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7028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上述光学系统拥有优良的摄像品质。

Optical system,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摄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摄像头应用至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装置以来,摄像头的性能也随着用户对摄像品质需求的提高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理论上,通过配置多个透镜能够使系统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去调整入射光路,这是提高光学系统成像质量最高效的方法之一。但如何良好地配置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的性能以确保系统的高摄像品质,是目前镜头设计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获得具有优良摄像品质的多透镜系统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一种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在上述光学系统中,通过使所述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有效提高系统矫正像差的能力,并可降低系统的敏感性。通过将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设计为凸面,可使所述第二透镜承担更多的正屈折力,并可有效减小整个系统的像差,降低系统敏感度,提高系统良率,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结构的加工和组装。将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设计为凸面,可有效配合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以降低系统球差并提高系统像差矫正能力。将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设计为凸面,可使所述第七透镜承担合理的正屈折力,以分担系统的部分屈折力,避免正屈折力过度集中于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另外,进一步配合所述第四透镜的负屈折力和所述第七透镜的正屈折力将有利于整个系统的屈折力分配、避免屈折力过度集中,同时还有助于平衡系统垂轴色差和横向色差。上述光学系统通过良好地配置各透镜的屈折力及面型关系从而能够拥有优良的摄像品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TTL/Imgh<1.36;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有效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能够实现小型化设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2<f/R16<4;其中,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R16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与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有利于降低系统成像面上的主光线角度,提升装配后的感光元件的感光效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FNO≤2;其中,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具有大口径特性,从而能够提高进光量,使得拍摄的图像更加清晰,进而还能对夜景、星空等光亮度低的场景实现高质量拍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1<SD12/SD21<1.4;其中,SD1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SD21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满足上述关系时,可有效缩小所述光学系统的前端尺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TTL/f<1.65;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系统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能够满足小型化设计的要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tan(HFOV)>1.09;其中,HFOV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满足上述关系时,所述光学系统拥有小广角特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0<T23/CT3<0.9;其中,T2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减小光线于系统中的偏折角度,从而可有效降低系统敏感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非球面的面型设置能够有效帮助所述光学系统消除像差,解决视界歪曲的问题,同时还有利于所述光学系统实现小型化设计,使所述光学系统能够在保持小型化的同时具备优良的光学性能。一种摄像模组,包括感光元件及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所述摄像模组能够拥有优良摄像品质。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固定件及上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固定件。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所述电子装置能够拥有优良的拍摄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图4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图6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图7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图8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图9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图10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图11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示意图;图12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原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原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原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n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n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n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n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n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n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n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及/n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及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八透镜,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于近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轴处为凹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TTL/Imgh<1.36;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有效成像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2<f/R16<4;
其中,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R16为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FNO≤2;
其中,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健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