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架型材及车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51526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框架型材,包括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均为槽型结构,第一型材的槽口朝右,第二型材的槽口朝下,第一型材的底壁与第二型材的顶壁垂直连接,第二型材的内侧槽壁上内凹设有第一注胶槽、第二注胶槽、第三注胶槽和第四注胶槽,第一注胶槽设于第一型材顶壁的右端边缘,第三注胶槽设于第一型材的顶壁与左侧壁的相交处,第二注胶槽设于第一注胶槽与第三注胶槽之间,第四注胶槽设于第一型材的左侧壁上,第一注胶槽和第二注胶槽可用于形成两道防水层,第二注胶槽和第四注胶槽可用于形成两道加固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车厢结构,这种组合的车厢结构提高了房车的牢固性和防水性。

A frame profile and carriag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框架型材及车厢结构
本技术涉及墙体的安装技术,特别是一种框架型材及车厢结构。
技术介绍
框架型材作为一种房车墙体重要的连接件,用于房车顶部墙体和四个侧面墙体之间的连接与固定,涉及到房车牢固性以及防水性。为了便于在型材中插入墙体,墙体与型材之间需要留有安装间隙,导致墙体插入后与型材不能形成良好的贴合,这种组合的车厢结构会导致房车整体结构的牢固性和防水性较差。如何提供一种与墙体形成良好贴合的型材连接件及车厢结构,从而提高其牢固性和防水性,是本领域研究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与墙体贴合良好的框架型材及车厢结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框架型材,包括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均为槽型结构,所述第一型材的槽口朝右,所述第二型材的槽口朝下,所述第一型材的底壁与所述第二型材的顶壁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型材的内侧槽壁上内凹设有第一注胶槽、第二注胶槽、第三注胶槽和第四注胶槽,所述第一注胶槽设于所述第一型材顶壁的右端边缘,所述第三注胶槽设于所述第一型材的顶壁与左侧壁的相交处,所述第二注胶槽设于所述第一注胶槽与所述第三注胶槽之间,所述第四注胶槽设于所述第一型材的左侧壁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注胶槽的槽深大于所述第二注胶槽的槽深。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型材的内侧槽壁上内凹设有第五注胶槽和第六注胶槽,所述第五注胶槽设于所述第二型材的左侧壁的下端边缘,所述第五注胶槽设于所述第二型材的顶壁和左侧壁的相交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型材顶壁的右段与所述第一型材底壁有一部分重叠。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型材的顶壁与第二型材的左侧壁之间通过第一弧形板连接,第一弧形板、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围成的内腔的截面呈扇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型材、所述第二型材和所述第一弧形板一体式成型。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型材底壁的右端边缘和第二型材右侧壁的下端边缘均设有第一卡爪,所述第一型材的底壁与第二型材的右侧壁之间设有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两端均设有伸出端,两个所述伸出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延伸,两个所述伸出端上分别设有第二卡爪,两个所述第二卡爪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卡爪一一对应卡合,所述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型材和所述第二型材之间围合成一容纳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弧形板的两端分别设有密封胶条。一种车厢机构,包括上述的一种框架型材。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型材用于插入顶面墙体,所述第二型材用于插入侧面墙体,所述顶面墙体、所述侧面墙体分别与所述第一型材、所述第二型材通过铆钉固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第一型材和第二型材垂直连接,便于安装顶面墙体和侧面墙体,第二型材上设有四个注胶槽,便于注胶,第一注胶槽和第二注胶槽可用于形成两道防水层,第二注胶槽和第四注胶槽可用于形成两道加固层,避免局部的应力集中,提高了框架型材使用的牢固性和防水性。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厢结构,具有上述框架型材的结构,墙体与型材之间可形成良好的贴合,这种组合的车厢结构提高了房车的牢固性和防水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技术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参照图1,这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具体地:一种框架型材,包括第一型材1和第二型材2,第一型材1和第二型材2均为槽型结构,第一型材1的槽口朝右,第二型材2的槽口朝下,第一型材1的底壁与第二型材2的顶壁垂直连接,便于安装顶面墙体和侧面墙体,第二型材2的内侧槽壁上内凹设有四个注胶槽,四个注胶槽可用于注胶后形成为防水层和加固层,四个注胶槽分别为第一注胶槽111、第二注胶槽112、第三注胶槽113和第四注胶槽114,第一注胶槽111设于第一型材1顶壁的右端边缘,第一注胶槽111用于注胶后形成第一道防水层,第三注胶槽113设于第一型材1的顶壁和左侧壁的相交处,第三注胶槽113用于注胶后形成第二道防水层,第二注胶槽112设在第一注胶槽111和第三注胶槽113之间,第二注胶槽112用于注胶后形成加固层,避免其顶壁局部应力集中,第四注胶槽114设于第一型材1的左侧壁上,即第四注胶槽114设于第三注胶槽113的下方,第四注胶槽114用于注胶后形成加固层避免其侧壁局部应力集中,本技术利用四个注胶槽,增加了墙体与框架型材的粘合面积,注胶后,墙体和框架型材更粘合,第一注胶槽111和第三注胶槽113形成两道防水层,第二注胶槽112和第四注胶槽114形成两道加固层,提高了框架型材的使用的牢固性和防水性,同时,第二型材2上四个注胶槽的相对位置的设置,便于在插入顶面墙体时,第一型材1内的空气依次经第四注胶槽114、第三注胶槽113、第二注胶槽112和第一注胶槽111排出,可避免第三注胶槽113注胶后,胶层受到空气冲压产生气泡或断裂,第一注胶槽111还作为一种藏胶槽,在第二注胶槽112注胶后,多余的胶可溢出到第一注胶槽111内,并且,第一注胶槽111、第二注胶槽112和第三注胶槽113均相连通,注胶后,会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使得胶不易脱落,结构更加稳固。进一步地,第一型材1上的第一注胶槽111的槽深大于第二注胶槽112的槽深,便于在第一型材1中插入顶面墙体时,第一型材1内的空气集中从第一注胶槽111快速排出,并且也利于增大第一注胶槽111的藏胶量和增厚其防水层。进一步地,第二型材2的内侧槽壁上内凹设有第五注胶槽211和第六注胶槽212,第五注胶槽211设于第二型材2的左侧壁的下端边缘,第六注胶槽212设于第二型材2的顶壁和左侧壁的相交处,第五注胶槽211用于形成第一道防水层,第六注胶槽212用于形成第二道防水层。为了增强侧面墙体对顶面墙体的支撑作用,增加框架型材整体的结构牢固性,第二型材2的顶壁的右段与第一型材1的底壁有一部分重叠,即第二型材2的顶壁与第一型材1的底壁有一部分重叠,有一部分不重叠,经过对其生产工艺和安装工艺的考量,第二型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框架型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型材(1)和第二型材(2),所述第一型材(1)和所述第二型材(2)均为槽型结构,所述第一型材(1)的槽口朝右,所述第二型材(2)的槽口朝下,所述第一型材(1)的底壁与所述第二型材(2)的顶壁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型材(2)的内侧槽壁上内凹设有第一注胶槽(111)、第二注胶槽(112)、第三注胶槽(113)和第四注胶槽(114),所述第一注胶槽(111)设于所述第一型材(1)顶壁的右端边缘,所述第三注胶槽(113)设于所述第一型材(1)的顶壁与左侧壁的相交处,所述第二注胶槽(112)设于所述第一注胶槽(111)与所述第三注胶槽(113)之间,所述第四注胶槽(114)设于所述第一型材(1)的左侧壁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框架型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型材(1)和第二型材(2),所述第一型材(1)和所述第二型材(2)均为槽型结构,所述第一型材(1)的槽口朝右,所述第二型材(2)的槽口朝下,所述第一型材(1)的底壁与所述第二型材(2)的顶壁垂直连接,所述第二型材(2)的内侧槽壁上内凹设有第一注胶槽(111)、第二注胶槽(112)、第三注胶槽(113)和第四注胶槽(114),所述第一注胶槽(111)设于所述第一型材(1)顶壁的右端边缘,所述第三注胶槽(113)设于所述第一型材(1)的顶壁与左侧壁的相交处,所述第二注胶槽(112)设于所述第一注胶槽(111)与所述第三注胶槽(113)之间,所述第四注胶槽(114)设于所述第一型材(1)的左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架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胶槽(111)的槽深大于所述第二注胶槽(112)的槽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架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型材(2)的内侧槽壁上内凹设有第五注胶槽(211)和第六注胶槽(212),所述第五注胶槽(211)设于所述第二型材(2)的左侧壁的下端边缘,所述第五注胶槽(211)设于所述第二型材(2)的顶壁和左侧壁的相交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框架型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型材(2)顶壁的右段与所述第一型材(1)底壁有一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框架型材,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碧胜梁军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奇拓野营车辆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