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卸挂车
本技术涉及运输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卸挂车。
技术介绍
现有的自卸挂车可以总结为四类:侧翻自卸、中翻自卸、平板立顶后翻自卸、皮带自卸,侧翻、中翻、后翻这类车在使用过程中,一是自卸时需要消耗能量,二是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因自卸车厢翻转时车辆重心变化造成的事故屡见不鲜,皮带自卸车卸料时不仅消耗大量能量,而且随时使用次数的增加皮带运行会受到一些粉尘等颗粒装货物的干扰,使皮带运行耗能增加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卸挂车。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卸挂车,包括挂车底架、车轮、车厢、牵引架,所述挂车底架底部安装有车轮,所述挂车底架的一端连接有牵引架,所述挂车底架上安装有车厢,所述车厢包括底厢板、侧厢板、前箱板、后厢板、第一卸料斜板、第二卸料斜板、第三卸料斜板、第四卸料斜板、第一卸料口左坡度板、第一卸料口右坡度板、第二卸料口左坡度板、第二卸料口右坡度板、第三卸料口左坡度板、第三卸料口右坡度板、第一卸料口、第二卸料口、第三卸料口,所述底厢板、侧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卸挂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挂车底架、车轮、车厢、牵引架,所述挂车底架底部安装有车轮,所述挂车底架的一端连接有牵引架,所述挂车底架上安装有车厢,所述车厢包括底厢板、侧厢板、前箱板、后厢板、第一卸料斜板、第二卸料斜板、第三卸料斜板、第四卸料斜板、第一卸料口左坡度板、第一卸料口右坡度板、第二卸料口左坡度板、第二卸料口右坡度板、第三卸料口左坡度板、第三卸料口右坡度板、第一卸料口、第二卸料口、第三卸料口,所述底厢板、侧厢板、前厢板和后厢板合围组成了车厢的外框架结构,所述前厢板位于车厢靠近牵引架的方向,所述前厢板与底厢板夹角为钝角,所述后厢板为竖直设置,在车厢内远离前厢板的方向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卸挂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挂车底架、车轮、车厢、牵引架,所述挂车底架底部安装有车轮,所述挂车底架的一端连接有牵引架,所述挂车底架上安装有车厢,所述车厢包括底厢板、侧厢板、前箱板、后厢板、第一卸料斜板、第二卸料斜板、第三卸料斜板、第四卸料斜板、第一卸料口左坡度板、第一卸料口右坡度板、第二卸料口左坡度板、第二卸料口右坡度板、第三卸料口左坡度板、第三卸料口右坡度板、第一卸料口、第二卸料口、第三卸料口,所述底厢板、侧厢板、前厢板和后厢板合围组成了车厢的外框架结构,所述前厢板位于车厢靠近牵引架的方向,所述前厢板与底厢板夹角为钝角,所述后厢板为竖直设置,在车厢内远离前厢板的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卸料斜板、第二卸料斜板、第三卸料板、第四卸料斜板,所述第一卸料斜板与底厢板夹角为锐角,所述锐角的开口方向为远离前厢板的方向,所述第一卸料斜板底边与底厢板连接,所述第一卸料斜板的顶边低于前厢板的顶边,所述第一卸料斜板的两侧边与车厢两个侧厢板位于车厢内的面连接,所述第二卸料斜板与第一卸料斜板关于第一卸料斜板顶边各点与底厢板的垂线所组成的平面对称,所述第三卸料斜板与底厢板夹角为锐角,所述锐角的开口方向为远离前厢板的方向,所述第三卸料斜板底边与底厢板连接,第三卸料斜板两侧边与车厢两个侧厢板位于车厢内的面连接,所述第三卸料斜板顶边低于前厢板顶边,所述第四卸料斜板与第三卸料斜板关于第三卸料斜板顶边各点与底厢板的垂线所组成的平面对称,所述第一卸料口开设在底厢板上,所述第一卸料口为矩形,所述第一卸料口前侧边与前厢板连接,第一卸料口后侧边与第一卸料斜板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