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56254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是一种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置,本装置包括中心杆和接头,中心杆的杆体中段是缩径段、两端分别设有上限位台和下限位台,外套筒的管体上设有液流槽,将外套管套装在中心杆的杆体中段外面、形成抽汲腔,接头与上限位台之间装有复位弹簧,外套筒能够沿着上限位台在中心杆外面上下滑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到抽油杆上之后,不仅能够起到扶正器的作用,而且在扶正的过程中还起到助抽、刮蜡的作用。在中心杆与外套筒之间的上下行程过程中,实现中心杆与外套筒之间抽汲腔的开启与关闭,降低了抽油泵的负荷,减轻抽油泵球阀上的撞击力,有效的延长抽油泵的使用寿命和检泵周期,起到增产增效的作用。

A sucker rod assisted pumping device for oil production w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置
本技术涉及石油工业抽油机井中抽油杆上使用的助抽装置,特别是一种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置。
技术介绍
有杆泵举升方式占所有举升方式的90%以上,在各种采油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有杆泵采油工艺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配套工艺技术,但对于深抽、高气液比、高含水、出砂等井况会降低容积效率和使用寿命。在有杆泵抽油过程中,影响泵效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体影响气油比越高,充满系数越低,泵内余隙比越大,泵充满程度越低,且气体在泵内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气锁影响。深抽的作用之一就是加深泵挂,增大泵的沉没度,泵的沉没压力越大,则泵内压力条件下的就地气比油越小,原油进泵压力越高,从而充满系数越高。2)杆柱弹性伸缩变形对冲程的影响小泵深抽井一方面杆柱长度大,另一方面加载和卸载值大,造成杆柱弹性伸缩量比常规油井大很多。活塞截面积越大、泵下的越深、液柱载荷就越大,冲程损失越大。惯性载荷引起的抽油杆柱弹性变形使活塞冲程增大,有利于提高泵效,对于钢质抽油杆,实际惯性载荷引起的冲程增大只有液柱载荷造成的冲程损失的10%左右,工程上可以忽略不计。3)管柱弹性变形对冲程的影响在忽略惯性、忽略油管与套管摩擦力、冲次足够慢的情况下,理论分析表明:油管柱的弹性变形会导致活塞的有效冲程减少,采用油管锚定可以减少油管变形对深抽的影响。现场实践表明,由于惯性、油管与套管摩擦力等因素,液柱载荷造成油管的弹性变形小于理论计算值,因此,应客观分析油管弹性变形问题。4)泵漏失对举升效率的影响深抽井泵活塞两端承受更大的压差,泵漏失量较常规抽油井更大,活塞与衬套的间隙及凡尔和其它结合部件之间的漏失,会使泵的实际排量减少,液体的腐蚀性或活塞、衬套及凡尔的腐损都会引起泵漏失增加,特别是泵内结垢,沉砂、结蜡常会使凡尔关闭不严,活塞运行受阻,甚至卡死。如何提高抽油泵的泵效、延长使用周期、增强对各种复杂工况的适应性,同时解决抽油杆的偏斜问题,成为油田中后期有杆泵采油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解决油井含气大的问题,主要靠采气泵,但效果一般;高含水防管杆偏磨主要靠扶正器;深抽主要靠增加管柱强度等措施,但有杆泵抽油是一个整体系统,仅仅解决某一方面,往往起不到应有效果,且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另外由于结构不合理,扶正效果不好,一旦出现脱扣情况,就给油田生产造成一定损失。目前,用于抽油机井中的助抽装置,主要有泵上助抽装置和泵下助抽装置,其中泵上助抽装置一般设有中心杆、助抽块或者助抽片和连接螺纹,连接在抽油杆上。使用时,只是在泵上100-200米间距内使用,对于供液充足的油井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是,如果油井结蜡、出砂则容易卡住助抽块或者助抽片;同样,如果油井管杆偏磨也容易磨损助抽块或者助抽片。针对油井供液不足,深抽泵充满程度差的问题,泵下助抽装置连接在抽油泵固定阀尔与尾管之间,利用压能与动能多次转变,液体瞬间线速度增大,使液体形成射流进泵,加大了液体冲击力,提高了进泵量。但泵下助抽装置不能解决漏失量大、结蜡、扶正、气体影响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置,改善目前助抽装置易窜动以及防偏磨效果差的不足,解决抽油杆与油管管柱之间的磨损问题,提高助抽效果,提高采油效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置包括中心杆和接头,中心杆的杆体中段是缩径段、两端分别设有上限位台和下限位台,外套筒的管体上设有液流槽,将外套管套装在中心杆的杆体中段外面、形成抽汲腔,接头与上限位台之间装有复位弹簧,外套筒能够沿着上限位台在中心杆外面上下滑动。所述复位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弹簧挡片上面、该弹簧挡片的外径大于上限位台的外径2mm-3mm。所述中心杆是整体杆,在所述缩径段的两端与上限位台和下限位台之间设有过渡圆弧段。所述中心杆的两端设有外螺纹、能够分别与接头和抽油杆接箍连接,使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置能够连接在抽油杆柱中。所述外套筒上面的液流槽至少设有两个,液流槽上下两端的槽壁是上斜壁。所述外套筒与使用井井内油管之间的间隙设定在1mm-1.5mm之间。在所述中心杆中下限位台的下方杆体上还设有扳手方。所述外套筒的两端外圆呈圆弧状缩径,外套筒下端外圆缩径后的最小外径小于下限位台的外径。所述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置的长度设定在30cm-70cm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与油管内壁间隙小,较长,每个助抽装置均串联在抽油杆上,连接使用后,可将抽油管柱分成若干部分,形成了多个单体的抽油装置,与抽油机和抽油泵形成了一个统一运转的抽油系统。抽汲时抽油泵只将原油提到与它相邻的助抽装置的空间里,再由助抽装置替代抽油泵一级一级提到地面上,形成了将抽油泵的一级提油改进为多级提油的方式,使得油管管柱中的原油只能向上运动,不能向下沉降,从而降低抽油泵的负荷,减轻了抽油泵球阀上的撞击力。同时还有扶正、刮蜡、减少污物沉淀卡泵的优点。本技术安装到抽油杆上之后,不仅能够起到扶正器的作用,而且在扶正的过程中还起到助抽、刮蜡的作用。在中心杆与外套筒之间的上下行程过程中,实现中心杆与外套筒之间抽汲腔的开启与关闭,降低了抽油泵的负荷,减轻抽油泵球阀上的撞击力,有效的延长抽油泵的使用寿命和检泵周期,起到增产增效的作用。另外通过在中心杆设置的下限位台、上限位台和复位弹簧,能有效防止油管与抽油杆的偏磨,改善了已有助抽装置易窜动以及防偏磨效果差的不足。本技术结构简单、助抽效率高、扶正效果好,工作可靠,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中心杆1、扳手方11、下限位台12、缩径段13、上限位台14、外套筒2、液流槽21、抽汲腔3、复位弹簧4、接头5。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仅为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一种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置包括中心杆1和接头5,中心杆1的杆体中段是缩径段13、两端分别设有上限位台14和下限位台12,外套筒2的管体上设有液流槽21,将外套管2套装在中心杆1的杆体中段外面、形成抽汲腔3,接头5与上限位台14之间装有复位弹簧4,外套筒2能够沿着上限位台14在中心杆1外面上下滑动。、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技术还有以下实施例:实施例二所述复位弹簧4的下端固定在弹簧挡片上面、该弹簧挡片的外径大于上限位台14的外径2mm-3mm。外套筒2能够在井内液柱的压力下轻松越过该弹簧挡片、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置,包括中心杆和接头,其特征是,中心杆的杆体中段是缩径段、两端分别设有上限位台和下限位台,外套筒的管体上设有液流槽,将外套管套装在中心杆的杆体中段外面、形成抽汲腔,接头与上限位台之间装有复位弹簧,外套筒能够沿着上限位台在中心杆外面上下滑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置,包括中心杆和接头,其特征是,中心杆的杆体中段是缩径段、两端分别设有上限位台和下限位台,外套筒的管体上设有液流槽,将外套管套装在中心杆的杆体中段外面、形成抽汲腔,接头与上限位台之间装有复位弹簧,外套筒能够沿着上限位台在中心杆外面上下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复位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弹簧挡片上面、该弹簧挡片的外径大于上限位台的外径2mm-3m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中心杆是整体杆,在所述缩径段的两端与上限位台和下限位台之间设有过渡圆弧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中心杆的两端设有外螺纹、能够分别与接头和抽油杆接箍连接,使采油井抽油杆助抽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渊平王云川黄宏惠李淑芳朱泽军倪玉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临盘采油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