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陆信甫专利>正文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化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58583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化成方法,所述化成方法包括,将正极片和锂片组成试验电池,置于第一电解液中,在高于充电截止电压的第一电压下进行预化成反应,然后再将正极取出,与负极,隔膜组成电芯置于壳体中,注入第二电解液,进行化成;所述第一电解液包括碳酸丙酯组成的有机溶剂和第一添加剂,所述第一添加剂由碳酸亚乙烯酯和饱和的碳酸钠组成,所述第二电解液包括链状碳酸酯和环状碳酸酯混合的有机溶剂和第二添加剂,所述第二添加剂由二辛基碳酸酯,1,2‑三氟乙酸基乙烷和二甲基亚硫酸酯组成,所述化成方法得到的锂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耐高压性能。

A formation method of lithium ion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化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进一步涉及一种化成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能源技术的更新换代,在电子、可再生能源系统和电动汽车等各个领域,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越来越迫切。锂离子电池被认为是满足便携式电子器件、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的新型电源。锂离子电池是性能卓越的新一代绿色高能电池,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锂离子电池具有以下特点:高电压、高容量、低消耗、无记忆效应、无公害、体积小、内阻小、自放电少、循环次数多。因其上述特点,锂离子电池已应用到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等众多民用及军事领域。锂离子的生产化成工艺对于锂离子的性能也会产生巨大影响。三元材料电池由于工作电压高,并且额定电压较高,作为动力电池的首选,但是,高压下容易导致电解液在正极表面分解,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化成方法,所述化成方法包括,将正极片和锂片组成试验电池,置于第一电解液中,在高于充电截止电压的第一电压下进行预化成反应,然后再将正极取出,与负极,隔膜组成电芯置于壳体中,注入第二电解液,进行化成;所述第一电解液包括碳酸丙酯组成的有机溶剂和第一添加剂,所述第一添加剂由碳酸亚乙烯酯和饱和的碳酸钠组成,所述第二电解液包括链状碳酸酯和环状碳酸酯混合的有机溶剂和第二添加剂,所述第二添加剂由二辛基碳酸酯,1,2-三氟乙酸基乙烷和二甲基亚硫酸酯组成,所述化成方法得到的锂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耐高压性能。具体的方案如下: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化成方法,所述化成方法包括:1)将正极片和锂片组成试验电池,置于第一电解液中,第一电解液包括碳酸丙酯组成的有机溶剂和第一添加剂,所述第一添加剂由碳酸亚乙烯酯和饱和的碳酸钠组成;2)恒流充电至充电截止电压,然后降低充电电流再次恒流充电至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高于充电截止电压;然后在该电压下恒压充电,直至充电电流低于截止电流;3)将正极取出,与负极,隔膜组成电芯置于壳体中,注入第二电解液,所述第二电解液包括链状碳酸酯和环状碳酸酯混合的有机溶剂和第二添加剂,所述第二添加剂由二辛基碳酸酯,1,2-三氟乙酸基乙烷和二甲基亚硫酸酯组成;4)恒流充电至第二电压,在该电压下恒压充电,直至充电电流低于截止电流;5)在第二电压和第三电压之间恒流充放电循环若干次;6)在充电截止电压和放电截止电压之间恒流充放电循环若干次。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添加剂中,碳酸亚乙烯酯的含量为15-30体积%。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添加剂中,二辛基碳酸酯的含量为0.5-0.8体积%,1,2-三氟乙酸基乙烷的含量为1.0-1.5体积%,二甲基亚硫酸酯的含量为2.7-3.2体积%.进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一电压为为4.34-4.36V。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压为3.85-3.9V。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电压为3.95-4.0V。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截止电压为4.3V,所述放电截止电压为2.8V。进一步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其通过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将正极在高于截止电压下的高电压预化成,能够在正极表面形成更为稳定的SEI膜,对于后期充放电循环的高压稳定性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2)、第一电解液为预化成电解液,不需要考虑电池的性能,添加剂含量较高,在第一电解液中添加15-30体积%的碳酸亚乙烯酯,以及碳酸钠粉末,直至电解液底部存在粉末残留,即达到了饱和状态,这两种添加剂能够提高SEI膜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降低正极表面的电池内阻,可能是由于锂离子和钠离子共同嵌入SEI膜中,而Na离子在充放电中由于离子半径不同,增加了锂离子的移动通道。3)、第二电解液中的添加剂的组合,能够提高该电池在2.8-4.3V的电压区间的循环作用,具体机理尚不清楚,通过实验数据可见,三种添加剂的特定组合,对于循环寿命的提高极为明显。4)针对第二电解液的添加剂组合,在特定的电压区间的恒流化成,能够进一步提升电池的性能。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限于这些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中的正极活性物质为LiNi0.3Mn0.4Co0.3O2。负极活性物质为15质量%的碳包覆硅颗粒的硅碳复合材料。实施例11)将正极片和锂片组成试验电池,置于第一电解液中,第一电解液包括PC组成的有机溶剂,1.5mol/L的六氟磷酸锂,以及15体积%的碳酸亚乙烯酯和饱和的碳酸钠;2)0.1C恒流充电至4.3V,然后以0.05C恒流充电至4.34V;然后在该电压下恒压充电,直至充电电流低于0.02C;3)将正极取出,与负极,隔膜组成电芯置于壳体中,注入第二电解液,所述第二电解液包括1:1的EC+EMC混合的有机溶剂,1.0mol/L的六氟磷酸锂,以及0.5体积%的二辛基碳酸酯,1.0体积%的1,2-三氟乙酸基乙烷和2.7体积%的二甲基亚硫酸酯组成;4)0.05C恒流充电至3.85V,在该电压下恒压充电,直至充电电流低于0.02C;5)在3.85V和3.95V之间用0.05C的电流恒流充放电循环4次;6)0.1C恒流充电至4.3V,然后在4.3V和2.8V之间0.2C恒流充放电循环4次。实施例21)将正极片和锂片组成试验电池,置于第一电解液中,第一电解液包括PC组成的有机溶剂,1.5mol/L的六氟磷酸锂,以及30体积%的碳酸亚乙烯酯和饱和的碳酸钠;2)0.1C恒流充电至4.3V,然后以0.05C恒流充电至4.36V;然后在该电压下恒压充电,直至充电电流低于0.02C;3)将正极取出,与负极,隔膜组成电芯置于壳体中,注入第二电解液,所述第二电解液包括1:1的EC+EMC混合的有机溶剂,1.0mol/L的六氟磷酸锂,以及0.8体积%的二辛基碳酸酯,1.5体积%的1,2-三氟乙酸基乙烷和3.2体积%的二甲基亚硫酸酯组成;4)0.05C恒流充电至3.9V,在该电压下恒压充电,直至充电电流低于0.02C;5)在3.9V和4.0V之间用0.05C的电流恒流充放电循环4次;6)0.1C恒流充电至4.3V,然后在4.3V和2.8V之间0.2C恒流充放电循环4次。实施例31)将正极片和锂片组成试验电池,置于第一电解液中,第一电解液包括PC组成的有机溶剂,1.5mol/L的六氟磷酸锂,以及20体积%的碳酸亚乙烯酯和饱和的碳酸钠;2)0.1C恒流充电至4.3V,然后以0.05C恒流充电至4.35V;然后在该电压下恒压充电,直至充电电流低于0.02C;3)将正极取出,与负极,隔膜组成电芯置于壳体中,注入第二电解液,所述第二电解液包括1:1的EC+EMC混合的有机溶剂,1.0mol/L的六氟磷酸锂,以及0.6体积%的二辛基碳酸酯,1.2体积%的1,2-三氟乙酸基乙烷和3.0体积%的二甲基亚硫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化成方法,所述化成方法包括:/n1)将正极片和锂片组成试验电池,置于第一电解液中,第一电解液包括碳酸丙酯组成的有机溶剂和第一添加剂,所述第一添加剂由碳酸亚乙烯酯和饱和的碳酸钠组成;/n2)恒流充电至充电截止电压,然后降低充电电流再次恒流充电至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高于充电截止电压;然后在该电压下恒压充电,直至充电电流低于截止电流;/n3)将正极取出,与负极,隔膜组成电芯置于壳体中,注入第二电解液,所述第二电解液包括链状碳酸酯和环状碳酸酯混合的有机溶剂和第二添加剂,所述第二添加剂由二辛基碳酸酯,1,2-三氟乙酸基乙烷和二甲基亚硫酸酯组成;/n4)恒流充电至第二电压,在该电压下恒压充电,直至充电电流低于截止电流;/n5)在第二电压和第三电压之间恒流充放电循环若干次;/n6)在充电截止电压和放电截止电压之间恒流充放电循环若干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化成方法,所述化成方法包括:
1)将正极片和锂片组成试验电池,置于第一电解液中,第一电解液包括碳酸丙酯组成的有机溶剂和第一添加剂,所述第一添加剂由碳酸亚乙烯酯和饱和的碳酸钠组成;
2)恒流充电至充电截止电压,然后降低充电电流再次恒流充电至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压高于充电截止电压;然后在该电压下恒压充电,直至充电电流低于截止电流;
3)将正极取出,与负极,隔膜组成电芯置于壳体中,注入第二电解液,所述第二电解液包括链状碳酸酯和环状碳酸酯混合的有机溶剂和第二添加剂,所述第二添加剂由二辛基碳酸酯,1,2-三氟乙酸基乙烷和二甲基亚硫酸酯组成;
4)恒流充电至第二电压,在该电压下恒压充电,直至充电电流低于截止电流;
5)在第二电压和第三电压之间恒流充放电循环若干次;
6)在充电截止电压和放电截止电压之间恒流充放电循环若干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信甫
申请(专利权)人:陆信甫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