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复合生态风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856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3:28
一种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复合生态风障,设置于海岛植被修复区的冬季主风向前沿或修复区中,所述海岛植被修复区包括靠近海岸的草本植物修复区、灌木修复区、离岸较远的乔木修复区,所述复合生态风障包括龙舌兰风障、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和芦竹风障;所述龙舌兰风障设置于草本植物修复区或灌木修复区的迎风面前沿;所述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设置于灌木修复区或乔木修复区前沿或阶梯状的修复区中;所述芦竹风障设置于乔木修复区前沿或间隔设置于乔木修复区中。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龙舌兰风障、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芦竹风障构成复合生态风障组,满足了海岛由海岸向内迎风坡不同高度下,不同类型植物的挡风防护,植被修复效果明显。

A composite ecological wind barrier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windward slope of isl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复合生态风障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植物风障
,特别涉及一种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复合生态风障。
技术介绍
大风能加快植物的水分蒸腾,对植物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特别在海岛的迎风面经过冬季大风和干旱季节后,经常造成植物上部、迎风侧枝叶干枯,形成常见的矮化、旗形树,严重时整株干枯。而风障能阻挡寒风,降低风速,阻止风对植物的抽干作用,使苗木减轻因水分被抽干而死亡,保证海岛植被的正常生长。传统的风障一般由支架、篱笆组成。篱笆是风障的重要组件,高度为1.2~3.5m不等,它一般由遮阳网、尼龙网、无纺布、芦苇杆、高粱杆、玉米秸、细竹等材料制作而成。支架主要用于固定篱笆。在强风口地区也有建造永久性石墙风障,竹廉风障,防腐木挂尼龙网。但是前期投入成本和后期维护费用高,耐久性较差,遮阳网等挡风材料容易老化破碎,材料腐烂造成二次污染,影响海岸景观,永久性石墙风障造价高,且很多地段不适合建造。海边由于风速较高且持续时间长,传统的风障非常容易被强风破坏,如果风障不及时维护,就达不到预期防护的效果。本研究团队在一东北季风盛行的海岛开展植被修复时,在海岛迎风坡面外侧扩繁种植了本地采种移植的芦竹和龙舌兰,构建了海岛植被修复的生态风障。这两种植物在当地容易取得,而且耐盐、耐干旱和抗风。龙舌兰优点:成活率高,耐盐、耐旱、抗风能力强,芦竹的优点是长得高,挡风效果好,但二者作为单一的植物风障进行使用时,无法同时对不同高度的植物进行挡风防护,适用性不佳,且芦竹幼苗在种植过程中会受到牛羊的踩踏,影响芦竹的成活率,降低了风障的防护性,导致植被修复区的修复效果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复合生态风障,其优点是成本低,效果好,持续时间长,避免因材料腐烂造成二次污染,能解决在东北季风盛行的海岛植被修复时易受强风和盐雾影响问题,同时也解决现有传统风障容易遭破坏、维护成本高影响海岸景观的问题,能对植被修复区的植物提供良好的保护。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为:一种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复合生态风障,设置于海岛植被修复区的冬季主风向前沿或修复区中,所述海岛植被修复区包括靠近海岸的草本植物修复区、灌木修复区、离岸较远的乔木修复区,所述复合生态风障包括龙舌兰风障、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和芦竹风障;所述龙舌兰风障设置于草本植物修复区或灌木修复区的迎风面前沿;所述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设置于灌木修复区或乔木修复区前沿或阶梯状的修复区中;所述芦竹风障设置于乔木修复区前沿或间隔设置于乔木修复区中。进一步地,所述灌木修复区包括低矮灌木区和较高灌木区;所述低矮灌木区离岸较近,所述较高灌木区离岸较远;所述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设置于灌木修复区时,将其设置于低矮灌木区和较高灌木区的交汇处。进一步地,所述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设置于阶梯状的修复区中时,呈多层阶梯状平行设置,且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和芦竹风障的芦竹延伸方向与东北季风的主风向基本垂直。更进一步地,上述海岛植被修复的复合生态风障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种苗准备:A、在沿海地区就地选取成片生长的芦竹群落,选择高2m以上、生长茂盛的芦竹并割取其中部分植物体作为插穗,将插穗裁剪成40~50cm长的繁殖体,断口距节环2cm±1cm,再将芦竹繁殖体竖直摆放在水池中,注入1:5000的生根粉溶液,使溶液淹没最下面的节环,浸泡2小时以上;B、在沿海地区就地选取成片生长的龙舌兰群落,选择其中自然繁殖的小苗连根挖出,作为基苗备用;步骤二,种苗种植:A、在草本植物修复区的迎风面前沿或低矮灌木区的迎风面前沿或低矮灌木区和较高灌木区的交汇处或乔木修复区迎风面前沿或阶梯状的修复区中开挖至少一排龙舌兰种植坑穴;在较高灌木区迎风面前沿或乔木修复区迎风面前沿或阶梯状的修复区中或乔木修复区中开挖至少一排芦竹种植沟;所述龙舌兰种植坑穴位于靠海岸一侧,芦竹种植沟位于背海岸一侧;B、在每个种植坑穴种植一株龙舌兰,每个种植沟内间隔种植多簇芦竹,并在种植坑穴和种植沟中施放适量有机肥当基肥,再将种植土与有机肥搅拌混合均匀后回填,踩实,使得草本植物修复区的迎风面前沿或低矮灌木区的迎风面前沿种植的龙舌兰构成龙舌兰风障、低矮灌木区和较高灌木区的交汇处或乔木修复区迎风面前沿或阶梯状的修复区中种植的龙舌兰以及较高灌木区迎风面前沿或乔木修复区迎风面前沿或阶梯状的修复区中种植的芦竹构成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乔木修复区前沿或乔木修复区中种植的芦竹构成芦竹风障,形成一个复合生态风障组;步骤三,管理维护:在复合生态风障建立后定期浇水,并在夏秋季节进行施肥。进一步地,步骤一A中所述芦竹繁殖体在浸泡生根粉溶液时,芦竹繁殖体的溶液浸泡高度至少为10cm。进一步地,步骤二A中所述种植坑穴的宽度和深度均为30cm±5cm;所述种植沟的宽度和深度为20~30cm;相邻所述种植坑穴和种植沟的距离为30~50cm。进一步地,步骤二B中所述芦竹每隔20cm±5cm种植一簇,每簇2~3株苗;每个所述种植坑穴中施放有机肥0.5~1kg,每米种植沟中施放有机肥2~4kg;所述芦竹的种植沟中还添加适量保水剂,保水剂的施放量为每米30~50g;所述保水剂需与有机肥、种植土充分混合后回填在种植沟中。更进一步地,步骤二中所述芦竹和龙舌兰在每年3~4月雨季开始阶段的雨天种植;若种植期间未下雨,则需在芦竹和龙舌兰种植后浇灌定根水。进一步地,步骤三中所述定期浇水时,需在复合生态风障建立的第一周浇2次水,以后每周浇1次,遇到下雨则停止浇水,浇水时间至少为1个月;所述夏秋季节进行施肥时,需在下雨之前进行一次施肥;施肥时直接将肥料施放在苗木根系附近的土壤表面即可。进一步地,所述复合生态风障可与海岛植被修复区同步建立,也可提前1~2年实施。本专利技术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龙舌兰风障、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芦竹风障构成复合生态风障组,满足了海岛由海岸向内迎风坡不同高度下,不同类型植物的挡风防护,减轻浪花飞溅、海洋飞沫和东北季风对迎风坡不同高度植物的影响,提高海岛植被修复区植物的成活率,植被修复效果明显,同时解决现有传统风障容易遭破坏、维护成本高影响海岸景观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复合生态风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修剪后的芦竹繁殖体场景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芦竹繁殖体浸泡生根粉溶液的场景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采挖龙舌兰苗的场景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种植龙舌兰和芦竹苗木的场景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刚种植的芦竹和龙舌兰复合生态风障场景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芦竹和龙舌兰复合生态风障当年养成效果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芦竹和龙舌兰复合生态风障养成2年后效果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近海的复合生态风障长成效果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近海迎风面的复合生态风障长成效果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复合生态风障养成2年后效果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芦竹风障长大后被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复合生态风障,设置于海岛植被修复区的冬季主风向前沿或修复区中,所述海岛植被修复区包括靠近海岸的草本植物修复区(4)、灌木修复区(5)、离岸较远的乔木修复区(6),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生态风障包括龙舌兰风障(1)、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2)和芦竹风障(3);所述龙舌兰风障(1)设置于草本植物修复区(4)或灌木修复区(5)的迎风面前沿;所述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2)设置于灌木修复区(5)或乔木修复区(6)前沿或阶梯状的修复区中;所述芦竹风障(3)设置于乔木修复区(6)前沿或间隔设置于乔木修复区(6)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复合生态风障,设置于海岛植被修复区的冬季主风向前沿或修复区中,所述海岛植被修复区包括靠近海岸的草本植物修复区(4)、灌木修复区(5)、离岸较远的乔木修复区(6),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生态风障包括龙舌兰风障(1)、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2)和芦竹风障(3);所述龙舌兰风障(1)设置于草本植物修复区(4)或灌木修复区(5)的迎风面前沿;所述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2)设置于灌木修复区(5)或乔木修复区(6)前沿或阶梯状的修复区中;所述芦竹风障(3)设置于乔木修复区(6)前沿或间隔设置于乔木修复区(6)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复合生态风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木修复区(5)包括低矮灌木区(51)和较高灌木区(52);所述低矮灌木区(51)离岸较近,所述较高灌木区(52)离岸较远;所述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2)设置于灌木修复区(5)时,将其设置于低矮灌木区(51)和较高灌木区(52)的交汇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复合生态风障,其特征在于:所述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2)设置于阶梯状的修复区中时,呈多层阶梯状平行设置,且芦竹和龙舌兰复合风障(2)和芦竹风障(3)的芦竹延伸方向与东北季风的主风向基本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海岛迎风坡植被修复的复合生态风障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种苗准备:
在沿海地区就地选取成片生长的芦竹群落,选择高2m以上、生长茂盛的芦竹并割取其中部分植物体作为插穗,将插穗裁剪成40~50cm长的繁殖体,断口距节环2cm±1cm,再将芦竹繁殖体竖直摆放在水池中,注入1:5000的生根粉溶液,使溶液淹没最下面的节环,浸泡2小时以上;
在沿海地区就地选取成片生长的龙舌兰群落,选择其中自然繁殖的小苗连根挖出,作为基苗备用;
步骤二,种苗种植:
在草本植物修复区(4)的迎风面前沿或低矮灌木区(51)的迎风面前沿或低矮灌木区(51)和较高灌木区(52)的交汇处或乔木修复区(6)迎风面前沿或阶梯状的修复区中开挖至少一排龙舌兰种植坑穴;在较高灌木区(52)迎风面前沿或乔木修复区(6)迎风面前沿或阶梯状的修复区中或乔木修复区(6)中开挖至少一排芦竹种植沟;所述龙舌兰种植坑穴位于靠海岸一侧,芦竹种植沟位于背海岸一侧;
在每个种植坑穴种植一株龙舌兰,每个种植沟内间隔种植多簇芦竹,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坤贤
申请(专利权)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