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集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794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制冷循环的集液器,包括一个布置在蒸发器和压缩机之间的本体,一个与本体壁连接的用于接收蒸发器排出的制冷剂的入口管,及一个从装制冷剂的本体底部附近的部位伸出的出口管,该出口管穿过本体顶部,用于向压缩机排出集液器内的制冷剂。(*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循环集液器,更具体地说,它涉及的制冷循环集液器的进口管从蒸发器伸出并与集液器本体的壁相连接,出口管从靠近集液器本体底部伸出并穿过本体顶部。传统的制冷循环示于图3。该制冷循环包括一个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0,一个通过排出气态制冷剂的热量将高压气态制冷剂变成高压液态制冷剂的冷凝器20,一个过滤液态制冷剂所含杂质和水分的干燥器30,一个用于降低净化后的制冷剂压力的毛细管40,一个通过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而将低压液态制冷剂变成低压气态制冷剂的蒸发器50,及一个将依然存在的液态制冷剂变成气态制冷剂的集液器70。此外,还有一个风扇60布置在蒸发器50附近,该风扇将通过蒸发器而产生的冷空气吹向四周。传统集液器70的内部结构示于图4。在具有上述制冷循环的制冷机运行时,液态制冷剂上升至入口管72上端,该入口管从蒸发器50伸入集液器70内。通过蒸发器50时已变成气态的制冷剂流入入口管72,并进入集液器70。集液器70内的液态制冷剂中产生气泡,气泡在液面上破裂出噪音。此外,在集液器70所含的气/液混合制冷剂中,仅气态部分通过集液器70的出口管流入压缩机10。所以,由于液态制冷剂仍然留在集液器70内,液态制冷剂的潜热就不能得到利用,导致制冷效率降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制冷循环集液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消除集液器内的气泡现象的制冷循环集液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集液器出口管与毛细管之间的换热效率的制冷循环集液器。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一种制冷剂依次重复地流过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集液器和压缩机的制冷循环中,集液器包括一个盛装制冷剂的本体,一个从蒸发器伸出并与本体壁相连的入口管,及一个从靠近本体底部的部位伸出、穿过本体上部并与毛细管平行的出口管。此外,出口管靠近本体底部的那一端浸入制冷剂中。而且,出口管位于集液器内部的一端至本体底部的高度低于入口管和本体连接的一端至本体底部的高度。另一种选择,在制冷剂依次重复地流过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集液器和压缩机的制冷循环中,在集液器内部,从蒸发器流入集液器的制冷剂的方向与从该集液器流向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方向交叉。此外,集液器包括一个盛装制冷剂的本体,一个与本体连接、用于接收蒸发器排出的制冷剂的入口管,及一个从靠近本体底部的部位伸出并穿过本体顶部的出口管,该出口管用于向压缩机排出集液器内的制冷剂。下面通过结合附图所做的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及其各种目的和优点,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方案的一种集液器的制冷循环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案的集液器内部结构剖面图;图3是采用传统集液器的制冷循环示意图,及图4是传统集液器内部结构剖面图。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在图1、2、3和4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组成部件,因此在此省略了有关那些部件的详细描述。图1表示采用本专利技术集液器的制冷循环,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案的集液器内部结构剖面图。该制冷循环包括一个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10,一个通过排出气态制冷剂的热量而将高压气态制冷剂变成高压液态制冷剂的冷凝器20,一个过滤液态制冷剂所含杂质和水分的干燥器30,一个用于降低净化后的制冷剂压力的毛细管40,一个用于吸收周围的热量而将低压液态制冷剂变成低压气态制冷剂的蒸发器50,及一个将仍然存在的液态制冷剂变成气态制冷剂的集液器90。此外,还有一个风扇60布置在蒸发器50附近,该风扇将通过蒸发器50而产生的冷空气吹向大气。集液器90包括一个盛装制冷剂的本体90B,一个入口管92和一个出口管94。入口管92从蒸发器50伸出并与本体90B的壁相连,从而将蒸发器50排出的气/液制冷剂引入集液器90。出口管94的一端94E伸至集液器90底部附近。出口管94的大部分伸出集液器90顶部,伸向压缩机10,用于将集液器90排出的气/液制冷剂引向压缩机10。优选使出口管94伸出长度比适合长度更长,使液态制冷剂容易变成气态制冷剂。出口管94位于集液器90内的那一端94E至本体90B底部的高度低于入口管92上与本体90B连接的那一端至本体90B底部的高度。使出口管94的主要部分,即朝压缩机10伸出的部分与毛细管40平行。因此,从集液器90排出的出口管94中的低温制冷剂与毛细管40中温度较高的制冷剂换热,使出口管94中的液态制冷剂变成气态制冷剂后被引入压缩机10,而保持在适当的温度。下面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装置的运行。制冷剂流过蒸发器50后,变成了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含有适量的气态制冷剂和少量的液态制冷剂的制冷剂通过入口管92进入集液器90。如果进入集液器90的制冷剂数量少,那么制冷剂就低于出口管94的94E端,由于比重不同,该气/液混合制冷剂分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仍然留在集液器90内,而气态制冷剂排入压缩机10。相反,如果进入集液器90的制冷剂过量,那么制冷剂就高于出口管94的94E端,由于压缩机10的吸入作用,集液器90内所含液态制冷剂有一部分进入出口管94。流过靠近毛细管40并与毛细管平行的那部分出口管94的制冷剂借助毛细管的热辐射变成了气态制冷剂。因此,已经变成气态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如果制冷剂的液面保持在出口管94的固定布置于靠近集液器90底部的一端之上,那么制冷剂通过入口管94返回蒸发器50。因此,从蒸发器供给制冷剂的入口管总是位于集液器90所含的制冷剂液面高度之上。因此,通过入口管流入集液器的气态制冷剂和集液器内的液态制冷剂不直接接触,就不会产生气泡,从而降低了集液器的噪音。在集液器的实际运行中,由于出口管延伸至靠近集液器底部的部位,大量的制冷剂经出口管吸入,提高了毛细管的换热能力。此外,来自压缩机的所有制冷剂油都将很容易返回压缩机。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由蒸发器至集液器的液态制冷剂有一部分流向出口管,这部分液态制冷剂变成了有待送至压缩机的气态制冷剂。因此,避免了集液器产生的噪音,油也能够自动地供给压缩机,从而防止压缩机磨损和故障。将低温制冷剂供给出口管,使其与毛细管换热,从而提高了制冷循环的制冷效率。另外,也使集液器内部构造更简单。虽然已经参照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专利技术,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显然可以进行各种改变,然而这些变化都不超出所附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在一种制冷剂依次重复地流过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集液器和压缩机的制冷循环中,所述的集液器包括一个盛装制冷剂的本体;一个从蒸发器伸出并与本体的壁连接的入口管;一个从靠近本体底部的部位伸出的出口管,该出口管穿过本体上部,并与毛细管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液器,其特征在于,出口管的靠近本体底部的那一端没入制冷剂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液器,其特征在于,出口管的位于集液器内的那一端至本体底部的高度小于入口管的与本体连接的那一部分至本体底部的高度。4.在一种制冷剂依次重复地流过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集液器和压缩机的制冷循环中,在所述的集液器内,从蒸发器流至集液器的制冷剂的方向与从集液器流向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方向交叉。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器包括一个盛装制冷剂的本体;一个与本体的壁连接的入口管,该入口管用于接收蒸发器排出的制冷剂;一个从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在一种制冷剂依次重复地流过冷凝器、毛细管、蒸发器、集液器和压缩机的制冷循环中,所述的集液器包括:一个盛装制冷剂的本体;一个从蒸发器伸出并与本体的壁连接的入口管;一个从靠近本体底部的部位伸出的出口管,该出口管穿过本体上部,并与毛细 管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慎珍揆
申请(专利权)人:大宇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