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贴标签装置,压辊绕其位于铅垂向的辊芯转动设置,输送桶体G的输送带的带面水平布置,移动机构驱动压辊辊芯沿桶体G的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位移,由标签输送机构输送的标签原料A上的与标签基带B分离后的标签C的自由段伸展至桶体G的移动路径上,标签C的背面涂覆有胶膜层且该胶膜层面向桶体G一侧,标签C的自由段的正面所在侧设置压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贴标快捷、准确,备贴到位及时准确。
Label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贴标签装置
本技术涉及包装设备,具体讲就是桶装水、饮料或原料的桶体的贴附标签的设备装置。
技术介绍
瓶装矿泉水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已是不言而喻的了,为了满足长途旅行或家庭的特殊需求,桶装矿泉水同样具有广泛的需求。对生产企业来讲,水的生产并无二致,但瓶装或桶装矿泉水的灌装工序与包装工序确实存在差异,尤其是桶和瓶的体积与形状上差异,导致贴标签的技术方案或者说设备难以通用。就容积为4~5L的桶装矿泉水来讲,一般是盒装4桶的方式装箱包装,以方便搬运、销售。为方便使用和提高装箱效率,桶体周壁整体为带圆角过渡的方形,一侧桶体上呈凹部位置处设置提拎把手,所以标签的贴附位置一般选择在把手对面的桶体上,标签贴附位置的确定性为标签贴附带来了贴标难度,采用手工贴标作业效率实在太低而劳动强度也大。标签的自动化供给或称输送装置便是标签自动化贴附的基础,标签原料或称标签卷通常由印刷厂家提供,即标签卷包括涂覆有不干胶层并粘贴在标签基带的光面上并呈收卷的卷筒状,相邻标签的结合处设置便于分离或撕裂的刻痕,由于标签用料多为塑料或纸等类似材料且具有软质、轻薄的物理特性,如何确保标签与基带的分离以及与基带分离后的标签保持特定的姿态等待贴附,这些难题现有技术均未给予有效地解决;还有就是如何将待贴附贴附到桶体上的同时,确保下一个标签备料到位等待贴标,诸如此类,矿泉水桶的贴标作业远非一般想象中的简单、容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贴标签装置,确保将待贴标签贴附到位后同时将下一个待贴标签备份到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贴标签装置,压辊绕其位于铅垂向的辊芯转动设置,输送桶体G的输送带的带面水平布置,移动机构驱动压辊辊芯沿桶体G的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位移,由标签输送机构输送的标签原料A上的与标签基带B分离后的标签C的自由段伸展至桶体G的移动路径上,标签C的背面涂覆有胶膜层且该胶膜层面向桶体G一侧,标签C的自由段的正面所在侧设置压辊。由上述方案可知,输送带载运桶体G自上游向下游输送,抵达贴标签位时,由于标签C的背面涂覆有胶膜层且该胶膜层面向桶体G一侧,加之标签C的自由段位于桶体G的移动路径上,所以桶体G移动过程中必然与标签C的涂胶面粘贴,随着桶体G继续向下游移动,同时在压辊的辊压作用下,标签C贴附在桶体G上,并且结合压辊的阻挡作用,前或前中段已贴附在桶体G上标签C的尾端尚与桶体G处在分离状态,此时已贴附在桶体G上标签C的尾端尚连的下一个标签的首端的结合缝或刻痕处受力而分离,该下一个标签C则正好抵达待贴位。本技术贴标快捷、准确,备贴到位及时准确。附图说明图1、2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4、5分别是三个视觉方向的使用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7、8分别是1、2、4中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4所示,一种贴标签装置,压辊10绕其位于铅垂向的辊芯转动设置,输送桶体G的输送带20的带面水平布置,移动机构驱动压辊10辊芯沿桶体G的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位移,由标签输送机构输送的标签原料A上的与标签基带B分离后的标签C的自由段伸展至桶体G的移动路径上,标签C的背面涂覆有胶膜层且该胶膜层面向桶体G一侧,标签C的自由段的正面所在侧设置压辊10。此处需要简要解释的是标签原料A是由标签C和标签基带B贴附在一起时的原料带,贴标签作业就是将标签C与标签基带B分离后贴附到桶体G上的过程。上述方案中,输送带20正常运行,如图3、4所示,输送桶体G自上游向下游行进的过程中与预先抵达的标签C的胶膜层接触粘接,继续向下游行进的过程中配合压辊的抵压作用,标签C被贴附到桶体G上,已贴附在桶体G上的标签C的尚未与桶体贴附的尾端牵连着下一个标签C向待贴位位移,在待贴位两者分离,此时贴附在桶体G上的贴标随桶体G继续行进,与之分离的待贴标签C停留在待贴位、待贴备用。位于压辊10上游侧设置分裂首尾端尚连的前、后标签C连接缝的切分板30,切分板30的前侧立边为自由边且延伸到压辊10的移动路径上,标签C的自由段贴附在切分板30前侧面上,切分板30为弹性薄板且后侧边与机架固定。输送带载运桶体行进抵达待贴位时,标签C自由段贴附在切分板30前侧面上,标签C和切分板30前侧面的前段正好处在桶体的行进路径上,所以桶体将与待贴位等待的标签C的涂胶面接触,桶体G推挤标签C和切分板30,由于切分板30具有弹性而必然弯弧变形并为桶体G的行进让出通路的同时与桶体保持贴靠,此过程中标签C将贴附在桶体G的正面部位,随着桶体G的位移,在桶体G的侧面抵达切分板30的前段时切分板30开始与桶体分离,依靠弹力作用已贴附在桶体G上的标签C和该标签相连的邻近标签C处于涨紧状态,相连的两个标签C的相连的刻痕断裂处抵达当切分板30的前侧立边时,两相连标签C彼此断裂分离,为了确保切分板30对两相连标签C的分离效果,一则需要将切分板30的前侧立边制成稍钝的刃口状且借助压辊10推动切分板30的外翻式运动趋势即向刻压标签C的方向,切分板30的前侧立边十分方便地将两相连标签C分离开,同时压辊10的辊面与桶体后侧面接触式将标签C的后段贴附到桶体的后侧面上。切分板30的后侧面抵撑有撑板40,撑板40的前立边处在压辊10的移动路径的避让位置处且抵撑在切分板30的后侧面的中部,撑板40为弹性薄板,相互贴靠的撑板40和切分板30的后侧边固定在机架上。上述方案中,弹性薄板构成的撑板40抵撑在切分板30的后侧面的中部,这样就确保了切分板30位于撑板40前段的板体为自由态,其自身弹力有限所以变形自如,可以向桶体G的正面所在侧平顺的弯弧确保了标签C贴附过程中提供合适的弹力以实现贴标动作,而切分板30与撑板40重合段的后段板体在撑板40的支撑作用下基本保持平直或小曲率弯弧,有利于后续标签C的牵引输送,并且撑板40处在避让压辊10的移动路径的位置上,保证压辊10的正常位移。约束带50的一端与切分板30前侧板面贴附式固连,约束带50的另一端压辊10的前侧辊面贴附连接,约束带50的中段围置在切分板30的前侧立边沿上。所述的约束带50为弱静电或防静电薄带材料构成,压辊10的辊压面为软质材料构成。上述方案中设置的约束带50一则避免了压辊10的辊面直接接触标签,因为压辊10的软质特性其难免具有强静电特征,避免强静电吸附导致对标签C的平展姿态的干扰,防止其贴附时出现空鼓或气泡、打折等缺陷;另外,压辊10被约束带50连接后限制了其任意转动的现象发生;同时,约束带50为弱静电或防静电薄带材料可以保证待贴附标签C抵达待贴位时其签面平展;再者,约束带50实际上是围置在切分板30的前侧立边沿即切分刃上的,所以对标签C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确保对标签C刻痕处的分离刻压作用,保证前后标签C的顺利分离。经实验验证,俗称的牛皮纸即可作为约束带50的优选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贴标签装置,其特征在于:压辊(10)绕其位于铅垂向的辊芯转动设置,输送桶体G的输送带(20)的带面水平布置,移动机构驱动压辊(10)辊芯沿桶体G的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位移,由标签输送机构输送的标签原料A上的与标签基带B分离后的标签C的自由段伸展至桶体G的移动路径上,标签C的背面涂覆有胶膜层且该胶膜层面向桶体G一侧,标签C的自由段的正面所在侧设置压辊(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贴标签装置,其特征在于:压辊(10)绕其位于铅垂向的辊芯转动设置,输送桶体G的输送带(20)的带面水平布置,移动机构驱动压辊(10)辊芯沿桶体G的移动方向的垂直方向位移,由标签输送机构输送的标签原料A上的与标签基带B分离后的标签C的自由段伸展至桶体G的移动路径上,标签C的背面涂覆有胶膜层且该胶膜层面向桶体G一侧,标签C的自由段的正面所在侧设置压辊(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标签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压辊(10)上游侧设置分裂首尾端尚连的前、后标签C连接缝的切分板(30),切分板(30)的前侧立边为自由边且延伸到压辊(10)的移动路径上,标签C的自由段贴附在切分板(30)前侧面上,切分板(30)为弹性薄板且后侧边与机架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厚强,
申请(专利权)人:黄山无极雪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