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8288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包括底座(1)和壳体(2),所述壳体(2)和底座(1)前后布置,所述壳体(2)的顶部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滑块(3),所述壳体(2)内设置有上下贯通的抓管腔(2.1),所述壳体(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圆弧斜面凹槽(14),两个圆弧斜面凹槽(14)分别位于抓管腔(2.1)的左右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其结构设计合理,与双头纱管座配合使用,能有效提高换纱效率,避免在握持纱管过程中影响相邻满纱管上纱,改善成纱质量。

A new type of gripper for spinning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属于纺织机械设备

技术介绍
细纱工序是纺纱工艺流程中最后一道工序,通过细纱机将前一道工序生产的半制品粗纱,纺制成一定粗细并符合用户质量要求的细纱。细纱机是纺织行业生产流程中面大、量广的重要设备,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纱质量,用工多少,工人的劳动强度,以及管理、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随着纺织业产能的扩大,产业用工日趋紧张,用户对纺织机械的要求越来越高,配高度自动化的集体落纱装置的细纱机必将成为市场的主流。对于配集体落纱的细纱机,需要通过纱管输送装置来输送空纱管至待机位、满纱管至管纱转运箱内或络筒机,达到满纱管与空纱管相互交换循环使用的目的。传统的满纱管与空纱管交换动作的初始状态为锭子上放置满纱管,而寄放站管位空置,纱管输送装置放置空纱管。当集体落纱动作开始时,握纱横梁将纱管输送装置待机位托盘上空纱管通过抓管器握持到寄放站管位置上,再将锭子上满纱管通过抓管器握持到托盘上,最后将寄放站管位置上的空纱管通过抓管器握持到锭子上,实现空纱管和满纱管交换的目的。在空纱管和满纱管交换过程中,需先将空纱管暂放于寄放站内,然后将满纱管插置于纱管输送装置的纱管座上,最后才能将空纱管换置于锭子上,其操作繁琐复杂、换纱效率低,且现有的抓管器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在握持纱管过程中会影响到相邻满纱管上纱,影响了成纱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提高换纱效率、改善成纱质量的新型细纱机抓管器。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包括底座和壳体,所述壳体和底座前后布置,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能上下移动并能周向调节的滑块,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上下贯通的抓管腔,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圆弧斜面凹槽,两个圆弧斜面凹槽分别位于抓管腔的左右两侧。优选的,所述圆弧斜面凹槽自上至下向内倾斜布置。优选的,所述滑块位于抓管腔的上方,所述抓管腔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竖向布置的第一导向孔,所述滑块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竖向布置的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导向孔和第一导向孔上下对应,所述第一导向孔的顶部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伸进第二导向孔内,所述导向柱内设置有缓冲柱,所述缓冲柱的顶端伸出导向柱外,且与滑块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柱的底端伸进第一导向孔内,伸进第一导向孔内的缓冲柱上套设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柱的底端设置有限位部。优选的,所述第二导向孔呈锥形状,所述导向柱呈锥形筒状。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后部设置有纵向布置的通道孔,所述通道孔与抓管腔相连通,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活塞孔,所述活塞孔与壳体的通道孔相对应,所述活塞孔内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内设置有伸进通道孔内的活塞头,所述活塞杆的尾部设置有气囊,所述活塞杆外套设有复位弹簧。优选的,所述抓管腔内设置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插装于抓管腔的前部。优选的,所述壳体和底座通过卡接方式连接。一种双头纱管座,采用上述的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进行空纱管和满纱管交换,所述双头纱管座包括防尘盖体,所述防尘盖体的顶部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上设置有左右布置的高立柱和低立柱,高立柱用于承接空纱管,低立柱用于插置满纱管,所述高立柱和低立柱位于同一横向直线上,所述高立柱呈圆柱体状,所述高立柱的外周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卡筋,所述第一卡筋的高度低于高立柱,所述低立柱自上至下依次包括圆锥体和圆柱体,所述低立柱的圆柱体的外周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卡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在其壳体两侧设置有圆弧斜面凹槽,与双头纱管座配合使用,能有效提高换纱效率,避免在握持纱管过程中影响相邻满纱管上纱,改善成纱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的零件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除底座外的俯视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除底座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双头纱管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双头纱管座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的正视图。图8为图5的仰视图。其中:底座1、活塞孔1.1壳体2、抓管腔2.1滑块3活塞杆4气囊5复位弹簧6活塞头7调节块8导向柱9缓冲柱10限位部11缓冲弹簧12双头纱管座13、防尘盖体13.1、凸台13.2、高立柱13.3、低立柱13.4、第一卡筋13.5、第二卡筋13.6、连接部13.7、连接孔13.8、第一限位凹槽13.9、第二限位凹槽13.10、定位孔13.11、卡槽13.12圆弧斜面凹槽1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图8,本技术涉及的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包括底座1和壳体2,所述壳体2和底座1前后布置,所述壳体2的顶部设置有能上下移动并能周向调节的滑块3,所述壳体2的前部设置有上下贯通的抓管腔2.1,所述壳体2的左右两侧的下部均设置有圆弧斜面凹槽14,两个圆弧斜面凹槽14分别位于抓管腔2.1的左右两侧;所述圆弧斜面凹槽14自上至下向内倾斜布置;所述壳体2和底座1通过卡接方式连接;所述壳体2的后部设置有纵向布置的通道孔,所述通道孔与抓管腔201相连通;所述抓管腔201内设置有调节块8,所述调节块8插装于抓管腔201的前部;所述滑块3位于抓管腔2.1的后部的上方,所述抓管腔2.1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竖向布置的第一导向孔,所述滑块3的左右两侧的下部设置有竖向布置的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导向孔和第一导向孔上下对应,所述第一导向孔的顶部设置有竖立的导向柱9,所述导向柱9伸进第二导向孔内,所述导向柱9内设置有缓冲柱10,所述缓冲柱10的顶端伸出导向柱9外,且与滑块3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柱10的底端伸进第一导向孔内,伸进第一导向孔内的缓冲柱10上套设有缓冲弹簧12,所述缓冲柱10的底端设置有限位部11;所述第二导向孔呈锥形状,所述导向柱9呈锥形筒状,使得滑块3不仅能上下移动还能周向调节,降低在握持纱管时对其造成的压力损伤;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活塞孔1.1,所述活塞孔1.1与壳体2的通道孔相对应,所述活塞孔101内设置有活塞杆4,所述活塞杆4内设置有伸进通道孔内的活塞头7,所述活塞杆4的尾部设置有气囊5,所述活塞杆4外套设有复位弹簧6。当集体落纱动作开始时,纱管输送装置将放置于双头纱管座13上的空纱管输送至待机位,握纱横梁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抓管器将锭子上的满纱管握持到待机位的双头纱管座13上,之后纱管输送装置将待机位的双头纱管座13集体移动一定的距离之后,使得待机位上的空纱管与锭子一一对应,最后通过抓管器将待机位上空纱管握持到锭子上,完成空纱管和满纱管交换,抓管器壳体2两侧的圆弧斜面凹槽14可避免在握持纱管过程中影响相邻满纱管上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包括底座(1)和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和底座(1)前后布置,所述壳体(2)的顶部设置有能上下移动并能周向调节的滑块(3),所述壳体(2)内设置有上下贯通的抓管腔(2.1),所述壳体(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圆弧斜面凹槽(14),两个圆弧斜面凹槽(14)分别位于抓管腔(2.1)的左右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包括底座(1)和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和底座(1)前后布置,所述壳体(2)的顶部设置有能上下移动并能周向调节的滑块(3),所述壳体(2)内设置有上下贯通的抓管腔(2.1),所述壳体(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圆弧斜面凹槽(14),两个圆弧斜面凹槽(14)分别位于抓管腔(2.1)的左右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斜面凹槽(14)自上至下向内倾斜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细纱机抓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3)位于抓管腔(2.1)的上方,所述抓管腔(2.1)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竖向布置的第一导向孔,所述滑块(3)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竖向布置的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导向孔和第一导向孔上下对应,所述第一导向孔的顶部设置有导向柱(9),所述导向柱(9)伸进第二导向孔内,所述导向柱(9)内设置有缓冲柱(10),所述缓冲柱(10)的顶端伸出导向柱(9)外,且与滑块(3)固定连接,所述缓冲柱(10)的底端伸进第一导向孔内,伸进第一导向孔内的缓冲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宏李生伟蔡永良潘春平蒋浩勋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市华方智能纺机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