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车底中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278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车底中转架,其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杆,该中转架装置,通过支撑架底端设置了稳固机构,通过放置架内部的隔板对物品进行分隔,将中转架装置整体进行移动,中转架装置带动车身进行中转,将中转架带动车身一起放入集装箱内部,这时转动转钮使得转动杆转动,带动驱动齿轮进行转动,这时与驱动齿轮相啮合的两根驱动齿板进行反向移动,朝着集装箱左右两侧的内壁进行移动,驱动齿板带动稳固板进行移动,通过稳固板内部缓冲弹簧的作用,对挤压板和集装箱左右两侧的内壁挤压的过程进行缓冲,这时海绵垫与集装箱内壁进行贴合,将中转架装置牢牢的固定在集装箱内部,增大空隙,提高使用率,低成本、装集装箱更加牢固方便。

A new type of under car transfer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车底中转架
本技术涉及汽车运输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车底中转架。
技术介绍
汽车生产线为生产汽车流水作业生产线,其作业线工序有焊接、冲压、涂装、动力总成等,使得汽车生产厂家提高了自动化水平,中转架在汽车在生产的过程中其中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转架是汽车生产企业用于厂内车身等产品的存放、中转用的,将车身放置于中转架上,方便转运,车身生产过程的存放、加工(喷涂、凃装)、转运等均可以中转架上完成。由于中转架成本较高,不适用于集装箱内存放、固定,出口后复运口运输成本较高,不适合于出口使用,中转架只能用于放置车身,空隙较小,使用率较低,并且在运输的过程中中转架需要带动车身一起放入集装箱内部,中转架与集装箱内部的固定效果不佳,导致运输过程中中转架容易产生晃动,造成车身与集装箱内部发行碰撞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新型车底中转架,解决了由于中转架成本较高,不适用于集装箱内存放、固定,出口后复运口运输成本较高,不适合于出口使用,中转架只能用于放置车身,空隙较小,使用率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车底中转架,包括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第一连接长杆(3)、放置架(4)、隔板(5)、转钮(6)、支撑架(8)、第二连接长杆(9)、第一减震器(10)和第二减震器(11),所述第一连接杆(1)通过电焊与第一连接杆(1)左端相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杆(2)通过电焊与第一连接杆(1)左端相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杆(2)与支撑架(8)顶端相固定,所述第一连接长杆(3)固定安装在支撑架(8)顶端,所述放置架(4)固定安装在支撑架(8)中端,所述隔板(5)设在放置架(4)内部,所述支撑架(8)顶端通过电焊与第二连接长杆(9)右端相固定,所述第一减震器(10)顶端与第一连接杆(1)相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车底中转架,包括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2)、第一连接长杆(3)、放置架(4)、隔板(5)、转钮(6)、支撑架(8)、第二连接长杆(9)、第一减震器(10)和第二减震器(11),所述第一连接杆(1)通过电焊与第一连接杆(1)左端相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杆(2)通过电焊与第一连接杆(1)左端相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杆(2)与支撑架(8)顶端相固定,所述第一连接长杆(3)固定安装在支撑架(8)顶端,所述放置架(4)固定安装在支撑架(8)中端,所述隔板(5)设在放置架(4)内部,所述支撑架(8)顶端通过电焊与第二连接长杆(9)右端相固定,所述第一减震器(10)顶端与第一连接杆(1)相固定,所述第一减震器(10)下端与放置架(4)相固定,所述第二减震器(11)下端与放置架(4)相固定,所述第二减震器(11)顶端安装在第二连接长杆(9)上;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稳固机构(7),所述稳固机构(7)安装在支撑架(8)底端,所述稳固机构(7)前端设有转钮(6),所述放置架(4)安装在稳固机构(7)上端,所述稳固机构(7)包括保护框(71)、转动杆(72)、驱动齿轮(73)、驱动齿板(74)、限位块(75)、稳固板(76)、缓冲弹簧(77)、挤压板(78)和海绵垫(79),所述保护框(71)安装在支撑架(8)底端,所述转动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伟群刘一高
申请(专利权)人:浩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