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焊接电源的缓启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178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8:53
一种脉冲焊接电源的缓启动电路,包括控制部分及主电路部分;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IC、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光电耦合器U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稳压管DW、继电器、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主电路部分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继电器的开关部与第六电阻R6并联,开关部的第一端与供电电源正极AL+连接,第二端与输出电源正极Vin+连接;继电器的电磁线圈通电时,开关部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如此能够避免峰值电流、在电性参数稳定后启动、避免电子元件烧损。

Slow start circuit of pulse welding power supp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脉冲焊接电源的缓启动电路
本技术涉及螺柱焊接设备
,特别是一种脉冲焊接电源的缓启动电路。
技术介绍
螺柱焊接设备的电源装置在启动时会存在峰值电流,在电路中产生电性冲击,一些电子元件在承受较大的电性冲击时将会烧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避免峰值电流、在电性参数稳定后启动、避免电子元件烧损的脉冲焊接电源的缓启动电路,以解决上述问题。一种脉冲焊接电源的缓启动电路,包括控制部分及主电路部分;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IC、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光电耦合器U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稳压管DW、继电器、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控制器IC具有正极控制端S+、负极控制端S-、正极信号接收端R+及负极信号接收端R-;正极控制端S+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继电器的电磁线圈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负极控制端S-连接,第一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的两端并联;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还通过第二电阻R2及第二电容C2与负极控制端S-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二电阻R2与第二电容C2之间的节点连接,阴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发射极与稳压管DW的阴极连接,稳压管DW的阳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稳压管DW的阳极还通过第四电阻R4与负极控制端S-连接;继电器的电磁线圈的第二端与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一输入端in+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输入端in-连接;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输入端in-还通过第四电容C4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三电容C3与第四电容C4并联;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一输出端out+与正极信号接收端R+连接,第二输出端out-与负极信号接收端R-连接;主电路部分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与一供电电源正极AL+连接,第二端与输出电源正极Vin+连接,第七电阻R7与第六电阻R6并联,一线缆连接供电电源负极AL-与输出电源负极Vin-;继电器的开关部与第六电阻R6并联,开关部的第一端与供电电源正极AL+连接,第二端与输出电源正极Vin+连接;继电器的电磁线圈通电时,开关部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继电器的数量为3个,分别为并联的第一继电器REL1、第二继电器REL2及第三继电器REL3,第一继电器REL1、第二继电器REL2、第三继电器REL3的工作电流均为16A。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脉冲焊接电源的缓启动电路包括控制部分及主电路部分;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IC、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光电耦合器U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稳压管DW、继电器、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控制器IC具有正极控制端S+、负极控制端S-、正极信号接收端R+及负极信号接收端R-;正极控制端S+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继电器的电磁线圈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负极控制端S-连接,第一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的两端并联;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还通过第二电阻R2及第二电容C2与负极控制端S-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二电阻R2与第二电容C2之间的节点连接,阴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发射极与稳压管DW的阴极连接,稳压管DW的阳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稳压管DW的阳极还通过第四电阻R4与负极控制端S-连接;继电器的电磁线圈的第二端与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一输入端in+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输入端in-连接;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输入端in-还通过第四电容C4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三电容C3与第四电容C4并联;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一输出端out+与正极信号接收端R+连接,第二输出端out-与负极信号接收端R-连接;主电路部分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与一供电电源正极AL+连接,第二端与输出电源正极Vin+连接,第七电阻R7与第六电阻R6并联,一线缆连接供电电源负极AL-与输出电源负极Vin-;继电器的开关部与第六电阻R6并联,开关部的第一端与供电电源正极AL+连接,第二端与输出电源正极Vin+连接;继电器的电磁线圈通电时,开关部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如此能够避免峰值电流、在电性参数稳定后启动、避免电子元件烧损。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脉冲焊接电源的缓启动电路的控制部分的电路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脉冲焊接电源的缓启动电路的主电路部分的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考图1及图2,本技术提供的脉冲焊接电源的缓启动电路包括控制部分及主电路部分。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IC、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光电耦合器U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稳压管DW、第一继电器REL1、第二继电器REL2、第三继电器REL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控制器IC具有正极控制端S+、负极控制端S-、正极信号接收端R+及负极信号接收端R-。正极控制端S+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第一继电器REL1、第二继电器REL2、第三继电器REL3的电磁线圈的第一端均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负极控制端S-连接,第一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的两端并联。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还通过第二电阻R2及第二电容C2与负极控制端S-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二电阻R2与第二电容C2之间的节点连接,阴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发射极与稳压管DW的阴极连接,稳压管DW的阳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稳压管DW的阳极还通过第四电阻R4与负极控制端S-连接。第一继电器REL1、第二继电器REL2、第三继电器REL3的电磁线圈的第二端均与光电耦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脉冲焊接电源的缓启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部分及主电路部分;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IC、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光电耦合器U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稳压管DW、继电器、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控制器IC具有正极控制端S+、负极控制端S-、正极信号接收端R+及负极信号接收端R-;正极控制端S+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继电器的电磁线圈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负极控制端S-连接,第一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的两端并联;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还通过第二电阻R2及第二电容C2与负极控制端S-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二电阻R2与第二电容C2之间的节点连接,阴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发射极与稳压管DW的阴极连接,稳压管DW的阳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稳压管DW的阳极还通过第四电阻R4与负极控制端S-连接;继电器的电磁线圈的第二端与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一输入端in+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输入端in-连接;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输入端in-还通过第四电容C4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三电容C3与第四电容C4并联;光电耦合器U1的第一输出端out+与正极信号接收端R+连接,第二输出端out-与负极信号接收端R-连接;主电路部分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与一供电电源正极AL+连接,第二端与输出电源正极Vin+连接,第七电阻R7与第六电阻R6并联,一线缆连接供电电源负极AL-与输出电源负极Vin-;继电器的开关部与第六电阻R6并联,开关部的第一端与供电电源正极AL+连接,第二端与输出电源正极Vin+连接;继电器的电磁线圈通电时,开关部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脉冲焊接电源的缓启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部分及主电路部分;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IC、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光电耦合器U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稳压管DW、继电器、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控制器IC具有正极控制端S+、负极控制端S-、正极信号接收端R+及负极信号接收端R-;正极控制端S+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继电器的电磁线圈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负极控制端S-连接,第一电容C1与第一电阻R1的两端并联;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还通过第二电阻R2及第二电容C2与负极控制端S-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二电阻R2与第二电容C2之间的节点连接,阴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发射极与稳压管DW的阴极连接,稳压管DW的阳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稳压管DW的阳极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凯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创利焊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