所述散热壳包括:骨架,其边缘设置有与所述外壳体相配合的密封层,所述骨架的顶部开设有一入口,所述骨架靠近底部两侧相对开设有两个出口,所述骨架内壁上均布设置有多个沿预设方向倾斜预设角度的挡板,所述骨架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向内收缩的收缩安装部,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n所述外壳体被设置为由表层和内层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表层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挡板相配合的矩形内凹槽,所述外壳体靠近底部两侧开设有多个与所述通孔相配合的螺纹孔,以分别通过螺钉穿过所述通孔后将所述散热壳锁紧在螺纹孔内;/n其中,所述挡板与所述矩形内凹槽之间为间隙设置,以在两者之间构成冷却流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变压器上的冷却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壳,其可拆卸设置于变压器的外壳体上,所述散热壳的截面被设置为冂字型;
所述散热壳包括:骨架,其边缘设置有与所述外壳体相配合的密封层,所述骨架的顶部开设有一入口,所述骨架靠近底部两侧相对开设有两个出口,所述骨架内壁上均布设置有多个沿预设方向倾斜预设角度的挡板,所述骨架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向内收缩的收缩安装部,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所述外壳体被设置为由表层和内层构成的双层结构,所述表层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挡板相配合的矩形内凹槽,所述外壳体靠近底部两侧开设有多个与所述通孔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蓉,孙光强,
申请(专利权)人:绵阳雷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