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不锈钢管加工用往复式抛光装置,涉及不锈钢管加工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底座,底座表面两端均固定有第一侧板;两第一侧板之间固定有导杆;导杆周侧面滑动配合有移动机构;其中一第一侧板表面转动连接有套轴;移动机构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一端上表面固定有支撑杆;支撑杆一端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有旋转套筒;旋转套筒内表面滑动配合有推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旋转套筒、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弧形件和推柱的配合使用,从不锈钢管内部进行固定,有效的对不锈钢管内部进行支撑,避免不锈钢管在抛光时受力不均导致弯曲,提高了不锈钢管抛光的质量。
Reciprocating polishing device for stainless steel pipe proces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不锈钢管加工用往复式抛光装置
本技术属于不锈钢管加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不锈钢管加工用往复式抛光装置。
技术介绍
不锈钢管件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耐腐蚀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天、海洋、核能、医疗器械和石化等领域,同时不锈钢管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可用于高端产品的流体输送管道。目前不锈钢管外壁抛光工序,大都是在电机的输出轴上装上抛光轮,操作者用手抓住不锈钢管,将不锈钢管表面用力压向抛光轮进行抛光,该种手工劳动的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效率低,安全性和可靠性低,且不锈钢管的内部缺乏有效的支撑,抛光时会造成不锈钢管微量弯曲,受力不均匀,影响抛光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锈钢管加工用往复式抛光装置,通过移动机构、套轴和推柱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不锈钢管抛光处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抛光质量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为一种不锈钢管加工用往复式抛光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表面两端均固定有第一侧板;两所述第一侧板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两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固定有导杆;所述导杆周侧面滑动配合有移动机构;其中一所述第一侧板表面转动连接有套轴;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下表面两端均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表面开有与第一螺纹杆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所述连接板表面开有与导杆相配合的导孔;所述支撑板一端上表面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有旋转套筒;所述旋转套筒内表面滑动配合有推柱;所述旋转套筒周侧面阵列均开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一相对面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所述推柱周侧面通过连接座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一端通过轴杆与第一连杆铰接;所述轴杆一侧固定有弧形件;所述推柱一端开有第二螺纹孔。进一步地,所述套轴一端开有十字槽;所述套轴另一端固定有第一带轮。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套筒一端且位于支撑杆一侧固定有与十字槽相配合的十字杆;所述旋转套筒另一端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有旋转臂;所述旋转臂一端且位于旋转套筒内部固定有与第二螺纹孔相配合的第二螺纹杆。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一端固定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转轴的一端固定有第二带轮;所述第二带轮一侧与第一螺纹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带轮通过皮带与第一带轮传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一侧固定有U形架;所述U形架顶端固定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转轴的一端固定有抛光轮。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旋转套筒、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弧形件和推柱的配合使用,从不锈钢管内部进行固定,有效的对不锈钢管内部进行支撑,避免不锈钢管在抛光时受力不均导致弯曲,提高了不锈钢管抛光的质量。2、本技术通过第二伺服电机带动第一螺纹杆正反转动使移动机构往复式移动,并通过套轴带动十字杆使旋转套筒转动,使抛光轮对旋转套筒表面固定的不锈钢管进行抛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性高,减少了劳动力的使用,提高了不锈钢管加工的工作效率。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不锈钢管加工用往复式抛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图3为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套轴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推柱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底座,2-第一侧板,3-第一螺纹杆,4-导杆,5-移动机构,6-套轴,7-推柱,8-第一伺服电机,9-第二带轮,10-皮带,11-U形架,12-第二伺服电机,13-抛光轮,501-支撑板,502-连接板,503-第一螺纹孔,504-导孔,505-支撑杆,506-旋转套筒,507-矩形槽,508-转轴,509-第一连杆,5010-十字杆,5011-旋转臂,5012-第二螺纹杆,601-十字槽,602-第一带轮,701-连接座,702-第二连杆,703-弧形件,704-第二螺纹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所示,本技术为一种不锈钢管加工用往复式抛光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表面两端均固定有第一侧板2;两第一侧板2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3;两第一侧板2之间固定有导杆4;导杆4周侧面滑动配合有移动机构5;其中一第一侧板2表面转动连接有套轴6;移动机构5包括支撑板501;支撑板501下表面两端均固定有连接板502;连接板502表面开有与第一螺纹杆3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503;连接板501表面开有与导杆4相配合的导孔504;支撑板501一端上表面固定有支撑杆505;支撑杆505一端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有旋转套筒506;旋转套筒506内表面滑动配合有推柱7;旋转套筒506周侧面阵列均开有矩形槽507;矩形槽507一相对面之间通过转轴508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509;推柱7周侧面通过连接座701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702;第二连杆702一端通过轴杆与第一连杆509铰接;轴杆一侧固定有弧形件703;推柱7一端开有第二螺纹孔704。其中如图4所示,套轴6一端开有十字槽601;套轴6另一端固定有第一带轮602。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旋转套筒506一端且位于支撑杆505一侧固定有与十字槽601相配合的十字杆5010;旋转套筒506另一端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有旋转臂5011;旋转臂5011一端且位于旋转套筒506内部固定有与第二螺纹孔704相配合的第二螺纹杆5012。其中如图1所示,底座1一端固定有第一伺服电机8;第一伺服电机8转轴的一端固定有第二带轮9;第二带轮9一侧与第一螺纹杆3固定连接;第二带轮9通过皮带10与第一带轮602传动连接。其中如图1所示,底座1一侧固定有U形架11;U形架11顶端固定有第二伺服电机12;第二伺服电机12转轴的一端固定有抛光轮13。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使用时,将不锈钢管内部套设在旋转套筒506表面,转动旋转臂5011时第二螺纹杆5012与第二螺纹孔704配合,使推柱7移动,连接座701与矩形槽507相配合对推柱进行限位,推柱7移动时带动第二连杆702与第一连杆509转动将弧形件703顶起对不锈钢管内部进行固定支撑,第一伺服电机8正反转动时分别带动第二带轮9和第一螺纹杆3转动,第一螺纹杆3与第一螺纹孔503螺纹配合,并在导杆4的作用下使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不锈钢管加工用往复式抛光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n所述底座(1)表面两端均固定有第一侧板(2);两所述第一侧板(2)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3);两所述第一侧板(2)之间固定有导杆(4);所述导杆(4)周侧面滑动配合有移动机构(5);其中一所述第一侧板(2)表面转动连接有套轴(6);/n所述移动机构(5)包括支撑板(501);所述支撑板(501)下表面两端均固定有连接板(502);所述连接板(502)表面开有与第一螺纹杆(3)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503);所述连接板(502)表面开有与导杆(4)相配合的导孔(504);所述支撑板(501)一端上表面固定有支撑杆(505);所述支撑杆(505)一端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有旋转套筒(506);所述旋转套筒(506)内表面滑动配合有推柱(7);所述旋转套筒(506)周侧面阵列均开有矩形槽(507);所述矩形槽(507)一相对面之间通过转轴(508)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509);/n所述推柱(7)周侧面通过连接座(701)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702);所述第二连杆(702)一端通过轴杆与第一连杆(509)铰接;所述轴杆一侧固定有弧形件(703);所述推柱(7)一端开有第二螺纹孔(70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锈钢管加工用往复式抛光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1)表面两端均固定有第一侧板(2);两所述第一侧板(2)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3);两所述第一侧板(2)之间固定有导杆(4);所述导杆(4)周侧面滑动配合有移动机构(5);其中一所述第一侧板(2)表面转动连接有套轴(6);
所述移动机构(5)包括支撑板(501);所述支撑板(501)下表面两端均固定有连接板(502);所述连接板(502)表面开有与第一螺纹杆(3)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503);所述连接板(502)表面开有与导杆(4)相配合的导孔(504);所述支撑板(501)一端上表面固定有支撑杆(505);所述支撑杆(505)一端通过滚珠轴承转动连接有旋转套筒(506);所述旋转套筒(506)内表面滑动配合有推柱(7);所述旋转套筒(506)周侧面阵列均开有矩形槽(507);所述矩形槽(507)一相对面之间通过转轴(508)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509);
所述推柱(7)周侧面通过连接座(701)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702);所述第二连杆(702)一端通过轴杆与第一连杆(509)铰接;所述轴杆一侧固定有弧形件(703);所述推柱(7)一端开有第二螺纹孔(7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宏祥,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品冠管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