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温差电致冷设备与产品的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在温差电致冷器1的热端装有泵循环装置8,该装置包括泵11及循环管道10,其组合构造为:在温差电致冷器1的热端贴合有内通工质的导热块4,该导热块4连接泵11,该泵11连通循环管道10,该循环管道10与散热器3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最大限度利用散热空间,增加热端散热器热交换面积,减少冷热端温差,减少冷管损失,以获得更大致冷量。(*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温差电致冷技术及设备,具体的是一种用于温差电致冷设备与产品的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目前,为了提高温差电致冷器的传导散热效率,减少冷热端温差值,即减少温差电致冷器端热平衡方程Qc=αPnTcI-0.5I2R-K(Th-Tc)中的K(Th-Tc)项,引入了热管技术。如我公司研制并于98年3月20日申报的“采用热管传导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专利(申请号98101096.2)及1999年12月12日授权的“采用环流式热管传导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申请号为99200544.2)由于热管利用了工质蒸发、冷凝相变过程完成热交换,因此提高了换热效率,减小了冷、热端冷热量积聚,增大了致冷量。但以上两种结构中冷端传导、热端散热因为采用的均为重力热管,故在系统中温差电致冷器的安放位置上产生了矛盾,为解决此问题,我公司于2000年5月25日申报了“采用动力循环传导、热管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申请号00236640.1)此结构为热端仍采用重力热管散热,冷端采用液泵循环传冷,致冷器安放在下部,该方法虽然解决了冷、热端均采用重力热管时致冷器安放位置的矛盾,使致冷量有所提高,但由于致冷器安放位置在下部,冷量靠实体传导式动力循环,利用工质传导,因此在传导过程中会损耗冷量,因此如何解决上述致冷器安放位置及冷量传导过程中的损耗问题,开发出高效温差电致冷器传导、散热装置,是温差电致冷技术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散热空间,增加热端散热器热交换面积,减少冷热端温差,减少冷管损失,以获得更大致冷量。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温差电致冷设备与产品的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该温差电致冷器有冷端和热端,其特征在于在温差电致冷器的热端装有泵循环装置该装置包括泵及循环管道,其组合构造为在温差电致冷器的热端贴合有内通工质的导热块,该导热块连接泵,该泵连通循环管道,该循环管道与散热器相通。所述装在温差电致冷器热端的泵循环装置,由装有工质的容器、连接容器的泵、连接泵出口的循环管道组成,其组合构造为在温差电致冷器的热端贴合有内通工质的导热块,该导热块连接泵循环装置的循环管道,该循环管道与散热器相通,该散热器的回液管连通容器。所述温差电致冷器装在所需致冷空间的上部。在所述温差电致冷器的冷端装有实铝板、铝吹胀蒸发器、铝型材散热器中的任一种。在所述温差电致冷器的冷端装有冷内胆。所述泵为液泵,所述导热块与泵可以集成为一体,也可以为分体。本技术有以下积极有益的效果1.本温差电致冷器通过泵循环散热装置内的工质将热端产生的热量带走,利用泵循环可以最大限度增加热端散热器热交换面积,减少冷热端温差,以获得更大致冷量。2.本产品将致冷器的位置安放在所需致冷空间的上部,符合传导学中冷向下传的原理,它既解决传导过程中的冷量损耗,同时又消除了重力热管传导、散热时致冷器安放位置的限制。3.本温差电致冷器冷端产生的冷量可通过实铝板、铝吹胀蒸发器或铝型材散热器加风机传导方式进行热交换,由于冷源在上,冷量向下传导符合热传导规律,故冷管损失少,而且热端动力泵的采用消除了致冷器安放位置的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散热空间,使得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及采用动力循环传导、热管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大为提高,为大致冷量的温差电致冷系统的开发创造了条件。现结合附图进行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用于客房冷藏箱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用于有冷内胆冷藏箱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编号1.温差电致冷器2.导冷块3.散热器4.导热块 5.箱体 6.容器7.工质8.泵循环装置9.致冷器10.循环管道 11.泵 12.铝板散热器13.冷内胆请参照图1,本技术是一种用于温差电致冷设备与产品的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该温差电致冷器1有冷端和热端,在温差电致冷器1的热端装有泵循环装置8,该装置包括泵11及循环管道10,其组合构造为在温差电致冷器1的热端贴合有内通工质的导热块4,该导热块4连接泵11,该泵11连通循环管道10,该循环管道10与散热器3相通。所述装在温差电致冷器1热端的泵循环装置8,由装有工质7的容器6、连接容器6的泵11、连接泵出口的循环管道10组成,其组合构造为在温差电致冷器1的热端贴合有内通工质7的导热块4,该导热块4连接泵循环装置8的循环管道10,该循环管道10与散热器3相通,该散热器的回液管连通容器6。所述温差电致冷器1装在所需致冷空间的上部。请参照图1,在所述温差电致冷器1的冷端的导冷块2上装有横截面呈直角形状的传冷器9。请参照图2,在所述温差电致冷器1的冷端装有实铝板、铝吹胀蒸发器、铝型材散热器中的任一种。请参照图3,在所述温差电致冷器1的冷端装有冷内胆。实施时,所述泵11为液泵,所述导热块4与泵11可以集成为一体,也可以为分体。本技术所述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具体实现方法如下首先确定温差电致器冷热端最大温差值及所需冷量,根据冷热端温度范围选择适当的散热工质及载冷剂(仅适于冷端用蒸发器传导),由热端产热量大小,确定散热器换热面积及热端工质循环流速,并依据散热器管道长度及高度落差选择动力液泵的扬程,由流速及扬程确定动力泵。致冷器位置安放在所需致冷空间的上部。本技术所述的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列举实例如下实例1为用于客房冷藏箱中,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见图1、图2,冷端可用实铝板、铝吹胀成型板加工质或铝型材加风机传导方式,泵可以与传热块置于一体或分开放置,致冷器可安放在上部或中部等位置;实例2为用于冷内胆中,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见图3,由于泵的采用可使散热器换热面积大大增加,换热效率提高,致冷量增大,从而实现高效致冷。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温差电致冷设备与产品的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该温差电致冷器(1)有冷端和热端,其特征在于在温差电致冷器(1)的热端装有泵循环装置(8)该装置包括泵(11)及循环管道(10),其组合构造为在温差电致冷器(1)的热端贴合有内通工质的导热块(4),该导热块(4)连接泵(11),该泵(11)连通循环管道(10),该循环管道(10)与散热器(3)相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在温差电致冷器(1)热端的泵循环装置(8),由装有工质(7)的容器(6)、连接容器(6)的泵(11)、连接泵出口的循环管道(10)组成,其组合构造为在温差电致冷器(1)的热端贴合有内通工质(7)的导热块(4),该导热块(4)连接泵循环装置(8)的循环管道(10),该循环管道(10)与散热器(3)相通,该散热器的回液管连通容器(6)。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差电致冷器(1)装在所需致冷空间的上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温差电致冷器(1)的冷端装有实铝板、铝吹胀蒸发器、铝型材散热器中的任一种。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温差电致冷器(1)的冷端装有冷内胆。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温差电致冷设备与产品的采用泵循环散热的温差电致冷器,该温差电致冷器(1)有冷端和热端,其特征在于: 在温差电致冷器(1)的热端装有泵循环装置(8)该装置包括泵(11)及循环管道(10),其组合构造为:在温差电致冷器(1)的热端贴合有内通工质的导热块(4),该导热块(4)连接泵(11),该泵(11)连通循环管道(10),该循环管道(10)与散热器(3)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琛,高峻岭,王胜民,陈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节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