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饰耐划伤测试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7577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1 0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耐划伤测试设备,包括架体以及位于架体内的底座、试验台、划线装置和位置调节装置;试验台与底座通过滑轨滑动连接;划线装置位于试验台上方;试验台包括底板和试样板,试样板下表面与底板上表面的中部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连接;试样板一侧设有试样固定夹钳;划线装置包括固定架、划伤笔、若干个划伤笔笔筒、若干个铁销;固定架包括固定板以及设置在固定板两侧的固定块;铁销与两侧的固定块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连接,铁销的底部与划伤笔的顶部可接触连接;位置调节装置设置在架体的顶部内,固定板的底部通过位置调节装置与架体的顶部可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高了对汽车内饰材料的划线精度和测试效率。

A scratch resistant test equipment for automobile interi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内饰耐划伤测试设备
本技术涉及汽车测试
,具体涉及为一种汽车内饰耐划伤测试设备。
技术介绍
耐划伤试验是当今汽车塑料内外饰表面质量控制的重要项目,通常分为五指刮擦测试方法,硬度笔刮擦测试方法,网格刮擦测试方法和摩擦色牢度刮擦测试方法。其中,网格划线测试方法因人为主观因素较少,受到各个厂家的青睐。目前,网格划线试验一般要求划线间距为1-5mm,试验后通过测色仪测定L值(颜色指标)变化来评估产品白化情况。该实验中划线间距是影响测量结果的重要因素,常规的测试仪器通过移动试样控制划线间距,更换划线方向时需要取下试样并重新安装,该方法划格间距不精确,操作复杂,测试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内饰耐划伤测试设备,测试过程中无须移动汽车内饰材料,提高了对汽车内饰材料的划线精度和测试效率,降低了操作难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内饰耐划伤测试设备,包括架体以及位于所述架体内的底座、试验台、划线装置和位置调节装置;所述试验台与所述底座通过滑轨滑动连接;所述划线装置位于所述试验台上方;所述试验台包括底板和用于放置汽车内饰的试样板,所述试样板下表面与所述底板上表面的中部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试样板一侧设有试样固定夹钳;所述划线装置包括固定架、划伤笔、若干个划伤笔笔筒、若干个铁销;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两侧的固定块;所述划伤笔笔筒竖向贯穿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划伤笔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划伤笔笔筒内;所述铁销与两侧的所述固定块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铁销的底部与所述划伤笔的顶部可接触连接;所述位置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架体的顶部内,所述固定板的底部通过所述位置调节装置与所述架体的顶部可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试样板与所述底板的一侧通过固定螺栓固定;所述试样板的侧面均设置有与所述固定螺栓配合的安装孔;方便固定试样板。优选的,所述铁销上设有荷重砝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不同规格的荷重。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轴贯穿两侧的所述固定块设置,且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连接有砝码抬起手柄;通过旋转砝码抬起手柄可以使铁销抬起或放下荷重砝码。优选的,所述位置调节装置包括丝杆以及旋转轮;所述丝杆纵向且贯穿设置在所述架体的顶部内;所述固定板的底部与所述丝杆接触;所述旋转轮设置在所述丝杆远离所述固定板的一端;旋转轮旋转,进而控制丝杆移动,带动固定座移动,从而控制划伤笔位移。优选的,所述架体的顶部在远离所述划伤笔的一侧设有刻度横梁;刻度横梁标有刻度,可以控制划伤笔位移,从而控制划线间距。优选的,所述底板连接有气缸;气缸可以带动底板,进而带动试样板前后运动。优选的,所述架体的一侧设有气缸控制开关,所述气缸控制开关与所述气缸电性连接;方便操作人员操控气缸。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试样固定夹钳将汽车内饰固定在试样板上,提高划线精度;划伤笔笔筒用于插入并固定划伤笔;固定板的底部架体的顶部可滑动连接,可以自由控制划线间距,提高测试的准确性;试样板通过第一转轴连接,在测试过程中无须移动或旋转汽车内饰,操作简便,提高了测试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汽车内饰耐划伤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汽车内饰耐划伤测试设备的后视图。附图标记:1、架体;2、底座;3、丝杆;4、滑轨;5、底板;6、试样板;7、试样固定夹钳;8、第一转轴;9、固定架;901、固定板;902、固定块;10、划伤笔;11、划伤笔笔筒;12、铁销;13、第二转轴;14、固定螺栓;15、荷重砝码;16、砝码抬起手柄;17、旋转轮;18、刻度横梁;19、气缸控制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参考图1、图2,示出了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内饰耐划伤测试设备,包括架体1以及位于架体1内的底座2、试验台、划线装置和位置调节装置;试验台与底座2通过滑轨4滑动连接;划线装置位于试验台上方;试验台包括底板5和用于放置汽车内饰的试样板6,试样板6下表面与底板5上表面的中部通过第一转轴8可转动连接;试样板6一侧设有试样固定夹钳7;划线装置包括固定架9、划伤笔10、若干个划伤笔笔筒10、若干个铁销12;固定架9包括固定板901以及设置在固定板901两侧的固定块902;划伤笔笔筒10竖向贯穿设置在固定板901上,划伤笔10可拆卸地设置在划伤笔笔筒10内;铁销12与两侧的固定块902通过第二转轴13可转动连接,铁销12的底部与划伤笔10的顶部可接触连接;位置调节装置设置在架体1的顶部内,固定板901的底部通过位置调节装置与架体1的顶部可滑动连接。进一步地,试样板6与底板5的一侧通过固定螺栓14固定;试样板6的侧面均设置有与固定螺栓14配合的安装孔;方便固定试样板6。进一步地,铁销12上设有荷重砝码15;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不同规格的荷重。进一步地,第二转轴13贯穿两侧的固定块902设置,且第二转轴13的一端连接有砝码抬起手柄16;通过旋转砝码抬起手柄16可以使铁销12抬起或放下荷重砝码15。进一步地,位置调节装置包括丝杆3以及旋转轮17;丝杆3纵向且贯穿设置在架体1的顶部内;固定板901的底部与丝杆3接触;旋转轮17设置在丝杆3远离固定板901的一端;旋转轮17旋转,进而控制丝杆3移动,带动固定座移动,从而控制划伤笔10位移。进一步地,架体1的顶部在远离划伤笔10的一侧设有刻度横梁18;刻度横梁18标有刻度,可以控制划伤笔10位移,从而控制划线间距。进一步地,底板5连接有气缸;气缸可以带动底板5,进而带动试样板6前后运动。进一步地,架体的一侧设有气缸控制开关19,气缸控制开关19与气缸电性连接;方便操作人员操控气缸。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在试样板6上装好要做划伤试验的汽车内饰,通过试样固定夹钳7进行固定,并将固定螺栓14锁死。将划伤笔10装入划伤笔笔筒11中,在划伤笔10上方装上荷重砝码15,此时划伤笔10笔尖接触到汽车内饰表面。打开气缸控制开关19,气缸带动底板5及试样板6一同单向运动,完成一次划伤行程。然后逆时针旋转砝码抬起手柄16,将荷重砝码15及划伤笔10抬起至脱离汽车内饰表面,通过气缸控制开关19控制试样板6回复至初始位置。通过旋转轮17及刻度横梁18控制划伤笔10位移及划线间距,完成操作后放下划伤笔10,开始第二次划伤行程,依次类推画完规定数量的划伤线;当横向划线完成后,打开固定螺栓14,90度旋转试样板6后再用固定螺栓14锁死,进行竖向划线操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试样固定夹钳将汽车内饰固定在试样板上,提高划线精度;划伤笔笔筒用于插入并固定划伤笔;固定板的底部架体的顶部可滑动连接,可以自由控制划线间距,提高测试的准确性;试样板通过第一转轴连接,在测试过程中无须移动或旋转汽车内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内饰耐划伤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以及位于所述架体内的底座、试验台、划线装置和位置调节装置;所述试验台与所述底座通过滑轨滑动连接;所述划线装置位于所述试验台上方;所述试验台包括底板和用于放置汽车内饰的试样板,所述试样板下表面与所述底板上表面的中部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试样板一侧设有试样固定夹钳;所述划线装置包括固定架、划伤笔、若干个划伤笔笔筒、若干个铁销;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两侧的固定块;所述划伤笔笔筒竖向贯穿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划伤笔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划伤笔笔筒内;所述铁销与两侧的所述固定块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铁销的底部与所述划伤笔的顶部可接触连接;所述位置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架体的顶部内,所述固定板的底部通过所述位置调节装置与所述架体的顶部可滑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内饰耐划伤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以及位于所述架体内的底座、试验台、划线装置和位置调节装置;所述试验台与所述底座通过滑轨滑动连接;所述划线装置位于所述试验台上方;所述试验台包括底板和用于放置汽车内饰的试样板,所述试样板下表面与所述底板上表面的中部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试样板一侧设有试样固定夹钳;所述划线装置包括固定架、划伤笔、若干个划伤笔笔筒、若干个铁销;所述固定架包括固定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两侧的固定块;所述划伤笔笔筒竖向贯穿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划伤笔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划伤笔笔筒内;所述铁销与两侧的所述固定块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铁销的底部与所述划伤笔的顶部可接触连接;所述位置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架体的顶部内,所述固定板的底部通过所述位置调节装置与所述架体的顶部可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内饰耐划伤测试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试样板与所述底板的一侧通过固定螺栓固定;所述试样板的侧面均设置有与所述固定螺栓配合的安装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军林耀波杨军吕凡磊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