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7713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包括圆筒形的回转筒体以及用来支撑回转筒体的支撑结构,回转筒体一端设置有加料端盖,加料端盖上设置有进料口和进液口,进液口中穿设有进液管;回转筒体内设置有沿平行于回转筒体轴线方向延伸的喷淋管,喷淋管靠近加料端盖的一端与进液管相连,喷淋管上沿喷淋管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喷淋头;回转筒体内壁上设置有两组以上的扬料结构组,扬料结构组沿回转筒体轴线方向依次间隔分布,每组扬料结构组包括两个以上的扬料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高效、方便,适合大规模现场作业。

A kind of rinsing rotary cylinder for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trea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
本技术涉及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属于土壤修复

技术介绍
土壤是一种自然资源,是调控环境的重要要素,土壤污染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环境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长期的、深度的影响,因此,土壤污染的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毋庸置疑。土壤污染中,影响最大的为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不能继续进行耕种,还会对地下水体造成污染。一旦重金属元素进入人体或者通过间接方式进入人体,会在人体内进行富集,长期影响人体健康。为了避免或者减弱重金属的危害,对重金属污染土壤需要进行彻底的治理和修复。目前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大多都采用将污染土壤挖土运走,然后填充新土的方式进行修复。这种方式的运输成本较高,而且运走的土壤还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后堆放,仍然是一个潜在的污染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许多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处理时,采用了原地治理修复后回填的方式。即将土壤挖出,采用化学药剂与土壤混合反应,消除重金属污染后,再回填至土壤开挖处。与土壤混合反应时采用固体混合或者淋洗液淋洗的方式,淋洗液淋洗的方式比固体混合的方式更加容易将药剂深入混合至土壤中。淋洗时一般采用淋洗回转筒,回转筒包括圆筒形的回转筒体以及支撑结构,回转筒体固定在支撑结构上时略微倾斜呈一端高一端低的状态,回转筒体较高的一端设置有加料端盖,将污染土壤从加料端盖的加料口送入回转筒内,然后向筒内注入淋洗液,搅拌使其混合,同时向回转筒体较低的一端移动。但是,由于目前的淋洗回转筒大多是将淋洗液直接从加料端盖上注入回转筒体内,淋洗液不易分散均匀,使得土壤容易结块,粘结在回转筒壁上,影响了搅拌效果,还降低了连续作业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淋洗回转筒中淋洗液分散不均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包括圆筒形的回转筒体以及用来支撑回转筒体的支撑结构,所述回转筒体一端设置有加料端盖,加料端盖上设置有进料口和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中穿设有进液管;所述回转筒体内设置有沿平行于回转筒体轴线方向延伸的喷淋管,喷淋管靠近加料端盖的一端与进液管相连,喷淋管上沿喷淋管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喷淋头;所述回转筒体内壁上设置有两组以上的扬料结构组,扬料结构组沿回转筒体轴线方向依次间隔分布,每组扬料结构组包括两个以上的扬料结构。所述扬料结构包括第一扬料板和第二扬料板,第一、二扬料板均为与回转筒体轴线平行的平板,第一、二扬料板靠近回转筒体内壁的一端沿回转筒体周向间隔固定连接在回转筒体内壁上,第一、二扬料板远离回转筒体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扬料结构包括第一扬料板和第二扬料板,第一、二扬料板均为弧形板,第一、二扬料板的轴线平行于回转筒体的轴线,第一、二扬料板靠近回转筒体内壁的一端沿回转筒体周向间隔固定连接在回转筒体内壁上,第一、二扬料板远离回转筒体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二扬料板均为圆弧形板,所述圆弧形板对应的圆心角为60°-90°。每组扬料结构组包括4-8个扬料结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内设置了喷淋管,并在喷淋管上设置喷淋头,喷淋管沿平行于回转筒体轴线方向延伸,可以深入回转筒体内部,这样能够使淋洗液沿回转筒体长度方向均匀地喷洒在土壤物料表面,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淋洗液从回转筒体的一端注入,聚集在筒体一端,无法分散均匀的问题。进一步的,回转筒体上设置有扬料结构,在回转筒体转动时,扬料结构能够将筒体内的土壤物料扬起、落下,提高了土壤与淋洗液的混合分散效果,也提高了污染土壤的处理效率。本技术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高效、方便,适合于大规模现场作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的筒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的扬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的另一种扬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筒体;11.滚圈;12.传动齿轮件;2.支撑座;21.支撑座基体;22.支撑托轮;3.加料端盖;31.加料管;32.进气管;33.进液管;4.出料端盖;41.出料口;42.排气口;5.喷淋管;51.喷淋头;6.扬料结构;61.第一扬料板;62.第二扬料板;63.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容易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该淋洗回转筒包括能够转动的圆筒形筒体1以及用来支撑筒体的支撑结构。筒体1外壁上靠近筒体1两端的位置分别套设固定有沿筒体轴线方向两个间隔设置的滚圈11。支撑结构包括两个支撑座2,每一个支撑座2包括一个支撑座基体21和设置在支撑座基体21上的两个支撑托轮22,支撑托轮22的轴线与筒体的轴线平行。一个支撑座2上的两个支撑托轮22与筒体1上的一个滚圈11抵接配合,另一个支撑座2上的两个支撑托轮22与筒体1上的另一个滚圈11抵接。当筒体1转动时,支撑托轮22同时进行转动以对筒体1形成支撑转动配合。筒体1外壁上在两个滚圈11之间的位置套设固定有传动齿轮件12,传动齿轮件12上传动连接有齿轮驱动机构,齿轮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以及与电机轴固定连接的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传动齿轮件啮合,以驱动筒体沿轴向转动。支撑结构的两个支撑座2的高度不相同,其中一个的高度略高于另一个的高度,使得筒体1呈一端高另一端低的倾斜状态,以利于筒体1中的物料在筒体1转动过程中能够从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倾斜角度大约为5°左右,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他的角度。筒体1较高的一端连接有加料端盖3,筒体1较低的一端连接有出料端盖4。出料端盖4朝向筒体1的一端开口,远离筒体1的一端封闭。整体上,出料端盖4为包括一个圆形凹槽的梨形结构(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截面为梨形),圆形凹槽的轴线与筒体1同轴。圆形凹槽的开口构成了出料端盖4的开口,圆形凹槽的底构成了出料端盖4的封闭端。在其他实施例中,出料端盖可以为一个桶体结构。出料端盖4开口一端的圆形凹槽的内径略大于筒体1的外径,出料端盖4的开口端套设在对应筒体1的端部,套设连接处的出料端盖4的内壁与对应筒体1的外壁之间转动密封配合。出料端盖4上设置有出料支撑结构(未视出),以支撑固定出料端盖4。出料端盖4上还设置有出料口41和排气口42。加料端盖3朝向筒体1的一端开口,远离筒体1的一端封闭,整体上结构与出料端盖4相似,为包括一个圆形凹槽的梨形结构。加料端盖3开口一端的内径略大于筒体1的外径,加料端盖3的开口端套设在对应筒体1的端部,套设连接处的加料端盖3的内壁与对应筒体1的外壁之间转动密封配合。加料端盖3上设置有加料支撑结构,以支撑固定加料端盖3。加料端盖3上还设置有加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包括圆筒形的回转筒体以及用来支撑回转筒体的支撑结构,所述回转筒体一端设置有加料端盖,其特征在于,加料端盖上设置有进料口和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中穿设有进液管;所述回转筒体内设置有沿平行于回转筒体轴线方向延伸的喷淋管,喷淋管靠近加料端盖的一端与进液管相连,喷淋管上沿喷淋管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喷淋头;/n所述回转筒体内壁上设置有两组以上的扬料结构组,扬料结构组沿回转筒体轴线方向依次间隔分布,每组扬料结构组包括两个以上的扬料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包括圆筒形的回转筒体以及用来支撑回转筒体的支撑结构,所述回转筒体一端设置有加料端盖,其特征在于,加料端盖上设置有进料口和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中穿设有进液管;所述回转筒体内设置有沿平行于回转筒体轴线方向延伸的喷淋管,喷淋管靠近加料端盖的一端与进液管相连,喷淋管上沿喷淋管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喷淋头;
所述回转筒体内壁上设置有两组以上的扬料结构组,扬料结构组沿回转筒体轴线方向依次间隔分布,每组扬料结构组包括两个以上的扬料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处理用淋洗回转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扬料结构包括第一扬料板和第二扬料板,第一、二扬料板均为与回转筒体轴线平行的平板,第一、二扬料板靠近回转筒体内壁的一端沿回转筒体周向间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军利贺素姣梅二召晋晓苹翁猛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