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用内圈、外圈分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43260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17 1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轴承用内圈、外圈分离结构,其可以准确分离内圈和外圈,不会出现内圈、外圈不匹配的问题,且全自动化的操作,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废件率。其包括下内圈送料道、下内圈搬离结构、上内圈搬离结构;下内圈送料道的两端上方位置分别设置外圈工作台和内圈工作台;外圈工作台、内圈工作台的同一端下方分别通过顶料气缸设置第一顶料棒、第二顶料棒;内圈工作台和外圈工作台上位于顶料棒的上方位置处,分别开设下内圈分离透孔;上内圈搬离结构的取料位置设置于外圈工作台上的内圈分离透孔处;上内圈搬离结构的卸料位置设置于内圈工作台上的上内圈初始工位;下内圈的下内圈叉料板的水平行程起止于第一顶料棒、第二顶料棒之间。

Separation structure of inner ring and outer ring for bea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承用内圈、外圈分离结构
本技术涉及轴承装配
,具体为轴承用内圈、外圈分离结构。
技术介绍
有一些种类的轴承的结构包括一个外圈、两个内圈,比如:图5所示的轴承10。轴承10的结构包括外圈10-1、上内圈10-2、下内圈10-3、钢球10-4;钢球10-4通过保持器10-5安装在外圈10-1内腔的钢球沟道中,未安装制动环之前,上内圈10-2、下内圈10-3、外圈10-1之间是松散结构,上内圈10-2、下内圈10-3通过制动环10-6固定在外圈10-1的内部。轴承10组装的时候,因为需要调整游隙值参数,所以都是先通过测量等工序把外圈和与之对应的两个内圈都一一配置之后,再把配置好的内圈和外圈输送到后面的工序。在轴承的制作装配过程中,在某些工序上,需要把未安装制动环的上内圈10-2、下内圈10-3从外圈10-1的内腔中分离出来;现有工序中是通过人工操作来实现这个过程,但是人工操作耗时、成本较高,且容易出错导致内圈外圈不匹配,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废件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通过人工分离轴承内圈、外圈,成本高、费时长、容易出错的问题,本技术提供轴承用内圈、外圈分离结构,其可以准确的分离内圈和外圈,不会出现内圈、外圈不匹配的问题,且全自动化的操作,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废件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轴承用内圈、外圈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内圈送料道、下内圈搬离结构、上内圈搬离结构;所述下内圈送料道的两端上方位置分别设置外圈工作台和内圈工作台;所述外圈工作台、所述内圈工作台的同一端下方分别通过顶料气缸设置第一顶料棒、第二顶料棒,所述顶料棒自下而上分别穿过所述下内圈送料道的两端、伸向所述外圈工作台和所述内圈工作台的下端面;所述内圈工作台和所述外圈工作台上位于所述顶料棒的上方位置处,分别开设下内圈分离透孔,所述下内圈分离透孔的直径小于待清洗轴承外圈的直径、大于待清洗轴承内圈的直径;所述上内圈搬离结构的取料位置设置于所述外圈工作台上的所述内圈分离透孔处;所述上内圈搬离结构的卸料位置设置于所述内圈工作台上的上内圈初始工位;所述下内圈的下内圈叉料板的水平行程起止于所述第一顶料棒、所述第二顶料棒之间。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下内圈搬离结构包括凹字形的下内圈叉料板,所述下内圈叉料板通过连接板连接于前后推送缸的活塞杆,所述前后推送缸设置于下内圈搬离无杆气缸;所述所述第一顶料棒、所述第二顶料棒的竖直行程分别起止于所述外圈工作台的平台面、所述内圈工作台的的平台面和所述下内圈送料道的平台面之间;所述上内圈搬离结构包括上内圈翻转结构和上内圈移送结构;所述上内圈翻转结构包括所述取料爪,所述上内圈夹爪通过夹持气缸设置于第一上下移送气缸上,所述第一上下移送气缸设置于旋转气缸上,所述旋转气缸通过第一支架固定于位于所述外圈工作台一侧的底座上;所述上内圈移送结构包括所述卸料爪,所述卸料爪通过夹爪气缸设置于第二上下移动气缸上,所述第二上下移动气缸设置于上内圈移送无杆气缸上,所述上内圈移送无杆气缸通过第二支架安装于所述外圈工作台一侧的所述底座上,所述卸料爪的取料位置设置于所述取料爪取料后翻转后的位置处;在所述下内圈送料道上与所述下内圈叉料板相对的一侧、设置限位板。本技术提供的轴承用内圈、外圈分离结构,把待分离轴承放置到下内圈分离透孔处,下内圈通过下内圈分离透孔落到顶料棒上,上内圈同时被上内圈搬离结构的取料爪取走,而待分离轴承的外圈保留在原地;通过下内圈分离透孔、上内圈搬离结构、顶料棒三者的配合,待分离轴承的部件被分离开;分离后的下内圈被下内圈搬离结构、上内圈搬离结构分别搬送到内圈工作台上,外圈保留在外圈工作台上,分别进行后续的操作。通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准确的分离内圈和外圈,不会出现内圈外圈不匹配的问题,与人工操作相比,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废件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分离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上内圈翻转结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上内圈移送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种双内圈轴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轴承用内圈、外圈分离结构,其包括下内圈送料道3-6、下内圈搬离结构、上内圈搬离结构;下内圈送料道3-6的两端上方位置分别设置外圈工作台7和内圈工作台6;外圈工作台7、内圈工作台6的同一端下方分别通过第一顶料气缸3-3、第二顶料气缸3-10设置第一顶料棒3-1、第二顶料棒3-9,第一顶料棒3-1和第二顶料棒3-9自下而上分别穿过下内圈送料道3-6的两端、伸向外圈工作台7和内圈工作台6的下端面;外圈工作台7和内圈工作台6上位于第一顶料棒3-1的上方位置处,分别开设下内圈分离透孔8、9,下内圈分离透孔8、9的直径小于待清洗轴承外圈的直径、大于待清洗轴承内圈的直径;上内圈搬离结构的取料爪4-4的取料位置设置于外圈工作台7上的内圈分离透孔8处;上内圈搬离结构的卸料爪5-4的卸料位置设置于内圈工作台6上的上内圈初始工位11;下内圈搬离结构包括凹字形的下内圈叉料板3-5,下内圈叉料板3-5通过连接板3-4连接于前后推送缸3-8的活塞杆,前后推送缸3-8设置于下内圈搬离无杆气缸3-2;下内圈搬离结构的下内圈叉料板3-5的水平行程起止于第一顶料棒3-1、第二顶料棒3-9之间;第一顶料棒3-1、第二顶料棒3-9的竖直行程起止于外圈工作台7、内圈工作台6的平台面和下内圈送料道3-6平台面之间;所述下内圈送料道3-6上与所述下内圈叉料板相对的一侧设置限位板3-7。进料结构1把待分离轴承10送入消磁结构2,通过消磁结构2消磁之后,搬送到外圈工作台7上的下内圈分离透孔8处,因为下内圈分离透孔8的直径小于待清洗轴承外圈的直径、大于待清洗轴承内圈的直径,所以下内圈10-3会从下内圈分离透孔8落下;第一顶料棒3-1的顶端面初始位置设置为位于下内圈分离透孔8下面的外圈工作台7的底端面处;落下的下内圈10-3落到第一顶料棒3-1的顶端面,顶料气缸3-3启动,下移第一顶料棒3-1,直至其上端面与下内圈送料道3-6上端面齐平;前后推送缸3-8启动,凹字形的下内圈叉料板3-5向前运动,直至下内圈10-3进入到下内圈叉料板3-5上凹陷的叉料位后,下内圈搬离无杆气缸3-2启动,下内圈叉料板3-5带着下内圈10-3在送料道3-6上横向移动,直至下内圈10-3被移动到下内圈分离透孔9下面的位置;因为第二顶料棒3-9上端面的初始位置是与下内圈送料道3-6上端面齐平,即下内圈10-3被已送到了内圈工作台6一侧的第二顶料棒3-9的顶端面,则下内圈搬离无杆气缸3-2停止运动;在移动过程中,因为限位板3-7的存在,防止了下内圈10-3从送料道3-6上掉落;下内圈搬离无杆气缸3-2停止运动后,第二顶料气缸3-10启动,第二顶料棒3-9带动下内圈10-3向上移动,直至第二顶料棒3-9的上端面与内圈工作台6的上端面齐平,第二顶料气缸3-10停止,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轴承用内圈、外圈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内圈送料道、下内圈搬离结构、上内圈搬离结构;/n所述下内圈送料道的两端上方位置分别设置外圈工作台和内圈工作台;/n所述外圈工作台、所述内圈工作台的同一端下方分别通过顶料气缸设置第一顶料棒、第二顶料棒,所述顶料棒自下而上分别穿过所述下内圈送料道的两端、伸向所述外圈工作台和所述内圈工作台的下端面;/n所述内圈工作台和所述外圈工作台上位于所述顶料棒的上方位置处,分别开设下内圈分离透孔,所述下内圈分离透孔的直径小于待清洗轴承外圈的直径、大于待清洗轴承内圈的直径;/n所述上内圈搬离结构的取料位置设置于所述外圈工作台上的所述内圈分离透孔处;所述上内圈搬离结构的卸料位置设置于所述内圈工作台上的上内圈初始工位;/n所述下内圈的下内圈叉料板的水平行程起止于所述第一顶料棒、所述第二顶料棒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轴承用内圈、外圈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内圈送料道、下内圈搬离结构、上内圈搬离结构;
所述下内圈送料道的两端上方位置分别设置外圈工作台和内圈工作台;
所述外圈工作台、所述内圈工作台的同一端下方分别通过顶料气缸设置第一顶料棒、第二顶料棒,所述顶料棒自下而上分别穿过所述下内圈送料道的两端、伸向所述外圈工作台和所述内圈工作台的下端面;
所述内圈工作台和所述外圈工作台上位于所述顶料棒的上方位置处,分别开设下内圈分离透孔,所述下内圈分离透孔的直径小于待清洗轴承外圈的直径、大于待清洗轴承内圈的直径;
所述上内圈搬离结构的取料位置设置于所述外圈工作台上的所述内圈分离透孔处;所述上内圈搬离结构的卸料位置设置于所述内圈工作台上的上内圈初始工位;
所述下内圈的下内圈叉料板的水平行程起止于所述第一顶料棒、所述第二顶料棒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轴承用内圈、外圈分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内圈搬离结构包括凹字形的下内圈叉料板,所述下内圈叉料板通过连接板连接于前后推送缸的活塞杆,所述前后推送缸设置于下内圈搬离无杆气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轴承用内圈、外圈分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钦勋姚惠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双益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