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磷铜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58542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磷铜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纳米层状结构,磷铜负极材料原子比P:Cu=1:3~2:1,纳米层状结构的层间距小于50纳米,多层组成颗粒,颗粒形状不规整,颗粒粒径小于1微米。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树脂包覆红磷,解决了磷基合金在合成过程中因活性强导致的安全隐患,确保全过程安全可控,并在后期的高温环境下直接构造树脂裂解碳层,既能实现制备高安全性患,也能进一步提升材料的导电性。

A phosphor copper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磷铜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磷铜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目前商业化的石墨类碳负极材料的容量发挥已接近其理论极限值(372mAh/g),且电池工艺技术也已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难以获得突破,因此制约了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磷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Li3P为2596mAh/g),但由于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体积效应,以及磷嵌锂化合物较差的导电性,导致其用作负极材料时表现出较差的循环稳定性。另外由于磷的高活性,导致材料制备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以高能球磨的方式掺入纳米碳,以提高磷的导电性,但该方法依然无法解决磷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以及高活性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且材料均匀性较差;二是制备P-M二元合金,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积膨胀系数并提升导电性,但基于颗粒型的合金依然无法根本上解决磷的体积膨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构造纳米层状结构的PCu负极材料,一方面通过纳米层状结构为PCu可能存在的体积膨胀预留空间,另一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磷铜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纳米层状结构,磷铜负极材料原子比P:Cu=1:3~2:1,纳米层状结构的层间距小于50纳米,多层组成颗粒,颗粒形状不规整,颗粒粒径小于1微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电池用磷铜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纳米层状结构,磷铜负极材料原子比P:Cu=1:3~2:1,纳米层状结构的层间距小于50纳米,多层组成颗粒,颗粒形状不规整,颗粒粒径小于1微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锂离子电池用磷铜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按质量比3%~10%称取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将红磷粉末(粒径小于200目)加入树脂中,加入树脂溶解剂(可以是苯类、酮类、酯类、醇类,没有严格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钊文
申请(专利权)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