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开门碰口防撬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62014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0 2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外开门碰口防撬结构,涉及外开门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条形插槽、贯通槽、安装槽、第一按压件、第二按压件,门框靠近室内一侧固定有密封板;第一按压件与第二按压件之间设置有抵压组件;第二按压件与安装槽之间复位组件;第一按压件靠近条形插槽一侧固定有用于插入条形插槽的条形插块,第一按压件与贯通槽之间设置有用于向远离条形插槽一侧推动第一按压件的弹性组件以及使第一按压件沿门板长度方向移动的导向组件;条形插块与条形插槽之间设置有用于分离条形插块与条形插槽的配合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防撬边容易发生形变的问题,降低防撬边与门框碰撞的可能性。

An anti prying structure of the external d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开门碰口防撬结构
本技术涉及外开门
,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外开门碰口防撬结构。
技术介绍
碰口指的是门板与门框或者左右门板之间的缝隙处,目前的外开门通过设置防撬边挡柱锁舌,并将防撬边与门扇连为一体,一定程度上提高防撬门的防撬性能。现有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1865424U的中国技术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外开门碰口防撬结构,包括固设于门板靠近锁舌一侧的防撬边,锁挡片置于防撬边内。但是,由于防撬边与门板固接,关阖门板时,防撬边可能会与门框产生碰撞,容易对门板造成形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开门碰口防撬结构,其通过伸缩结构驱动防撬边的伸缩,降低防撬边与门框碰撞的可能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外开门碰口防撬结构,包括开设于门框内侧壁的条形插槽、开设于门板靠近所述条形插槽一侧的贯通槽、开设于门板靠近室内一侧且与所述贯通槽连通的安装槽、沿门板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贯通槽内的第一按压件、沿门板宽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的第二按压件,所述门框靠近室内一侧固定有密封板;所述第一按压件与第二按压件之间设置有用于推动第一按压件移动的抵压组件;所述第二按压件与安装槽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按压件复位的复位组件;所述第一按压件靠近条形插槽一侧固定有用于与条形插槽插接的条形插块,所述第一按压件与贯通槽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按压件复位的弹性组件以及使第一按压件沿门板长度方向移动的导向组件;所述条形插块与条形插槽之间设置有用于分离条形插块与条形插槽的配合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门板与门框闭合时,第二按压件与密封板抵接并向靠近第一按压件一侧移动,移动过程中第二按压件与第一按压件接触,第二按压件通过抵压组件向靠近条形插槽一侧推动第一按压件,第一按压件在导向组件的作用下带动条形插块向靠近条形插槽方向移动,直至条形插块与条形插槽插接,便于在门板与门框闭合时通过抵压组件推动第二按压件使条形插块插入条形插槽内,从而降低条形插槽与门框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固定于安装槽远离条形插槽一侧的固定板、分别开设于所述固定板上的两个圆形通孔、分别沿门板宽度方向滑移设置于两个圆形通孔内的两个导向轴以及固定于第二按压件靠近固定板一侧的延伸板;每个导向轴靠近密封板一端与所述延伸板远离密封板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与延伸板之间设置有使延伸板复位的两个弹性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按压件与密封板抵接后,第二按压件向安装槽内侧移动,圆形通孔对导向轴具有导向作用,从而降低第一按压件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弹性件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固定于固定板靠近密封板一侧,所述第一弹簧远离固定板一端与延伸板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外侧推动门板时,第二按压件与密封板分离,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一弹簧向延伸板施加弹力作用,延伸板带动第二按压件向靠近密封板一侧移动,便于在向外侧推开外开门时第二按压件可以复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压组件包括开设于第一按压件和第二按压件相对内侧的两个第一斜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着第二按压件向靠近固定板一侧移动,第一按压件在第二按压件的抵压作用下逐渐向靠近条形插槽一侧移动,从而带动条形插块向条形插槽一侧移动,通过关阖门板推动第二按压件移动,使得条形插块与条形插槽插接,对门板上的锁舌进行遮挡。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固定于贯通槽远离密封板一侧的挡板以及分别固定于所述挡板远离条形插槽一侧的两个第二弹簧,所述第一按压件靠近条形插槽一侧分别与两个第二弹簧靠近第二按压件一端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开设于第一按压件远离第二按压件一侧的燕尾槽以及固定于贯通槽远离密封板一侧的燕尾块,所述第一按压件通过燕尾块沿门板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燕尾槽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开设于第一按压件远离第二按压件一侧的燕尾槽以及固定于贯通槽远离密封板一侧的燕尾块,所述燕尾块沿门板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燕尾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燕尾槽和燕尾块的滑动连接,使第一按压件与贯通槽内壁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合组件包括开设于条形插槽远离密封板一侧的第二斜面以及开设于条形插块远离密封板一侧的第三斜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外推动门板时,第二按压件逐渐复位,第一滑移件向安装槽内复位,条形插块在推动门板的推力作用下在预留缝隙内向室外一侧转动,转动过程中随第一滑移件向安装槽内收缩,条形插块与条形插槽接触时,第三斜面滑动经过第二斜面,并最终使条形插块与条形插槽分离,通过在条形插槽和条形插块之间设置斜面,便于向外推动门板时条形插槽与条形插块能够分离。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板靠近条形插槽一侧开设有条形滑槽,所述条形滑槽内沿门框宽度方向滑移设置有减震条,所述条形滑槽远离条形插槽一侧固定有弹性折板,所述弹性折板靠近条形插槽一端与减震条远离条形插槽一侧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门板向密封板靠近时,门板首先与减震条接触,并向密封板一侧抵压减震条,在弹性折板向门板一侧施加的弹力作用下,减震条逐渐向条形滑槽内收缩,减震条为门板与密封板的接触提供减震效果,降低门板与密封板碰撞的可能性。综上所述,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门板与门框闭合时通过抵压组件推动第二按压件使条形插块插入条形插槽内,从而降低条形插槽与门框发生碰撞的可能性;2.减震条为门板与密封板的接触提供减震效果,便于降低门板与密封板碰撞的可能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中凸显安装槽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凸显第一按压件的剖视图;图4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3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3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门框;11、条形插槽;12、密封板;121、条形滑槽;122、减震条;123、弹性折板;2、门板;21、贯通槽;22、安装槽;3、第一按压件;31、抵压组件;311、第一斜面;32、条形插块;321、配合组件;3211、第二斜面;3212、第三斜面;33、弹性组件;331、挡板;332、第二弹簧;34、导向组件;341、燕尾槽;342、燕尾块;4、第二按压件;41、复位组件;411、固定板;412、圆形通孔;413、导向轴;414、延伸板;415、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开门碰口防撬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开设于门框(1)内侧壁的条形插槽(11)、开设于门板(2)靠近所述条形插槽(11)一侧的贯通槽(21)、开设于门板(2)靠近室内一侧且与所述贯通槽(21)连通的安装槽(22)、沿门板(2)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贯通槽(21)内的第一按压件(3)、沿门板(2)宽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安装槽(22)内的第二按压件(4),所述门框(1)靠近室内一侧固定有密封板(12);/n所述第一按压件(3)与第二按压件(4)之间设置有用于推动第一按压件(3)移动的抵压组件(31);/n所述第二按压件(4)与安装槽(22)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按压件(4)复位的复位组件(41);/n所述第一按压件(3)靠近条形插槽(11)一侧固定有用于与条形插槽(11)插接的条形插块(32),所述第一按压件(3)与贯通槽(21)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按压件(3)复位的弹性组件(33)以及使第一按压件(3)沿门板(2)长度方向移动的导向组件(34);/n所述条形插块(32)与条形插槽(11)之间设置有用于分离条形插块(32)与条形插槽(11)的配合组件(3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开门碰口防撬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开设于门框(1)内侧壁的条形插槽(11)、开设于门板(2)靠近所述条形插槽(11)一侧的贯通槽(21)、开设于门板(2)靠近室内一侧且与所述贯通槽(21)连通的安装槽(22)、沿门板(2)长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贯通槽(21)内的第一按压件(3)、沿门板(2)宽度方向滑移设置于所述安装槽(22)内的第二按压件(4),所述门框(1)靠近室内一侧固定有密封板(12);
所述第一按压件(3)与第二按压件(4)之间设置有用于推动第一按压件(3)移动的抵压组件(31);
所述第二按压件(4)与安装槽(22)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按压件(4)复位的复位组件(41);
所述第一按压件(3)靠近条形插槽(11)一侧固定有用于与条形插槽(11)插接的条形插块(32),所述第一按压件(3)与贯通槽(21)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按压件(3)复位的弹性组件(33)以及使第一按压件(3)沿门板(2)长度方向移动的导向组件(34);
所述条形插块(32)与条形插槽(11)之间设置有用于分离条形插块(32)与条形插槽(11)的配合组件(3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开门碰口防撬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组件(41)包括固定于安装槽(22)远离条形插槽(11)一侧的固定板(411)、分别开设于所述固定板(411)上的两个圆形通孔(412)、分别沿门板(2)宽度方向滑移设置于两个圆形通孔(412)内的两个导向轴(413)以及固定于第二按压件(4)靠近固定板(411)一侧的延伸板(414);每个导向轴(413)靠近密封板(12)一端与所述延伸板(414)远离密封板(12)一侧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板(411)与延伸板(414)之间设置有使延伸板(414)复位的两个弹性件(4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外开门碰口防撬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仁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辛乙堂木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