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双控双促栽培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536 阅读:3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农业生产技术类,具体是一种水稻双控双促栽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植物生长延缓剂-烯效唑浸种或喷施来控制促蘖,以达到培育壮秧、促进分蘖的目的;在分蘖盛期喷施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来达到控蘖促穗,以达到高成穗率的目的;在齐穗期再喷施一定浓度的烯效唑或叶面肥等根外追肥,以达到提高结实率和增加千粒重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能使水稻成穗率和结实率提高5%以上,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生产技术类,具体是一种水稻双控双促栽培法
技术介绍
水稻有效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是其产量的主要指标,要提高水稻单产,一般必须提高水稻的成穗率、结实率。目前农业生产上水稻成穗率一般在70%左右,主要根据品种特性,适用肥与水的调控来达到;当前水稻栽培中也有使用化控技术,但因技术不配套合理,尚不能达到理想的高成穗率与高结实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公开一种水稻双控双促栽培法,它通过化控技术实现控长促蘖、控蘖促穗,有效提高水稻成穗率、结实率,从而达到水稻高效、高产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根据水稻栽培的特点,通过化控技术实行双控双促,即控长促蘖,控蘖促穗,其中采用植物生长延缓剂浸种或喷施来控长促蘖,以达到培育壮秧、促进分蘖的目的;在分蘖盛期喷施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进行控蘖促穗,以达到高成穗率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烯效唑浸种培育壮秧,烯效唑采用粉剂,早稻宜用45~50ppm(芽谷慎用),药液量为种子重的1.0~1.3倍,浸种24~48小时,其间应搅拌数次,或采用间歇浸种。本专利技术采用多效唑喷施,于一叶一心期,早稻浓度宜用45~55ppm,晚稻浓度宜用250~350ppm。本专利技术分蘖盛期喷施8~12ppm赤霉素,选择晴天,均匀喷施,亩用药液45~55公斤。本专利技术化控技术在双控双促基础上,在齐穗期又喷施一定浓度的烯效唑,烯效唑采用25~35ppm,或根外追肥如叶面肥,可达到提高结实率和增加千粒重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是在现有肥水管理条件下,采用多种化控措施,充分发挥各化学物质的特性和作用。通过控长促蘖,使秧苗矮壮、叶色浓绿、短宽,白根多,移栽本田后,贩苗少,返青快,前期分蘖早、快、多;通过控蘖促穗,达到高成穗率的目的;通过齐穗期喷施烯效唑或叶面肥等根外追肥,可延缓叶片衰老,延长功能叶寿命,增加绿叶面积,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达到提高结实率和增加千粒重的目的。本专利技术能使水稻成穗率和结实率提高5%以上,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采用烯效唑浸种培育壮秧,烯效唑采用粉剂,早稻宜用50ppm(芽谷慎用),药液量为种子重的1.2倍,浸种30小时,其间应搅拌数次,或采用间歇浸种。实施例2采用多效唑喷施,于一叶一心期,早稻浓度宜用50ppm,晚稻浓度宜用300ppm。采用实施例1或2方法来培育壮秧、促进分蘖,实验证明,晚稻秧苗控长率达25%左右,单株分蘖数多0.7~1.4个;早稻秧苗控长率达20%左右,单株分蘖数增加0.95左右。实施例3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分蘖盛期(苗数达到计划穗数的100~120%)喷施10ppm赤霉素,选择晴天,均匀喷施,亩用药液50公斤。本方法控蘖促穗,可达到高成穗率的目的,据实验证明,早稻、晚稻成穗率提高10%左右,最高成穗率达到88.9%。实施例4在以上双控双促基础上,在齐穗期喷施一定浓度的烯效唑,烯效唑采用30ppm或叶面肥等根外追肥。根据实验证明,可提高结实率或增加千粒重,其中早稻结实率提高8.0%左右,千粒重增加0.6克左右,晚稻结实率提高5.0%左右,千粒重增加1克左右。本专利技术可以综合各实施例,通过化控技术整体效应,提高示范片应用结果,每亩可增产8%左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双控双促栽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植物生长延缓剂浸种,在分蘖期喷施赤霉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双控双促栽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植物生长延缓剂浸种,在分蘖期喷施赤霉素。2.一种水稻双控双促栽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植物生长延缓剂喷施,在分蘖期喷施赤霉素。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稻双控双促栽培法,其特征在于在齐穗期喷施烯效唑。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稻双控双促栽培法,其特征在于在齐穗期进行根外追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双控双促栽培法,其特征在于植物生长延缓剂采用烯效唑浸种培育壮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稻双控双促栽培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寨生张尚法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