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326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致冷设备,包括:多个热源单元(2A,2B),每一个热源单元(2A,2B)都带有一个压缩机(21)、一个热源侧热交换器(24)-其一端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以便能够在压缩机(21)的两侧之间切换且其另一端与各个液体管线(5A,5B)相连、以及一个设置在各个液体管线(5A,5B)上的热源侧膨胀装置(25),且其中气体管线(6A,6B)的各个基端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以便能够在压缩机(21)的两侧之间切换,各个气体管线(6A,6B)被分支成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排放方向流动的高压通道(65,66)和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入口方向流动的低压通道(67,68); 一个主液体线路(4L),它与液体管线(5A,5B)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一个主高压气体管线(4H),它与所有的高压通道(65,66)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一个主低压气体管线(4W),它与所有的低压通道(67,68)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 多个用户单元(3,3……),它们具有一个其一端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的用户侧热交换器(32)和一个设置在用户热交换器(32)与主液体线路(4L)之间的用户侧膨胀装置(33),且其中用户侧热交换器(32)的另一端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以便能够在气体管线(4H,4W)之间切换。(*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致冷设备,它具有多个热源单元并能够同时进行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传统上,已经知道的有作为致冷设备的多种类型的空调器,其中多个室内单元通过致冷剂管道与一个单个的室外单元相连,从而以彼此并联的方式得到设置;如在Japanese Patent ApplicationLaid Open Gazette No.3-186157号中所述的。该室外单元具有一个压缩机、一个四通选择阀、两个室外热交换器、一个室外马达驱动膨胀阀和一个接收器。该室内单元具有一个室内马达驱动膨胀阀和一个室内热交换器。每一个室外热交换器的一端都通过四通选择阀与压缩机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从而能够借助四通选择阀而在压缩机的两侧之间切换。每一个室外热交换器的另一端都与一个液体管线相连。该液体管线与该室内热交换器的一端相连。压缩机的排放侧和入口侧分别与一条高压气体管线和一条低压气体管线相连。该高压与低压气体管线与室内热交换器的另一端相连,以便能够在它们之间切换。在冷却操作时,从压缩机排放的致冷剂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循环,从而在室外热交换器处得到冷凝,在室内马达驱动膨胀阀处其压强降低,在室内热交换器处被蒸发并随后返回到压缩机。在加热操作中,从压缩机排放的致冷剂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循环,即在室内热交换器处冷凝,其压力在室外马达驱动膨胀阀降低,在室外热交换器蒸发并随后返回到压缩机。当室内单元同时进行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时,例如,当两个室内单元进行冷却操作而其他两个室内单元进行加热操作时,根据室内负载,一个室外热交换器被用作冷凝器,而另一个室外热交换器被用作蒸发器。在上述空调器中,由于只提供了一个单个的室外单元,需要根据室内负载即所要连接的室内单元的数目来产生具有彼此不同的容量的多种室外单元。另外,当室内负载与室外单元的容量不符合时,虽然室内负载小,室外单元的容量也被不利地增大了。另外,由于只设置了一个单个的室外单元,室外单元的致冷剂回路必须被形成在这样一个回路中,即该回路能够同时进行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并且必须设置用于同时进行冷却和加热操作的专用室外单元。即,必须设置多个室外热交换器,且必须通过四通选择阀设置致冷剂管道,以将室外热交换器分别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因此,上述的空调器不能采用这样的普通室外单元—该室外单元能够通过在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之间进行切换而分别进行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因而必须根据室内单元的使用情况来设置多种室外单元。考虑上述问题,作出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系统,它用于通过采用普通的热源单元来同时进行冷却操作和加热操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致冷设备是这样构成的,即多个热源单元与一个主液体管线、一个主高压气体管线和一个主低压气体管线相连,从而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在细节上,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致冷设备包括多个热源单元(2A,2B),其中每一个都带有一个压缩机(21)、一个热源侧热交换器(24)、和一个热源侧膨胀装置(25),其中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一端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从而能够在压缩机(21)的两侧之间切换,且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另一端与各个液体管线(5A,5B)相连,且其中气体管线(6A,6B)的每一个基端都与压缩机(21)的排放侧和入口侧相连以便能够在压缩机(21)的两侧之间切换。各个气体管线(6A,6B)被分成一个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排放方向流动的高压通道(65,66)和一个使致冷剂能够沿着压缩机(21)的进入方向流动的低压通道(67,68)。该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主液体线路(4L),它与液体管线(5A,5B)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一个主高压气体管线(4H),它与所有的高压通道(65,66)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一个主低压气体管线(4W),它与所有的低压通道(67,68)相连,以使热源单元(2A,2B)以彼此并联的方式设置。另外,该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多个用户单元(3,3……),它们都具有一个其一端与主液体线路(4L)相连的用户侧热交换器(32)、一个设置在用户侧热交换器(32)与主液体线路(4L)之间的用户侧膨胀装置(33),且其中用户侧热交换器(32)的另一端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主低压气体管线(4W)相连以便能够在气体管线(4H,4W)之间切换。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致冷设备还包括设置在相应的高压通道(65,66)中的止逆阀(V1,V2),用于使致冷剂能够从热源单元(2A,2B)流向主高压气体管线(4H);以及,设置在相应的低压通道(67,68)中的止逆阀(V3,V4),用于使致冷剂能够从主低压气体管线(4W)流向热源单元(2A,2B)。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致冷设备还包括切换装置(V5-V10),后者用于通过打开和关闭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来切换致冷剂的流动方向,以使致冷剂从热源单元(2A,2B)通过高压通道(65,66)而流向主高压气体管线(4H)和从主低压气体管线(4W)通过低压通道(67,68)而流向热源单元(2A,2B)。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致冷设备中,液体管线(5A,5B)是这样构成的,即它的相应的液体通道(53,54)与其从热源单元(2A,2B)向外延伸的相应液体管道(51,52)的外端相连;气体管线(6A,6B)是这样构成的,即其相应的都具有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的气体通道(63,64)与其从热源单元(2A,2B)向外延伸的相应气体通道(61,62)的外端相连;主液体线路(4L)是这样构成的,即主液体管道(41b)与主液体管道(41a)的一端相连,而主液体通道(41a)的另一端延伸到用户侧热交换器(32);主高压气体管线(4H)是这样构成的,即主高压气体通道(42b)与主高压气体管道(42a)的一端相连,而主高压气体管道(42a)的另一端延伸到用户侧热交换器(32);且主低压气体管线(4W)是这样构成的,即主低压气体通道(43b)与主低压气体管道(43a)的一端相连,而主低压气体管道(43a)的另一端与用户侧热交换器(32)相连。进一步地,液体通道(53,54)、高压通道(65,66)和低压通道(67,68)分别与主液体通道(41b)、主高压气体通道(42b)和主低压气体通道(43b)相连,且液体通道(53,54)、气体通道(63,64)、主液体通道(41b)、主高压气体通道(42b)和主低压气体通道(43b)被组合以形成一个管道单元(11)。如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致冷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辅助气体管线(8a),后者具有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从热源单元(2A)流向主高压气体管线(4H)的高压辅助通道(83)和一个用于使致冷剂能从主低压气体管线(4W)流向热源单元(2A)的低压辅助通道(84)。高压辅助通道(83)的一端与一个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且它的另一端与主高压气体管线(4H)相连;在气体致冷剂管道(26)中气体致冷剂从热源单元(2A)之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流出来并流向热源侧热交换器(24)。低压辅助通道(84)的一端与热源单元(2A)之一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4)的气体致冷剂管道(26)相连,且其另一端与主低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田真理
申请(专利权)人:达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